河北乐亭旅游(李大钊在乐亭的18年)
沈芳蕤 • 2023-10-03 05:13:44 • 次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大美秦皇岛 奋进新时代#
李大钊在乐亭的18年
1889年,清朝晚期。朝廷没落,兵戈抢攘。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让华夏大地在满目疮痍中几近沉沦,中国人民在灾难深重中啼饥号寒。
这一年的10月29日,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座农家院的东厢房,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这个乳名取做“憨头”的孩子,长大后有了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声震寰宇的名字——李大钊。
造化弄人,命运多舛的“憨头”是遗腹子,襁褓中又失去母亲,由垂老之祖父李如珍悉心教养。祖父将他视为百亩良田的一棵独苗,生活上严谨要求,学业上耐心启蒙,处世上言传身教,处处培养他自立自强的品性。
李如珍曾是赴东北做买卖的“呔商”,清朝后期,乐亭十万呔商闯关东,创造了“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的经营奇迹,呔商身上蕴藏的眼界通达、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给了幼年李大钊很深的影响,塑造了他日后胸怀天下、开拓进取的品格和志向。
1895年,6岁的李大钊进入本村谷家私塾,师从秀才单子鳌。一个偶然的机会,时年9岁的他从单先生那里看到介绍西方富国强兵的书籍《重译富国策》,当即爱不释手、奉若珍宝,借回家里仔细研习。在老宅庭院里亲手栽下的丁香树旁,他反复诵读;在炕头小方桌上昏黄的煤油灯下,他提笔抄录。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埋下“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的种子。
此后,李大钊又先后求学于本县的张家学馆和宋家学馆,师从“增广生”赵辉斗和取得“国子监优贡”资格的黄宝林。敏而好学、勤奋刻苦、品质高洁、乐于助人的李大钊深受两位塾师激赏,成为同学们学业和人格上的楷模。在研习儒学经典、打下深厚传统文化基础的同时,小小年纪的李大钊,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异乎寻常的关切。他对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等历史事件十分关注,对清政府腐朽没落的统治极其痛恨,挽救“神州陆沉”、立志“再造中华”的理想顽强生长。
1905年,李大钊以优异成绩进入“新学”永平府中学堂,在延续经史等传统学业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各类西方文化知识和发展理念,随着学识日进,救亡图存的志向愈加明朗。1907年,“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的18岁青年李大钊,于正在招生的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等三所学校中,选择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择校原因,正如他在《狱中自述》中表达的那样:“军医非我所喜,理财致个人之富亦违我素志,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法政。”怀揣“政治救国”理想的李大钊,自此踏上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开辟革命新天地的征程,以信念和实践,筑起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家乡读私塾期间,受当时早婚习俗影响、更由于李家家境所需,李大钊和年长6岁的本村姑娘赵纫兰完婚。淳朴善良、深明大义的赵纫兰嫁到李家后,一力承担起侍奉老人、料理家务、照顾丈夫并激励他发奋读书的重担。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农家女子,她以独有的远见支持丈夫报考新式学堂甚至留洋日本,在家境拮据的状况下典当挪借全力帮助他完成学业。在此后李大钊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也时时闪烁着赵纫兰夫唱妇随、鼎力扶持的身影。这对相濡以沫28年的夫妻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亦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8年故土情浓。家乡的老宅、古井、大槐树,滦河、渤海、五峰山,哺育、相伴着李大钊的成长,让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这个国家爱得深沉。家乡务实坚忍、雅书重教、急公好义的民风,赋予他开阔的眼界、雄健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最终成为一位开天辟地的革命者。
他的伟大精神、高尚人格和不朽业绩,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在故乡大地上赓续传承。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先驱的精神代代弘扬。继承先烈遗志,告慰先烈英魂,新时代,吾辈少年当自强!
(来源:唐山发布)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