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沙家浜风景区(瞻仰红色基地)

沈芳蕤 2023-09-11 17:49:33

摘要:文|阎世瑞社区组织去江苏常熟的红色基地——沙家浜,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工作人员帮助我报了名。时间定在17日上午7点50分,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小广场集合,为了按时赶路,我提前

文 | 阎世瑞

社区组织去江苏常熟的红色基地——沙家浜,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工作人员帮助我报了名。

时间定在17日上午7点50分,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小广场集合,为了按时赶路,我提前10分钟到达集合点。

8点整,金龙大轿车沿着常嘉高速、沪宜高速、常台高速行驶,约一个半小时以后,顺利到达江苏常熟沙家浜西门。一下车,小雨就停了下来,感受到沙家浜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客人的欢迎。一到沙家浜景区,一幢幢白墙黛瓦,古色古线条的房屋映入眼帘,房屋后面成片的树木花草,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由于当天的参观团队特别多,在过检票口时,我们团队排成行,逐一前行,走过了东进桥、碑亭、瞻仰广场、走进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参观。这时的馆外下起了小雨,其他参观的团队也陆续进入纪念馆。

沙家浜位于阳澄湖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苏州、常熟、太湖抗日游击根据地。湖泊被芦苇环抱,在芦苇的绿色帐蔓里,我似乎看到了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1939年,新四军来到阳澄湖畔,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大部队西进后,在沙家浜一带留下了36名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乡亲们宁可自己和孩子饿肚子,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送进芦苇荡、保证了伤病员不挨饿;在敌人的枪口下,老百姓深夜凫水,把药品等送进芦苇荡。

是他们冲过了敌人的封锁,将新四军领回家去,而让自己的孩子迎向屠刀。多好的老百姓啊,用身体筑成了血肉长城,与日伪顽匪斗智斗勇,演绎了军民团结的感人故事,铸就了可歌可泣的“沙家浜精神”。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占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陈列了600多幅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的历史图片和一批文物,还用了多媒体场景复原的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当年军民共同抗日的感人场景。

历史已经走远,沙家浜人民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被改编成京剧《沙家浜》、沪剧《芦荡火种》等剧目,让“沙家浜精神”永远地传承了下去。

在沙家浜纪念馆,我们同时观看了以“建党及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今日沙家浜”为主题的五大部分内容的展示。使我了解到了抗日道路的坎坷曲折,了解到了很多英雄人物,尤其是纪念馆里陈列的沙家浜地区革命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史料丰富,且内容详实。

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组组塑像向我们展示了当年新四军某部伤病员在群众的掩护下,克服困难、利用芦苇荡作掩护,英勇杀敌人的壮举。

走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我们瞻仰了在纪念馆西侧36名新四军伤病员墓地。他们的忠魂永远守护着沙家浜这片土地,我们也将永远铭记他们鱼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在小雨还没有停歇的时候,我们全体人员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前合照留影,而后继续到碑亭诵读入党誓言。

今日的沙家浜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选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家湿地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

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感受到当时的沙家浜人民,有多少个像阿庆嫂一样的仁人志士,为了党和国家英勇抗敌、赴汤蹈火,他们不怕牺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来自大桥文化学会】

--END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