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开福寺(闹市中的千年古刹)

沈芳蕤 2023-09-25 11:34:49

摘要:在长沙民间有一句话“先有开福,后有长沙”,这个开福指的就是长沙城中最古老的寺庙——开福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始于五代,繁于宋代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斥巨

在长沙民间有一句话“先有开福,后有长沙”,这个开福指的就是长沙城中最古老的寺庙——开福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闹市中的千年古刹,竟是日本禅宗的祖庭,开福寺的前世今生

始于五代,繁于宋代

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斥巨资建会春园,建有嘉宴堂、拔楔亭等,以此作为文人饮酒游宴的场所。高僧保宁来此地说法传经,马殷便将会春园中部分建筑物给保宁做了寺院。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保宁据此修筑殿堂、说法传经,创建开福寺。

“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者。今荒郊中时得砖瓦,皆鸳凤之形。” ——南宋·张拭《题开福寺》

宋朝是开福寺的鼎盛时期,名僧辈出,佛事兴隆,庙宇壮丽。

北宋初年,开福寺出了一位擅长医药的洪蕴和尚,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开福寺僧首洪蕴,赐其紫衣方袍,封号“广利大师”。真宗咸平初(998),封洪蕴为僧官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

宋仁宗嘉祐年间,在沙门紫珂主持下,对开福寺进行了一次大修和扩建。

到北宋末年,开福寺已然成为一个别具特色风景优美的风景区,寺内寺外有十六景: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咀洲、木鱼岭、拔楔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

明代文人李冕,写有题为《开福寺》纪游:“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采久,花落满间庭。”

禅宗佛法,东传日本

宋朝时开福寺名僧辈出,最著名的当属道宁和尚。

道宁和尚禅宗史上称为开福道宁,是开福寺的中兴祖师。

据《五灯会元》卷十九记载:他是绩溪人。俗姓汪,初为道人,后在金陵蒋山削发为僧。从临济宗杨歧派五祖法演获悟。据其传法世系,是南岳怀让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潭州(今长沙市)地方官席震,请道宁为开福寺住持,僧侣云集,达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宁卒,道宁圆寂后有五色舍利,弟子门徒建道宁舍利塔。道宁的嗣法弟子有月庵善果一人,以后依次传承是老袖祖证——月林师观——无门慧开——法灯觉心。

觉心是入宋求法的日本僧人。觉心回国后,创法灯派,禅学临济宗杨岐派法脉即在此时东传日本。觉心被日本天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因此日本佛教临济宗派视开福寺为“祖庭”圣地,每年都要派人来拜谒。

几经损毁,香火不绝

开福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一1063)曾由寺僧紫珂主持修葺,风景优美,经元迄明,依然是当地的风景名胜。

在明代开福寺经过两次修建: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沙门彻堂重修;明嘉靖年间(1522-1566)寺宇倾记,由吉藩募集当地士庶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

到了清代开福寺先后修建了四次:

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1660)沙门佛国当住持时募修一次;

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总兵卜世龙倡捐重建,推官胡景曾撰有《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记》,这是开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

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

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药,寺宇被焚,巡抚梁国治命僧募修;

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药,引起火灾,把后殿烧掉了,复为修葺。

修缮后的开福寺风光依旧。光绪时期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曾请当时名士王闿运、王先谦、诗僧寄禅等19人在开福寺组织了“碧湖诗社”,常相聚这里拈香拜佛,赋诗填词,一时传为文坛佳话。至今寺内还存有徐树钧撰写的《长沙开福寺碑》,记载了这段盛事。

民国年间,一九一八年大殿被焚,第二年主持慧修重修毗卢殿,民国十一年(1923)继任主持先后修葺大雄宝殿、三圣殿。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修复了开福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

现在的开福寺,是国内为数很少的比丘尼丛林,是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湖南省佛教协会和长沙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国内外游人香客,不断来此参观朝拜。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