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大别山(为什么是大别山上)

沈芳蕤 2023-09-13 21:46:57

摘要:文:杨峰大别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大别山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座落于湖北省(鄂)、河南省(豫)、安徽省(皖)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千米,南北宽约175千米,是长江

文:杨峰

大别山的自然地理特征

大别山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座落于湖北省(鄂)、河南省(豫)、安徽省(皖)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千米,南北宽约175千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

大别山山体构造较为复杂,属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脊柱,为秦岭褶皱带的延伸。呈西北——东南走向,东段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70千米,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山脊海拔多为1200——1600米。大别山的最高峰叫白马尖,海拔1777米;次主峰多云尖,海拔1763米;第三高峰天河尖,海拔1755米。其中白马尖和多云尖相距仅800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天河尖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境内,与白马尖和多云尖相距约10000米,三峰成品字型三足鼎立。

白马尖,是大别山主峰,因山峰形似白马,一峰独秀,群山俯首,且常年白云缭绕,故称白马尖。还有一说就和佛教有关了,有“北有白马寺,南有白马尖”一说。

白马尖的标志碑是数字1777,是就地取材,用原地的石头垒砌而成的,高3米。白马尖自然高度1774米,加人工高度刚好是1777米,这一巧夺天工的创意和设计,如今成了代表大别山主峰的形象标志LOGO。

以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为核心的主峰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

大别山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光同季,雨热同期,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征,具备森林的气候优势。

大别山是中国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汇入淮河。注入长江的主要河流有巴河、蕲河、浠水、举水、广水河,大悟河、滠水等;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竹竿河、潢河、灌河、史河等。大别山北面的淮河及秦岭一线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大别山名称的来源

大别山的名字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尚书》里就有“大别”这个词。《尚书·禹贡》中两次提及“大别(山)”:

导嶓冢(bō zhǒng 古人以为是汉水上源),至于荆山;内方(即章山,在湖北钟祥县西南),至于大别。(译文:开通嶓冢山到达荆山。开通内方山到达大别山)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沧浪或谓汉之别流),过三澨(水名,在今湖北天门市南,流经汉川入汉水),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译文: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成为汉水;又向东流,成为沧浪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

《尚书注疏》

《尚书正义》

第二种说法是当年汉武帝刘彻封禅南岳山归途,感慨道此山之大,别与他山。下一节“大别山即曾经的南岳”会专门提及。

第三种说法是大别山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渊源。有说司马迁年轻时游历名山大川,到大别山时感慨“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由此得名。也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游历四方,登上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看到山南、山北截然不同景色时说的。大别山脉与西部的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连绵千余公里,是中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不仅分开江、淮,也分开了中原与吴楚大地,也使得南北气候环境和风俗民情截然有别,所以叫做大别山。

大别山即曾经的南岳

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对其加以崇拜,即称“岳”。中华文化有五岳之说,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厚重。五岳自然景观风格各异,文化积淀声名显赫,历代帝王祭祀封禅,历代修建的佛院和道观,都增添了五岳的威严与神秘。

说起五岳,大家都知道是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东岳泰山(山东泰安)、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南岳衡山(湖南衡阳)、北岳恒山(山西大同),但是五岳并非一成不变。对山封“岳”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至唐虞三代,封有“四岳”;春秋战国时期,随“五行”之说兴盛,“五岳”也应运而生,故有“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至汉武帝时,五岳制度才正式创立。汉宣帝正式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天柱山,今安徽境内)为南岳,大茂山(今河北曲阳)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到了隋文帝杨坚,始定湖南衡阳的衡山为南岳。明代,称山西浑源恒山为北岳。清顺治年间,正式移祀北岳于浑源恒山。

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大别山不仅仅绿水青山、红色传承,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有个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夏、商、周时期中华文化的中心在河洛一带,大别山已经是中华文化所及的南沿了,今天的“南岳衡山”远在楚地之南,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南岳又怎么可能如此的深入“南蛮之地”呢?

霍山,海拔406米,又名南岳山、天柱山、衡山,现代地理一般称南岳山,是大别山在霍山县的支脉,座落安徽省霍山县南岳乡。史载黄帝时即有南岳之封,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汉武帝南巡登此山再次封禅,自此名冠江淮(《汉帝·武帝记》)。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一书“释山篇”言“霍山为南岳”。明末清初《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霍山,县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文帝分淮南地立衡山国,以此山名也……《洞天记》黄帝封五岳,南岳衡山最远,以潜岳副之。舜南巡狩,至南岳,即霍山也。汉武考谶纬,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于此。”

霍山顶有南岳庙,庙门上方镶嵌着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亲笔题写的“小南岳”石刻横匾,出西山门,门上石刻“汉帝敕封”。山顶及南北侧分别有南岳庙、天池、百步阶、旗杆夹、白虎岩、试心岩、石窗洞、风洞等胜迹。

在古代江淮间、大别山周边有一个叫“衡山”的地方,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信阳市及安徽省霍山、怀宁县以西,南至长江,北至淮河。

史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后,设衡山郡,郡治邾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衡山郡”之名即源于郡内南岳山时名的衡山。汉初时或为郡、或为国。衡山国共有吴芮、刘勃、刘赐三个时期,三者无世袭关系。第一次是楚汉之际,公元前206年,项羽以秦衡山郡置国,都邾。项羽败亡后,公元前201年,吴芮被徙封为长沙王,衡山国除为郡,属淮南国;第二次是文帝公元前164年,徙淮南王刘喜王故城阳,立刘喜的前任,淮南厉王刘长的三子王淮南故地,其中一子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因此复置衡山国,都六(今安徽六安)。景帝四年,吴楚七国之乱已平定,衡山王来朝,景帝认为刘勃有拒绝吴国叛乱邀请的贞信,便可怜刘勃在卑湿的南方做王而徙封刘勃为济北王;第三次是公元前154年,因刘喜被徙封济北王,故徙封庐江王刘赐为衡山王,都六。衡山国得以延续。公元前122年,衡山王刘赐谋反一事被告发而自杀,衡山国被撤销、除为郡。次年,又撤消衡山郡,分衡山郡为新庐江郡(治舒,今庐江县)、江夏郡(治西陵)。至此衡山国和衡山郡彻底消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有《淮南衡山列传》,详实记录了西汉历代淮南王和衡山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地图中的衡山郡

局部

事实上,鄂豫皖区域作为“衡山”的历史要比秦置衡山郡更为久远。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著《管子》一书中记载有“衡山之谋”,为管仲与齐桓公商讨应对衡山国的谋略讨论。这是古代的一次利用经济击溃敌国的典范。

说到“衡山郡”,我们就不能不提大别山区西部曾经有个中心城市,那就是光州(今潢川)。自四千年前黄国在这块土地上建立,就影响周边。包括后来湖北的黄州(今黄冈市)、黄陂(今武汉黄陂区)、黄安(今红安)、黄梅(今黄梅县)等地都是当时黄国的势力范围。西晋时期这里叫弋阳,这些地方亦同属弋阳郡管辖。这个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时期弋阳郡地图中看的真切。而黄国或弋阳管辖的范围和衡山郡很大部分是重合的。

包括今天金寨的前身“立煌县”成立时,也是剥离了原属于光州管辖的固始县长江河以南的金院、李桥、长江河等2个半保,以及商城县和、乐二区(商南地区)和康区一部的14个半保,以及原属安徽及湖北的部分地区成立的。我的老家铁冲乡就是原属于商城,后来划归金寨的。立煌县初成立时亦属于驻潢川(1913年全国废州府设县治中,光州改名潢川县)的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后因安徽划入地区的绅董不断上书安徽省政府,陈述立煌距河南省会开封过远,要求归属安徽省。1933年4月,经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立煌县改属安徽省,隶属于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六安)。由这些介绍,我们应该看到大别山核心区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深厚的交集与渊源。

二十世纪大别山的行政区划

到了二十世纪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鄂豫皖地区,包括湖北的红安、麻城、孝感、黄冈、罗田、浠水、蕲春、黄梅、广济、英山,豫东南的商城、光山、罗山、固始、潢川、信阳,皖西的六安、霍山、霍邱、潜山、太湖、宿松等20余县,以及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政府新设立的金寨、新县、大悟、岳西等县。

1932年10月,分属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与河南省的固始、商城5县边区共划出55个保,以国民党将军卫立煌之名,设置立煌县,隶属于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33年4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和安徽省政府分别行文,立煌县改属安徽省,隶属于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六安)。1947年9月,刘邓大军进入后,建立民主政权,改县名为金寨县

1933年1月1日,国民党政府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以豫鄂边界“形势重要,距城远,控制不便”,“政令不及”,根据“新收复区设县纲要”,乃拨河南省罗山,湖北省黄陂、黄安、孝感四县边陲地带,先行建置礼山县。是年4—5月,由内政部、行政院、国民政府补办了呈批手续及铸发正式县印。始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52年9月10日,为纪念大悟山区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业绩,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备案,将礼山县改名大悟县

1933年10月,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统治,析光山、黄安、麻城各一部,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的字“经扶”为县名,以新集镇为治所,设置经扶县,隶属潢川专区,后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7年8月28日,刘邓大军六纵一部攻克新集后,设置经扶县爱国民主政府。12月,根据刘伯承、邓小平提议,改“经扶县”为“新县”,意即人民获得新生,过上幸福生活。

1936年1月,国民党政府为“剿匪”需要,析潜、太、霍、舒4县边境设立新县,因区域“适居潜岳之西”,故名岳西县。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了解了大别山区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上世纪三十年代增设的金寨、新县、大悟、岳西四县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九十年前那革命的风暴眼?还有那战火中血腥的味道?

历史选择的为什么是大别山

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根据地。

历史选择的为什么是大别山?我们直观地可以看到大别山东视南京,西隔武汉,基本上位于南京和武汉的正中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别山对民国的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具有及其重要的军事价值,这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红色浪潮及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

熟知中国历史的都了解,每当中国陷入分裂,出现南北政权争夺天下的局面时,南、北方的分界线往往都会是在淮河一线,并且淮河南岸的光州城(今潢川)往往会是南方政权的北疆军事重镇。当南方政权彻底失去光州时,也就离覆亡不远了。东晋十六国是这样,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与金元对峙时,都是这样。

历史上有“守江必守淮”之说。这是南方政权应对北方政权的常见手段,也是无数次争战积累的血淋淋的经验。《读史方舆纪要》说南方政权“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

东晋对峙图

南北朝对峙图

五代十国对峙图

宋金对峙图

而在江淮地区的博弈中,地形更为复杂的、也就是大别山所在淮西地区,又为重中之重。与淮东相比,淮西地区因其位置和地形原因,往往在南北博弈中被视为胜负手。对于北方政权来说,如果能控制地形复杂的淮西地区,接下来势必就能拿下无险可依的淮东地区;对于南方政权来说,能否拿下淮西地区,同样是能不能将防线推至淮河的关键所在。

守江必守淮

淮西与淮东

民国末年,当蒋介石妄图划江而治时,迎接他的是百万雄师迅速地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蒋介石梦想的破灭、民国政权在大陆覆亡的种子早在淮海战役解放军取得胜利时已经种下。往前推,就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再往前推,还有更早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