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曲院风荷(曲院风荷)
沈芳蕤 • 2023-09-16 18:00:33 • 次
2020-03-17来源:杭州学习平台
曲院风荷 孙小明 摄
杭州曲院风荷景点是南宋“西湖十景”之一,在苏堤北段西侧22米处。南宋时,此地有一处宫廷酿酒作坊,附近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伴随着荷香,飘散四溢,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
1980年起,曲院风荷景区扩建,占地面积达426亩。园内廊、轩、亭、阁,一应俱全,尤以大片的荷田令人瞩目。
曲院风荷“玉带晴虹” 孙小明 摄
历史渊源
“曲院”,当初写作“麯(qū)院”,院址当时在洪春桥一带。南宋“西湖十景”形成并定名时,西湖的水面比现在要大得多,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金沙涧(港),就在“麯院”附近流入湖中,水质清澄,可为酿酒之用。院前靠近湖岸的水面,种植了大片荷花,每到盛夏,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随风飘逸,令人不饮自醉。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重新品题“西湖十景”时,将“麯”字改为“曲”字,“荷风”恢复为“风荷”,才定名为“曲院风荷”。
题刻曲院风荷景名的御碑 孙小明 摄
御碑和御碑亭
题刻曲院风荷景名的御碑位于院落中部,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曲院风荷”景名所立。碑为太湖石所制,通高2.33米,宽1.12米,厚0.22米;碑身正面刻康熙帝1699年御题行书“曲院风荷”四字,背面刻乾隆帝1751年御题七言绝句,侧面刻乾隆帝1757年、1762年为该景观御题的两首叠韵诗。
御碑的保护性建筑御碑亭坐落于清代建筑遗址之上,为清代风格的歇山顶木构亭,坐北朝南,通高5米。
御碑亭 沈兵 摄
金沙堤与玉带桥
金沙堤与玉带桥是清代形成的“玉带晴虹”景观题名,位于曲院风荷正南向约350米。
“玉带晴虹”景观 孙小明 摄
“玉带晴虹”景观题名
金沙堤始筑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总督李卫重筑。堤东起苏堤东浦桥,西至西湖西岸,是苏堤以西水域月湖、西里湖的分界线。堤体为西湖清淤的淤泥筑成,又以自然块石砌成线状,长约390米,宽10—40米不等。
远眺玉带桥 孙小明 摄
玉带桥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位于金沙堤中段,桥身设三洞以泄水,状如带环,故名“玉带”。现玉带桥保存清代形制,为三跨梁式石桥。玉带桥上建有桥亭,为清代风格的重檐歇山顶混凝土亭,青瓦红柱,形态轻盈。
曲院风荷鸟瞰 孙小明 摄
曲院风荷 孙小明 摄
“曲院风荷”是以夏日观荷为主题的名胜公园,东借六桥烟柳,西借群山岚影,北以栖霞岭为屏,南以西里湖为镜,与花港观鱼公园遥遥相对。荷花是它的荟萃之处,景区荷花池种植有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等千姿百态、品种多样的荷花。为了控制荷花的生长范围,池底设有若干荷花种植台,使水面有虚有实,形影相衬。
曲院风荷 孙小明 摄
曲院风荷 沈兵 摄
每当夏日莲叶田田,这里色彩艳丽,浓香四溢。“亭亭翠盖拥群仙”的河池有水道相连,水上架设着或近水或贴水或依水的六座小桥,人行其中,仿佛行走在莲荷丛中。花映人面,花人两相宜。在此赏荷花会陶醉于“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的意境之中。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