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沈芳蕤 • 2023-09-17 01:51:43 • 次
星期天带孩子出门玩,结果意外发现一个宝藏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隶属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坐落在市中心鸡鸣寺风景区,总面积8500平方米,展览区近4200平方米。
博物馆以化石为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有近千件国宝级精美的古生物化石标本。
我们在鸡鸣寺那条路上看樱花,突然发现一排很有个性的标志,上面写着古生物研究所,本以为是学术研究类的,起初没在意。
走着走着,人突然就多了起来,原来是在排队入馆。
宣传海报上画了恐龙,小宝兴奋地要去看恐龙。
永远无法理解小孩子为什么对恐龙这么执着,我都不记得小时候刻意给他科普过恐龙方面的知识了。
直接现场扫码预约进馆,很方便,很快我们就到院子里。
我正环顾四周准备看看博物馆的整体建筑,小宝已经站在恐龙像面前,举着个剪刀手,眼睛笑的眯成了一条缝,等着我拍照。
进馆的正前方是生命演化时钟。
12个时钟对应12纪,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据博物馆介绍,南京周边地区的地层自5.4亿年起至1.4亿年止,馆内有个上山之路(忘记拍照),用台阶做区分,拾阶而上从奥陶纪开始,侏罗纪结束,仿佛穿越到了历史深处。
凭着记忆分享几个刷新我认知的动植物。
海百合。
名中带“百合”,形似海藻,我自然联想到了植物。
但其实它是一类棘皮动物,不是植物。它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纪,馆中收藏的海百合化石均来自贵州关岭的三叠纪晚期地层。
盘形菊石(斑彩菊石)。
第一眼看上去像蜗牛形状的石头,但它不是石头,是一种无脊椎动物。
馆里保存的两块标本为采自加拿大的宝石级菊石化石。五彩斑斓的颜色其实是菊石本身外壳就有的颜色,称为珍珠母涂层。
各种奇形怪状的珊瑚。
在动植物百科上看过几次珊瑚,但是亲眼看到这些化石,还是有点怀疑它到底是植物还是动物。
比如那个石芝珊瑚和千孔虫外形就特别像植物。不知为何,看到石芝珊瑚,想起燕窝和银耳了。
据博物馆介绍,珊瑚最早出现于5.35亿年前的寒武纪,但当时非常罕见,一亿年后的奥陶纪,珊瑚开始大发展。
珊瑚骨胳有外壁及各种类型的隔壁、横板、中轴、泡沫组织等。外形分单体和群体。单体珊瑚有锥状、拖鞋状、盘状等;群体珊瑚有树枝状、多边状、互通状等。
虽然不是很懂,但听到有骨骼,那就是动物了,植物确实没有这个概念。
中华龙鸟。
是恐龙还是鸟呢?用小宝的话解释,“妈妈,这个恐龙好厉害,还会飞到天空上”。
中华龙鸟不是鸟类,而是一种兽脚类美颌龙科的恐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的除鸟类外长有毛发的恐龙。
馆里的中华龙鸟,是第一件被复原了羽毛颜色的非鸟恐龙。科学家复原结果显示其总体颜色呈栗色或棕红色,尾部具有条纹,这样的颜色形式可能是一种保护色。
中华龙鸟全长约1米,体重推测0.55公斤。
馆内还有关于龙鸟的3D电影。可惜时间问题,我们错过了。
看了一部《小侏罗兽历险记》,小宝这两天一直念叨“谢谢妈妈带我看电影”,人生第一次正式看电影,看得出小宝很兴奋。
带小孩逛博物馆,推荐去看《巨龙王国》和《会飞的恐龙》,因为这两个都做了单独海报,应该是招牌,附上观影场次。
之前带娃逛过南京博物院,看着馆里各个朝代的陶瓷罐罐,我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逛得不够尽兴。
这次古代生物博物馆,特别适合小孩玩。
玩累的时候,我就开始装,“接下来我们去看什么呀”,“这个东西妈妈不认识”。
他就非常兴奋的充当小导游,开始编故事瞎说,自己带自己可还行。
愉快的古生物博物馆半日游,完美结束,撒花。#2023育儿季#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