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白龙潭(化茧成蝶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沈芳蕤 2023-09-10 13:01:16

摘要:[零点新闻]记者侯庆山云南经济日报记者刘书贵联合报道【编者按】曾经的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祥城镇存德村白龙潭自然村,路无三尺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信息闭塞、观念落后

[零点新闻]记者侯庆山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刘书贵联合报道

【编者按】曾经的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祥城镇存德村白龙潭自然村,路无三尺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如今的白龙潭,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美丽家园建成了,真正实现了由“涣散村”到“美丽乡村”的完美蝶变。

在如今村道路通了,洋房也盖起了,过去,靠烧柴做饭,如今也学会了用电饭煲、电磁炉。从文化滞后到现代文明,白龙潭自然村从过去的输血式变为现在的造血式,同时教育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对民族学生也实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依法帮助直过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村民各种陋习也随之消除,粗浅的文化结构也随着环境与信息的通畅发生转变。

祥城镇党委书记杨武说:“白龙潭自然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充分说明,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我们的干部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带着感情沉下身子,撸起袖子带领群众干,就能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激发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短短几年,是什么让一个“直过民族”白龙潭村“化茧成蝶”?美丽风景成美丽经济,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乡村治理,打造“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白龙潭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白龙潭是如何做到的?

把白龙潭自然村打造成“一村一品”蚕桑村。 吴德洪 摄

白龙潭是大理州祥云县祥城镇存德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祥云县、弥渡县、大理市“两县一市”交界处,是祥云县为数不多的“直过民族”傈僳族聚居村落之一。全村有69户276人,其中有傈僳族224人,占81%。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1人。

虽然距镇政府所在地只有22公里,但白龙潭四面环山,是典型的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无交通优势、无产业优势的“四无”山区。“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辛苦半辈子,难进城一次。”是早些年白龙潭自然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走进群山葱茏的白龙潭村,陈泽荣等几户农户不仅在山坡上建盖了“农家别墅”,而且还购买了农用汽车跑运输;全村家家有摩托车,户户有电视机,傈僳人家的生活就像白龙潭山上盛开的杜鹃花一样红红火火。

藏在深山里的民族小村有多美

近年来,白龙潭自然村的致富门路越走越宽,村民们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说起村里的可喜变化,村民谷莉润滔滔不绝,她说,“产业发展了,道路硬化了,绿植种起来了,村子变得好看多了,来玩的人也多了起来……”

拥有69户276人的白龙潭自然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很多村民的思想也犹如被大山困住,长期以来从未有过对生产生活的长远打算,导致越来越贫穷落后,2014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2人。

2014年12月,祥云县祥城镇驻存德村帮扶干部罗玉州。为摸清群众的思想状况和村里的民风民俗,他就住在白龙潭自然村村民家中,通过一个多星期的观察,发现村里白天死气沉沉,可一到晚上,村民们喝酒、唱调子、玩麻将……热闹非凡,第二天9点多都不起床。

转变发生在2015年8月,驻村帮扶干部罗玉州,了解到情况后,决心从改变村民的思想入手,彻底改变白龙潭自然村基础建设落后、环境脏乱不堪的面貌和村民的精气神。

为了激发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白龙潭自然村将村里脏乱差的样子拍下来,冲印成照片张贴在村里围墙上还,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改变村民得过且过的思想观念。于是,他每天一早7点过后,便拿着一根竹竿,挨家挨户去敲门:“太阳出来了,赶快起床打扫卫生,下地干活去了。”

村民谷建林回忆说:“个个睡得正香,就被驻村干部吵醒,当时很讨厌他,有的村民还用傈僳语骂他。”

罗玉州的坚持,终于收到了成效。村民从一开始的反感,渐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现在,他们早上六七点就到田园干活,晚上七八点才回来。”

据了解,2012年,该村没有一个大学生,高中(中专)生也仅有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85%,辍学学生9多人。罗玉州规劝村民,“我们之所以穷,主要穷在没文化、没知识、没技能上。娃娃不读书就没出路,只会代代受穷。”

在说服村民转变观念的同时,村里还出台措施,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重奖。截至去年底,该村已有6名大学生、12名高中(中专)生,没有一个适龄儿童辍学,入学率达100%。

为解决村民生存发展“出路”的燃眉之急,驻村干部在白龙潭自然村实施了路、水、电、讯、住房和环境改善六大扶贫惠民工程。五年来,全村共投入扶贫资金400多万元,新修通村水泥路6公里,太阳能路灯22盏,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实现了“安居梦”;。

“再也不用一出门就在泥巴里趟了,编的竹扫帚也不用自己扛出去了,现在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哗啦啦从龙头里流出来,感觉口袋里充实了,生活也越过越有滋有味了。”走访途中,一对正在自家蚕房劳作的老夫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有富老人一家住在村口,两个儿子外出打工,两个儿媳带着孩子与老人同住在一个院子里,一家人和和美美、互敬互爱。儿媳妇们外出做活时,两位老人就帮忙照顾孩子,做做家务,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而儿媳妇们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妈,在家休息的时候,陪老人看看电视、唠唠家常,让老人家感受家的温暖。

走在村间道路上,以往随处乱堆的秸秆杂草不见了,乱丢乱放的垃圾不见了,无论是主干道还是村间小巷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在村民谷志华家的小院里,老两口正在打扫卫生,他介绍说,我们村实行村民自治之前,大家打扫卫生就只扫自家家里,对于公共部分不仅不管,而且还不爱护,随处乱丢乱倒,村民自治以后,大家观念改变了,积极主动参与“三清洁”工作,大大小小动手出力,共同维护环境卫生,打造干净、整洁、美丽的新家园。

“昔日四面环山的白龙潭,从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无交通优势、无产业优势的典型‘四无’山区到今日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勤劳勇敢的傈僳族儿女们充分展示着‘刀山敢上,火海敢下’的拼搏精神。以前白龙潭非常穷,住的都是土房子,大家思想上很落后,也不太讲卫生。这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白龙潭村变得越来越漂亮了,来玩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变好了“。说起近年来的变化,存德村党总支书记谷贵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着力借助民族特色定位来发展

“一方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力乡村振兴”。这句在祥云县家喻户晓的话语,也是蚕桑产业助力祥云县域经济、乡村振兴持续向好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日,记者走进云南大理白龙潭自然村,看到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桑树,身着民族服饰的傈僳族妇女顶着日头忙碌在碧绿的桑田间。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近年来,存德村以山为优势,以山为出路,在“山”上做好做足农业产业发展文章。按照“生态立乡、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精心打造特色产业,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走进蚕桑种植农户家中,只见蚕农正忙着打理蚕种。村民谷建林因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一直没有外出务工,就近务工就业和发展农业产业成为了他家重要的经济收入。去年春蚕7000元,今年1300元,今年春蚕最高户收入18000元。

“在乡村振兴路上,勤劳勇敢的傈僳儿女绝不掉队!”近年以来,存德村党总支立足村情,精准施策,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蚕桑产业助农增收,拔掉精神穷根,激活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偏僻山区贫困村的脱贫发展之路。

“我一个人养着3张蚕,乡亲们一有空就来帮我干活。”昔日困难户谷永存和女儿相依为命,曾经的日子过得穷苦。如今,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她家于2017年脱了贫,住上了新房子,女儿也大学毕业了。对比今昔,谷永存感动得热泪盈眶。

村民汤成龙说:“我们村的气候条件各方面都相当好,养出来的蚕茧品质很好,各地的来收鲜茧的老板很多。”村民谷贵明表示,今年自家的蚕茧收获180公斤,收入1万元左右。

村民李树丽笑着说:“今年的春蚕品质挺好,我们家养了四张,每张都收了50多公斤。今年蚕茧的收购价格也比往年都高,每公斤收购价53.5元。今天一大早我们家人就忙着摘蚕茧,刚收的蚕茧就卖了1万多元呢!”

存德村党总支书记谷贵芬说:“蚕桑全身是宝,蚕桑产业这根致富“顶梁柱”的发展,村“两委”把蚕桑作为白龙潭自然村的支柱产业加以培植,不断在规模上和技术上做文章,在质量上树品牌,把白龙潭自然村打造成“一村一品”蚕桑村,全村69户人家,有栽桑养蚕户64 户,种植规模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变为连片种植,到目前为止,该村共发展桑园1100多亩,全村年养蚕600多张,年产值达500万元左右。其中有7户困难户,年增收14000元左右。促进蚕桑产业富民增收、高质量发展。”

民族乡风村韵创造幸福生活

“美丽乡村”美在卫生整洁,更美在乡风民风。好的乡风民风,能让乡村从里到外真正美起来、让村民真正过得好起来。可以说,文明的乡风民风是农村精神文明良好的外在体现。那么,怎样使乡风民风美起来?

近年来,祥城镇坚持把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路通了,产业发展了,精神文明生活也得丰富起来了。白龙潭是傈僳族聚居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为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打嬴脱贫攻坚战注入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2018年投入150多万元建成白龙潭傈僳族文化广场,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基石。

村民熊丽萍一有空余时间就和姐妹们相约到广场上唱歌、打跳,她说:“自从建了这个文化广场,我们小姐妹们邀约玩耍的次数都多了,下午闲着来跳跳舞、聊聊天,生活也是蛮惬意的。”

音乐、舞蹈、竞技、节祭……傈僳人民用古老的声音传唱着幸福生活,神仙饭、荞粑粑、干板菜、三吹三打……白龙潭的传统美食演绎着说不完的乡愁故事。

今年76岁的县级传承人谷玉秀已经有50多年的制作经验,平时她就把制作好的衣服、包包等作品拿到传习所帮忙售卖,她的作品深受大众喜欢。她说:“火草布技艺不能丢,这是一种传承,我在自己制作衣裳、包包的同时,也会教我们村的妇女些制作,有一门手艺是好的,我70多岁了,自己做了卖卖,还能挣钱,为儿女减轻负担。2020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着火草布制作技艺传习所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白龙潭傈僳族群众加入到火草布的传承队伍中来,在发挥保护传承民族民俗文化作用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贡献了文化力量。”

家乡不再是以前的家乡,变得更让人离不开了。

“以前,村子里的人想要致富就只有走出大山去闯荡,但是现在,我们不需要走出去,依靠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就能给村子里带来金山银山。存德村支部书记谷贵芬介绍,近几年,利用乡村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村里大力发展起了文化旅游产业和水果产业。每年正月初七举办傈僳族“七人节”,有全国各地傈僳族同胞来参加,依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白龙潭的百姓家家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富裕路”过上了“新生活”。

如今的白龙潭自然村,家家种菜养花、户户讲卫生比清洁,漫步在静谧宜人的新村中,一副绿水青山、产业兴旺、村民富饶、乡风文明的新村腾飞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易良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