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国父纪念馆(不看中山纪念堂)
沈芳蕤 • 2023-09-21 21:11:57 • 次
作者 叶曙明
1928年4月,为纪念孙中山,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提出动议,在越秀山下兴建公园,以伟大的建筑,作永久的纪念。动议得到各界积极响应,议决在原总统府旧址兴建中山纪念堂。
这块地在清代曾做抚标箭道,后改做督练公所。民国桂系统治广州时期,曾做督军署。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设于此。1922年发生“六一六事变”,部分粤军在广州发动兵变,反对孙中山,与支持孙中山的海军发生激战,总统府被毁。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广州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曾决定在西瓜园(今人民中路)兴建中山纪念堂。但最后决定把纪念堂改建原总统府遗址上,更有纪念意义。
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堂筹备委员会把收到的各种设计草案,都放到国民政府内展览,由评判员分别评判,并请画家温其球、姚礼修、高剑父、高奇锋、冯钢伯、陈丘山,建筑家林逸民、陈耀祖等八人为评判员。最后,公布以吕彦直设计的方案获得首选。吕彦直是天津人,杨宗锡的康奈尔大学同学,也是越秀山上中山纪念碑和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
纪念堂工程,以陶馥记取价九十二万八千八百二十五两;纪念碑工程,以宏益公司取价一十三万八千六百两,全部钢架,以慎昌洋行取价一十八万五千两为当选。总投资按广东省财政厅公布的数字为3365970元,部分由热心的广州市民和海外华侨集资,部分由广东省政府拨给。
1929年1月15日奠基,但中途遇到经费不足及地质复杂等问题,进展一度受阻,直到1931年才基本建成。可惜吕彦直没能看到他的伟大作品落成,中山纪念堂奠基时,他已身患重病,工程还没未完成,便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病逝。
兴建中的纪念堂
纪念堂整体建筑包括门楼、纪念堂及东西附楼,坐北朝南,占地共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含东西两座附楼、后台休息室及地下化妆室),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前后左右四个重檐歇山顶拱托着中央的八角形亭式顶盖。从堂体地面至八角亭宝顶最高点为57米。红柱黄墙,衬以宝蓝色琉璃瓦盖,庄严瑰丽。墙裙为辽宁青石,用香港花岗岩做须弥座台基和阶级。廊柱为红色水磨石米柱和红色隔扇。在正面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雄浑有力。
上图:纪念堂开幕当天的舞狮场面
下图:纪念堂落成典礼的牌楼
堂内观众大厅,分上下两层,共4729个座位,顶呈圆盖形,是用玻璃镶嵌的一个大吊顶,厅内无一柱,不会阻碍视线,而且基本上没有回声,堪称建筑艺术中的杰作。堂内四周饰以彩绘图案,丹彩明丽,传达着一种东方民族的风采流韵。舞台后墙镶嵌着孙中山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刻石。
孙中山生前好友、日本人梅屋庄吉在1932年出钱铸造的四尊孙中山像,分别赠给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校旧址、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1954年,广州市政府拟把中山大学那尊孙中山塑像移到中山纪念堂安放。
但因为该像太小,与环境不甚协调,1956年市政府决定在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时,把这尊像又从中山纪念堂移到中山大学康乐园新校园内。另外由刚成立的广州人民美术社雕塑组创作新的孙中山像(作者尹积昌、詹行宪、廖加复)。1958年新的孙中山像完成创作,安放在堂前的基座上。
这是中国第一尊室外以混凝土为材料的孙中山塑像,高5.3米、重约8.7吨,外表喷铜。塑像与越秀山上的孙中山纪念碑在同一轴线上,上下辉映。塑像曾获1987年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优秀奖。1999年9月,一尊用精铜铸造的孙中山像,安放在纪念堂外,原混凝土像则迁至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纪念堂落成开幕当天
上图:中山纪念堂的木棉王
下图:从越秀山上俯瞰纪念堂
1962年,中山纪念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从1981年开始,中山纪念堂有限度地开放草坪与回廊给市民参观游览。1996年由广州市旅游局主办,市民投票评选的“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中,“辛亥之光”一景,包含了两个景点,一个是黄花岗公园,另一个就是中山纪念堂。2001年6月,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锦纶会馆搬家:筷子挟水豆腐(叶曙明)
东濠涌的历史变迁(叶曙明)
木屐声声麻石巷(叶曙明)
广州,曾经沧海难为水(叶曙明)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