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厦门菽庄花园(太美了)

沈芳蕤 2023-09-22 14:34:15

摘要:在鼓浪屿东南隅坐落着一座别具诗意的花园,它因独具一格的园林、原建造者传奇的事迹以及独特的遗产价值,在一个世纪的时光辗转中灼灼其华,汇成鼓浪屿极负盛名的风景。它就是菽庄
太美了!鼓浪屿这座诗意花园处处可入画~

在鼓浪屿东南隅坐落着一座别具诗意的花园,它因独具一格的园林、原建造者传奇的事迹以及独特的遗产价值,在一个世纪的时光辗转中灼灼其华,汇成鼓浪屿极负盛名的风景。它就是菽庄花园

位于鼓浪屿港后路7号的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原园主为台湾富商林尔嘉,字号“叔臧”,花园即以其谐音“菽庄”命名。造园初衷缘起于叔臧对儿时故园-台北板桥花园的思念之情。

叔臧原籍福建龙溪,维源之子。林维源随祖辈从龙溪迁到台湾,在板桥建林本源庭园,又称板桥别墅、板桥花园。林尔嘉的少年时光便在此度过。1894年甲午战争后,林维源父子不愿做亡国奴,便举家搬迁定居鼓浪屿。

林维源率眷内渡后在鼓浪屿的全家合影

在厦门的林尔嘉随着年岁渐长,思乡之情愈浓,便决定在鼓浪屿建一座仿板桥别墅的花园。后择地鼓浪屿金带水之湄,草仔山之下的一面山坡。

菽庄花园未建之前的地形地貌

建成后的菽庄花园,一亭一榭一山一水皆彰显着东方的诗情画意之美;补山藏海、借景构园堪称艺术奇迹;一主双园隔海辉映属孤本范例。

图丨林乔森

●补山藏海 借景构园●

菽庄花园灵活地使用“藏”、“借”、“巧”三大手法,利用鼓浪屿的天然地势和自然景色,再结合人工建造,补缀山色海景之不足,借山藏海。

花园把大海的一隅收藏其中,以供观游

从入口进园,绕过一堵黄墙,通过一座门洞,突然海阔天空。当年从此凭栏远眺,碧波万顷、帆船如织,令人豁然开朗。

来源:《诗书彩画鼓浪屿》

菽庄花园借景构园,隔壁的日光岩、远处的南太武山、附近草仔山上的建筑,花园的亭台楼阁、山石大海,融为一体,成就花园远近交叠的新风景。

图丨阿虎

●家国乡愁 寄于花园●

菽庄花园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补山园和藏海园两个主体部分为1913年建成,各造五景,后陆续建成小板桥、渡月亭、千波亭、熙春亭、伞亭等。

补山园五景分别为:顽石山房、亦爱吾庐、十二洞天、小兰亭、听潮楼; 藏海园五景分别为: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

菽庄花园旧影 菽庄花园旧影

1956年,林家将菽庄花园捐献给厦门市政府,经修缮于次年对公众开放。花园补山藏海的总体布局至今保存良好,除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等因台风、土地置换等原因不复存在,其他景点均保存完好。

菽庄花园现是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之一。园中美丽景致,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

【壬秋阁】

因建于一九二二年农历壬戌之秋而得名。仿板桥花园来青阁,重檐歇山顶。壬秋阁“一阁两用”,拥有东西两道拱门,既能观山又能赏海。

林尔嘉曾题写《壬戌七月既望任丘阁落成是夕雨初霁与客泛舟鹭江》,诗中多用苏东坡的故典。当年任丘阁墙上,还有苏东坡像,文人墨客在阁内吟诗作赋,阁下鱼池泛舟赏月。

从此角度望去,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蕴。

【十二洞天】

又称“迷魂洞”、“猴洞”。是用紫红、棕赤色的砂岩、页岩、火山流纹岩、砾石组成的假山洞。以形态不同的十二个洞室与十二生肖塑像而得名。

【四十四桥】

因建于林尔嘉44岁那年而得名。桥下有闸门,能将海水引入园中水池。蜿蜒的桥体上,有观鱼台、渡月亭和千波亭。

【真率亭】

林尔嘉常和宾客在此促膝长谈。这里背山面水,取此名意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希望在这里能达到“真诚坦率,胸无芥蒂”的境界。

【昔日听涛轩 如今钢琴博物馆】

2001年1月8日,中国首家、世界罕有的钢琴博物馆落定于此。由鼓浪屿旅澳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毕生收藏的世界著名古钢琴大大增添了花园的音乐艺术氛围。

眉寿堂、渡月亭、千波亭、招凉亭

... ...

园内步步皆是景,处处可入画

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皆是故事

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

找个闲暇的时间

跟小伙伴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吧~

来源:鼓浪屿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