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老街(守住心中的七宝老街闵行情)
沈芳蕤 • 2023-09-20 10:24:12 • 次
总有那么几条河,因其“水脉合着史脉”,观尽沿河的沧桑变迁,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遂而成为一个地域的标志。蒲汇塘就是这么一条河。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四季,我们邀请了文来初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蒲汇塘》。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守住心中的老街》节选。一起跟着声音,看看哪一群人守住了心中的老街……
点击收听朗读
每天都要走走青石板路,过一次塘桥,只为守住心中的老街。
青砖灰瓦,是你曾经的模样,几经变迁,桥廊不再,塘桥依然,小窗微启,静水深流的回味,那时的弄堂,沐浴如此简单。矗立七宝老街,恍若进入时空穿梭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样的老街,已然不只属于七宝人,更多的属于热爱古镇文化的四方来客。门庭若市,南来北往,今天来过的,明天未必来;今天没来的,明天可能就来了,但很快又离开了。
繁华背后,有谁在意过,这里曾经住着些什么人?又有谁留意过,这里曾发生过哪些事?
匆匆,太匆匆。当蜻蜓点水的喧嚣逝去,是否还有润物无声的回忆?
所幸,纷纷扰扰中,还有那么一群人——老七宝人,他们每天都要走一遍青石板路,过一次塘桥,喝一壶清茶,听一听评弹,周而复始。任凭老街怎么变化,他们行走如常,只愿守住心中净土。这里,就是他们的 “麦加”。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四季,我们邀请了文来初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蒲汇塘》。
蒲汇塘位于上海市的西南方向,跨松江、闵行、徐汇三区的部分地区,不算长,不到20公里,但它却是上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河流。蒲汇塘的中端在闵行区的七宝镇。在这个千年古镇上,有一座横跨两岸的三孔石拱桥——蒲汇塘桥,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当地人徐寿、张勋筹资建成,距今整整500年。曾备受战火洗礼,几经重修,屹立不倒。早在1963年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蒲汇塘桥上每天人流攒动,摩肩接踵,桥下静静流淌着的便是千年之河蒲汇塘。站在桥上,望西,是松江的九亭镇,泗泾镇。望东,则是闵行区的虹桥镇、徐汇的田林、漕河泾街道。细细探究,这里水脉相通、文脉相连、人脉相亲,有着农耕文明时代的足迹,使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江南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同时这里也有着近现代社会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印痕,是从闭塞乡村走向文明城市的希望之河,找到了通向光明的去路,海派文化熠熠生辉。
可以说,蒲汇塘一路上所经之处无不是人文荟萃之地。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正因为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从而变得卓尔不凡起来,让潺潺流水声也如此清灵。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蒲汇塘还散发着“红色文化”的光芒。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在蒲汇塘沿岸构筑了绵延数十里的碉堡阵地,在攻克过程中,许多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所以蒲汇塘是值得后人为她树碑立传的。
8月起,第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文来初中 九(11)班 翟林伟
编辑:汤婧娴
文字内容:明镜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