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晦翁岩(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这座书院)

沈芳蕤 2023-09-22 10:05:59

摘要:朱子理学的思想令人如痴如醉刘氏兄弟的故事依然口耳相传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龙峰书院静静地隐身在山林间与日月为伴与星辰为伍经历八百多年的风雨洗礼风骨依旧今天让我们走进

朱子理学的思想

令人如痴如醉

刘氏兄弟的故事

依然口耳相传

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龙峰书院

静静地隐身在山林间

与日月为伴

与星辰为伍

经历八百多年的风雨洗礼

风骨依旧

今天让我们走进龙峰书院

一起去聆听八百多年前的悠悠往事吧~

在潭头镇二刘村的龙峰山上,有一处龙峰岩,又名晦翁岩,这里层峦叠嶂,树木葱郁,景色秀美,素有“长乐小武夷”的美誉。

郑军/摄

晦翁岩上有一处建于宋代的书院,不少历史名人都曾来到此处,其中有七下西洋的郑和,有明朝状元马铎、宰相叶向高,还有晚清重臣沈葆桢……

郑军/摄

他们或对书院进行修茸,或赋诗称赞,或题下摩崖石刻……他们的到来,只为缅怀曾在这里讲学的宋代理学家、一代名儒朱熹,以及他的两位弟子刘砥、刘砺兄弟,这里有他们悠悠的往事……

该书院因势而建,周遭怪石嶙峋,古树参天,可听鸟鸣,观山中四季美景,以涤荡心灵,又可俯瞰山下,远离尘嚣,是一处绝佳的“读书”之所。

早在南宋乾道年间,刘砥、刘砺两兄弟便在这里筑室读书,称为“龙峰书院”,是福州地区最早设立的书院之一。

郑军/摄

乾道二年(1166年),12岁的刘砥与9岁的弟弟刘砺一道上京赶考,二人同登童子科进士,一时传为美谈,被誉为“神童进士”。但他们并未就此骄傲自满,而是一如既往埋头苦读、追求学问,沉浸在书山学海之中。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伪学之禁”,朱熹被打成“伪学之魁”,几无立足之地。在刘嘉誉、刘世南父子的帮助下,他一路南下来到长乐,并在龙门、二刘、三溪、江田等地流寓避祸。

此时,已是中年的刘砥、刘砺拜朱熹为师,虚心请教,跟随他潜心研究理学思想。在朱熹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学问日益精进,成为朱熹的得意门生。

相传朱熹在龙峰书院讲学期间,由于理学道理深奥,刘砥、刘砺二人苦读,仍不得甚解。一日,二人上山研读理学,不觉天色已晚,恰山路难行,二人只好留宿“鹤嘴岩”洞中。此洞天成,形似“鹤腹”。

当晚月色清朗,二人借着月光读书,至夜深,二人入“鹤腹”和衣而卧。第二天,竟思维敏捷,豁然开朗,以往所学都融会贯通。乡人都惊奇不已,从此,村中凡有学子赶考,为取功名,都会夜宿鹤腹。当然,这只是个美好的传说,二刘学问精深,靠的是勤奋努力,靠的是对读书孜孜不倦的追求。

鲜为人知的是,刘嘉誉乃刘砥、刘砺之祖父,跟朱熹是同窗,都师从李侗。这样一层特殊的关系,使得“二刘”与朱熹关系更亲密。现在,在龙峰书院里供着朱熹的画像,左右立着刘砥、刘砺。因为龙峰书院祀朱熹、刘砥和刘砺三位贤士,故又称“三贤阁”。

郑军/摄

岁月悠悠,当年刘砥、刘砺上山读书的山路至今仍掩映在密林间。

两兄弟从山脚而来,踩着崎岖的山路,朝着代表着崇高道德和高深学问的龙峰书院进发,当他们穿过书院前巨大岩石之间的狭窄山道时,也便来到了象征着知识和道德殿堂的龙峰书院的大门。镌刻在这处狭窄山道一旁岩壁上的“入德之门”摩崖石刻,或许便是这层寓意吧。

郑军/摄

作为当年朱熹讲学之所的“读书处”,虽然历经八百多年风雨洗礼,但风骨依旧。遥想当年,朱熹在此滔滔不绝讲着理学思想,二刘和朱熹的那些门生听得如痴如醉,那场景真是美妙无比。

思绪从遥远的宋代归来,眼前的龙峰书院,就这样静静地掩映在山林间,掩映在岁月里,与日月为伴,与星辰为伍。

弥漫了近千年的书香至今没有散去,它为长乐的文化史镌刻下了生动的一笔。宋代以后,一代又一代的崇拜者慕名而来,只为完成心中的朝圣之旅。

抚着这些巨大岩石的粗糙的纹理,想着它们见证了八百多年前的历史,趟过了八百多年的时间的河流,不禁感觉自我的渺小。

物是人非,当年的那些人早已湮没在时光里,而唯有他们留下的思想和精神永恒,而这些思想和精神,唯有通过读书传承……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