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旅游(台东沿途的风景是百年)
沈芳蕤 • 2023-09-18 21:28:54 • 次
图 | @行走de哈密瓜
“朝观壁画夜赏灯,购物休闲在台东”
提起台东,很多人会想到它
繁荣的商业、夜间璀璨的霓虹
但是百年的台东
从来不只有这一面
百年前它是怎样的?
作家王统照是怎样描述它的?
一起来看。
初到东镇的王统照,以为到了青岛的贫民窟。
1934年3月的一天,友人C君带着著名作家王统照沿海游览,饱览海滨风光和中山公园的美景,就在王统照沉醉于海水浴场的惬意安闲时,C君偏想另给他一种印象,叫了一部马车离开了前海黄金一线,其后有一站便是东镇。
如今的前海风光
图 |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东镇一带原本就有居民,发源于榉林山的清溪河河畔,杨家村的村民们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代永乐年间,历经磨难,数千里跋涉,杨氏先民从云南来到来到崂山脚下的乌衣巷(村),之后不久他们再次迁居到后来称之为台东的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1900年左右杨家村的位置示意图
图 |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1899年,强占青岛的德国殖民当局征购了上青岛村、大鲍岛村等地的土地,将被拆迁的那些村民、小商贩、劳工全部迁到杨家村附近(现台东六路一带)的空地上建房安居。新的集镇在烽台岭(现贮水山)以东,就被称为台东镇,简称为台东或东镇,台东是大概念,东镇是小概念。
联邦档案馆保存的1899年海因里希亲王在台东镇东营关口
图 | @城市影像记忆
由近及远应该是贮水山、毛奇兵营、台东镇
图 | @城市影像记忆
德国人的规划理念里,斜穿赤道和经线的走向,亦即东南-西北向和西南-东北向的街道是城市道路建设的最优选择,这样既保证建筑前后的日照,也顺应了青岛夏天来自海上的东南风、冬天的西北风风向,有利于街道上空气的流通,形成卫生良好的居住环境。
1902 年,大量45度角的房屋在今天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清和路到菜市路之间的区域建立起来,街道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棋盘式布局,横平竖直。整个区域规划了长400米x宽400米的居住区,划分成84个建筑地块。虽然这种街区与青岛其他地区依地势而建的街区区别很大,但在德国人规划的大鲍岛街区,台西镇街区也都有体现,也不知道德国摄影师贝麦形容台东镇街区为“上帝扔下的棋盘”时,是否想到这意味着上帝一把扔了好几个棋盘。
台东镇棋盘
大鲍岛棋盘
台西镇棋盘
通向市中心的大道(威海路)修起来了,但辽宁路还没有成形,直到日占青岛后,在贮水山修建“大庙”(“青岛神社”),辽宁路才顺势修起来。考虑到大鲍岛村的居民早年翻越东山移居小鲍岛村地区,与杨家村相近的距离不可能没有道路交通,辽宁路早年应该有一条简单的便道。
1902年的台东镇大街(胶澳发展备忘录(1902年10月-1903年10月))
图 | @城市影像记忆
最初的台东镇并没有那么繁华,德占时期,台东镇的居民除了部分原住民,就是手工艺者和工人,生活状况十分艰难,台东三路上也还没有像样的商铺和字号,只有一些沿街布点的小杂货铺、烧饼铺、估衣铺之类的小门店,店面低矮而又十分狭小。
联邦档案馆保存的台东镇市集
图 | @城市影像记忆
早年台东镇市集
图 | @青报网
台东镇建成第二年人口即达6000人,日德之战前夕,人口已超过11200多人。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时,台东镇已扩展开来,人口随之骤增。据《胶澳志》所载之1925年户籍统计,台东镇有6114户,居民27398人。
辽宁路旧影
图 |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载着王统照和C君的马车沿着已经有了些规模辽宁路东行奔向东镇,历经第一次日占青岛的历史,辽宁路已成了日本移民的中心地带,道路两旁的生意至少有一半是挂着日文的招牌。而东镇已从小小的村庄变成了工人小贩的居住区。虽然“马路,电话,汽车,那样都有”,“可是旧式的黑板门,红门对小店铺的陈设,冷摊的叫卖者,仿佛到了中国较大的乡村一样。”C君的用心起了作用,作家此时已开始发现旧时青岛的另一幅图景。高高的空中依旧如海滨一样的明丽蔚蓝色将都市罩住,却未必再觉得可爱,云大概也不再显得轻松……
“这里很少摩登的式样。有不少的短衣破鞋的男子,与乱拢着髻子仍然穿着旧式衣裤的女人。小孩子光着屁股在街上打架。拾蚌螺的贫女提着柳条筐子从海边回来。这便是青岛的贫民窟么?”
从世外桃源般的前海海滨行来的王统照,渐渐震惊了。面对强烈的反差,他几乎将东镇当成了青岛的贫民窟。学者的见识终于让他反应过来,“不对,究竟得算高一级的。不过当我们的马车经过几条冷落的小街道时。看见矮矮的瓦檐下,门口便是土灶,有的还有些豆梗,高粱,似是预备作燃料用的。窄窄的红对联不免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吉利话。”
C君是个合格的朋友,用行动实施着朋友之间劝铮之义,引导着马车又带他去了当时青岛的其他边缘地带,去了工厂遍地的四方、也去了西面真正的贫民窟“马虎窝”……终于催生了王统照对青岛各个区域较为系统描述的《青岛素描》一文。
如果不是C君的执念,王统照对青岛的印象大概也如梁实秋康有为们一样,从山海风光、万国建筑、宜人气候、敦厚风土、整齐清洁起兴,之后着落于舒适安逸的久居之地收笔。这当然是好的,但也缺少了旧时青岛的另一面。
1934,正是国家动荡不宁的时刻,彼时的学者有着对国家命运、前途本能的担当和担忧,王统照和C君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国家前路的忧虑、对新旧文化的探讨、对青岛的厚望、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警惕。再有三年,卢沟桥将响起枪声,国家将会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但十五年后,一个崭新的中国将会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一如他们所期待的,超出他们所期待的。
建设中的新过街天桥
图 |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建成后的台东新过街天桥
今天,作为青岛唯一的百余年来从未间断的商业街区,台东镇已成为中国近代商业街区的样板。台东三路早已建成步行街,威海路重建的过街天桥前些日子惊艳亮相,青岛以创建国家级、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为方向,整合着台东丰富的各类资源,利用台东丰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台东在全市商贸因素的能动优势,台东商圈已成为青岛市开放发展的“城市名片”。
台东小吃街
图 |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台东小吃街
图 |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历经百年发展的台东镇,随着时代的奋进而不断前行,繁花似锦,繁华兴旺,人流如织,人潮人海,“朝观壁画夜赏灯,购物休闲在台东”,这里再不会被人误认为青岛的贫民窟,这里是青岛休闲娱乐的天堂。
台东三路步行街
“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使这个静美的地方更充实与健康呢?我又想了,这个问题是普遍于各大都市之中的……”1934年,身在青岛的作家在文末提问。
面对前人的期待,青岛已然做出了回应,这也是时代的回应。
—END—
丨声明:本文来源于青岛市市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