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驼梁风景区(驻守驼峰14载)

沈芳蕤 2023-09-20 02:11:24

摘要:为守护绿水青山,石家庄市平山县戎喜民和施树芳夫妇毅然登上海拔2018米的云顶草原,默默驻守“驼峰”14载,将青春与汗水洒在了驼梁森林防火、守护绿色的事业上,先后荣获2021年“河

为守护绿水青山,石家庄市平山县戎喜民和施树芳夫妇毅然登上海拔2018米的云顶草原,默默驻守“驼峰”14载,将青春与汗水洒在了驼梁森林防火、守护绿色的事业上,先后荣获2021年“河北好人”、2021年度“感动省城”十大人物、2022年感动河北年度人物、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等称号。前不久,戎喜民家庭被河北省妇联、河北省文明办联合评为河北省“最美家庭”。

戎喜民(男)夫妇。(当事人供图)

不畏艰辛 14年巡山护林

51岁的戎喜民身高不到1.7米,皮肤黝黑,远远看去,就像景区里的一块石头,平凡、普通。但登上驼峰顶端,在晨曦之中,他瘦小身躯中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犹如厚重的山岳,质朴、坚韧。

“当地人喜欢叫我‘老戎’,也有人称我为‘山大王’。这14年来每天跟大山为伴,说不苦不累那是假的,更多的是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朴实的老戎憨厚地笑了。

驼梁景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每年10月降雪封山,直到来年5月冰雪才开始消融。可以说,在一年之中,老戎夫妇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踩着光滑的冰雪巡山护林的。数不清摔过多少个跟头、身上划出多少道口子,十四年来,老戎夫妇把捡来的木棍当成手杖,一步一个脚印,走遍了驼梁上上下下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的家位于云顶草原,海拔2018米。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每隔20天左右,老戎就要下山背一次生活补给,一趟徒步20多公里。

“夏天的时候,我可以走到半山腰坐索道下山,还算轻松。但到了冬天,就只能一步步走到山下了。”老戎回忆说,有一年冬天,他和妻子一同下山,原本想多背一些补给上山,但风雪实在太大了,最终只背了两棵白菜上山。可即便只背了两棵白菜,他们俩走得也是异常艰难。深山之中,寒风在耳边呼啸着,老戎拄着木杖在前探路,妻子默默跟在后面。积雪没过两人的大腿根儿,他们每向前艰难走出一步,还会向后滑出半步。只要稍不留神,就会一头栽倒到雪中。“摔了跟头就不想起来了,实在太苦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戎眼圈有些泛红。那一次,他们夫妻俩一路上磕磕绊绊,足足走了5个半小时,才回到家中。

可即便如此,老戎夫妇从未退缩。在巡山护林中,全长10公里的巡视路线,在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山梁之上,每次巡护老戎都要步行4个小时左右。尽管如此,他每天坚持两次巡护。“老戎是个爱岗敬业的人,山上的条件十分艰苦,大家都清楚。可唯独老戎在山上一待就是14年,真是了不起!”说起老戎,驼梁景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都很尊敬老戎,把他当成学习的榜样。

无怨无悔 坚守这片热土

2005年,为了维持生计,老戎来到驼梁景区工作。刚开始,他给景区职工做饭,日子虽清贫但跟正常村民一样,生活很方便。2009年,景区领导征求老戎的意见,问他愿不愿意上山做值班员。值班员的驻地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当地人称“云顶”。

  值班员的工作条件有多艰苦,别说职工,就连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山上没电,没有新鲜蔬菜,吃水还得从远处一担一担挑过来。不过,作为共产党员的老戎有觉悟、有担当,他将这件事告诉妻子施树芳,朴实善良的妻子十分支持他:“不能辜负领导对咱的信任,咱要舍小家顾大家,困难可以克服。”

  那一年,老戎夫妇便自带生活用品毅然登上了海拔2018米的云顶草原,当起了巡护员。当时,他们的大儿子11岁,小儿子才6岁,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俩人无暇照顾。反而在山上一待,就是14年。

  14个冬雪夏阳,为国家守护资源,替群众守护安全,老戎夫妇常把“安全第一”挂在嘴边,每天往返于保护区沿途10多个制高点之间,负责动植物保护、护林防火、环卫清理、设施维护等工作。

  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驼峰海拔2281米,自然环境恶劣,由于每天要巡山值守,山中风大,老戎的皮肤被晒得黝黑甚至脱皮。不过,老戎不怕日晒与劳累,每天早出晚归,从云顶到驼峰,再从驼峰到顶峰,巡逻看护,从未止步。截至目前,该片区没有发生过一起盗采狩猎案件,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和安全事故。

  据悉,14年来,先后有41位同事来跟老戎搭档,这些同事最短的在山上待了一个月,最长的待了两年,最后都因山上条件艰苦而返回山下从事其他工作。

  站在老戎的驻地,面前就是开阔的云顶草原,一条长廊穿梭其中,顺着山势,长廊犹如上下翻腾的长龙,直冲驼峰。秋天的云顶草原日渐枯黄,但老戎知道,土壤中正孕育着新的力量,待春日的到来,定会惊艳八方来客。一想到驼梁生机盎然的景象,老戎内心十分激动:“我是驼梁人,这里就是我的家。这么多年的工作让我们对驼梁景区、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满了感情。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和妻子会一直坚守下去,无怨无悔。”

文/燕赵晚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杜慧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