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唯一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是谁)
沈芳蕤 • 2023-09-25 00:35:22 • 次
文丨创意文斋
编辑丨创意文斋
明朝,自建国的祖宗朱元璋至终结者崇祯,共有十六位皇帝继位。但提及北京的明十三陵,不禁令人困惑:为何这里仅葬有十三位明朝君主?
明朝初期,南京是这个王朝的首都。朱元璋,这位开国之君,于南京辞世,也终被安葬于南京的紫金山。而他的孙子、朱允炆,尽管短暂统治,但因为终身之谜,没有留下陵墓。
自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后续的明朝皇帝大多被安放于此地的皇陵。但在这些皇帝中,还差一位——并非人们猜测的末代皇帝崇祯。当北京城沦陷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时,他尊重了崇祯的尊严,为他在皇陵中设立了安息之所,并宽容地允许百姓祭拜。
真正缺席的,是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明宣宗的次子,生于大明王朝的华丽中。他和其大哥朱祁镇,尽管母亲不同,但兄弟之间的情谊深厚,共同成长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扶持、欢笑斗趣。作为次子的朱祁钰,按照古代的继承顺序,本应远离皇位争夺,过一生安然的王子生活。而明宣宗去世后,朱祁镇毫无悬念地继承了皇位,而朱祁钰对此并无异议,毕竟兄长如父,而两人的情谊更胜一般的兄弟。
公元1449年,朱祁镇决定亲自领军北征瓦剌。本该是一次显示大明国威的行动,但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
二十万明朝的精锐军队被瓦剌数万轻骑打得溃不成军。更糟的是,皇帝本人也被俘虏。这就是被历史记载为“土木堡事变”的事件。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
朝廷高层面临着几个重要决策。首先,是否需要立刻拥立新帝以稳定军心民意?若是这样,接任的皇帝应该是谁?其次,如何应对瓦剌军队的潜在威胁?是坚守京城,还是迁都南京?
但新帝的人选却成为了一个难题。朱祁镇的儿子年纪尚小,经验不足。在这样的紧要关头,他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继承者。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后孙氏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暂时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位,但明确规定朱祁钰去世后,皇位由朱祁镇的子嗣继承。
因此,朱祁钰成为了为明朝的新皇帝。
在明朝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朱祁钰这位出人意料的皇帝,在北京保卫战中扮演了一位独特的角色。尽管他并不擅长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但他的出现为这场战役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击退瓦剌后,朱祁钰展现了他真正的领导才能。他开始大力整顿,打压朝内奸佞,重用像于谦这样的杰出之才。他的统治不仅重新塑造了强大的京师军队,还对国家治理、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总的来说,尽管朱祁钰并不是那种传世的明君,但他绝对是一个为大明朝代做出重要贡献的好皇帝。
不久后,朱祁镇从瓦剌回京,他被瓦剌部族俘虏后,因为明朝不愿与瓦剌交换,瓦剌部族决定放他回去,或许这是他们觉得能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对于朱祁镇的返回,明朝高层的策略自然是早有预谋。朱祁镇回到京城后,就被关进了深宫之中,与世隔绝。
朱祁钰的内心也开始有了变化。最初,他或许只是看自己作为一个权宜之计的皇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的甜美使他不愿再让出皇位。尤其是在哥哥返回后,他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决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哥哥的后代。
但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玩笑,没多久,他的儿子意外夭折。
1457年,年仅三十的朱祁钰病重。按照传统的继承规则,皇位应该传给他的哥哥或者侄子。这时,一些大臣决定掀起一场政变,他们进入宫中,将被囚多年的朱祁镇再次推向权力的顶峰。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被称为“夺门之变”。
当夺门之变后尘埃落定,朱祁镇成功重登龙椅。但这时,他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处理已故的朱祁钰?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祁镇决定对历史进行“小小的修正”。他撤销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改封他为郕王,并通过公开诏令批评朱祁钰的所作所为,称他“僭越、不仁、不义”。
这一“历史修正”意味着,朱祁钰的墓地不能与其他明朝皇帝相提并论,只是按亲王规格下葬,根本没有进入明十三陵的机会。而后续的明朝皇帝,大多为朱祁镇的后裔,他们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也未曾为朱祁钰平反。
时过境迁,到了崇祯末年,当明朝即将灭亡之际,南明的统治者才为朱祁钰正名,赋予他明代宗的庙号。但遗憾的是,当时的北京已经不再掌握在明朝手中,因此无法将朱祁钰的墓地提升至皇帝的规格。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