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瑞云山(瑞云山由来)

沈芳蕤 2023-09-26 22:49:38

摘要:瑞云山也叫塔坡位于汝阳县城汝河南岸,海拔446.7米。由于紧临汝河,水汽蒸发,聚集山中经常有祥云缭绕,故名瑞云山。《太平御览》卷八引《西京杂记》:“瑞云曰庆云,曰景云,或曰卿云。
汝阳县地名:瑞云山由来

瑞云山也叫塔坡位于汝阳县城汝河南岸,海拔446.7米。由于紧临汝河,水汽蒸发,聚集山中经常有祥云缭绕,故名瑞云山。《太平御览》卷八引《西京杂记》:“瑞云曰庆云,曰景云,或曰卿云。” 唐代诗人张籍 《春日早朝》诗:“晓陌春寒朝寄来,瑞云深处见楼臺。夜来新雨沙堤湿,东上閤门应未开。”

瑞云山顶南北长,东西宽,平坦开阔,火焦岩地貌少石多土。山东侧属城关镇塔坡自然村,山西侧属上店镇竹园自然村。山上一片翠绿,有栎树、松树、桑树、国槐、红叶李树、柏树等,站在山顶俯瞰汝阳县城和周围的山山水水漂亮的就像一幅画,美不胜收。瑞云山风脉极佳,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时期,人们就选择瑞云山居住,在山腰就形成了聚落。

春秋战国时期,汝河流域的瑞云山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左传】记载;昭公十六年春(公元前526年)楚平王听说蛮子国(今汝阳城)发生动乱,借口平乱向北扩疆。派大将然丹,率楚军顺马蓝河北上杀了国王蛮子嘉,占领了蛮子国。立子嘉的儿子蛮子赤为国王,蛮子国成了楚国的附属国。周王畿之地被楚国占领,周敬王十分不满,于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率王师军队,到瑞云山解地(今古城寨)驻扎,以防楚国扩张。

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晋倾公看到楚国向北扩展地盘已侵入晋国地界,虽有怨恨,但楚、晋两国和好盟约在先,不便争夺。晋倾公就派大将赵鞅、荀寅率领晋国军队到汝河南岸瑞云山腰(今古城寨)开始筑城。目的是牵制汝河北岸驻扎的楚国军队,不能在晋国的地盘上胡作非为。因此,瑞云山就有了晋国的边防大都城。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军队屯兵瑞云山,名高齐古城。隋唐时期,在汝河北岸建伊阙县,根据风水理论在瑞云山顶建造了文峰塔。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在金兵大举入侵面前,仓惶南逃。伊阳县(今汝阳)翟兴、翟进兄弟率乡兵以瑞云山为根据地,在古城寨抗击金兵。

元明时期,瑞云山除古城寨被金军烧毁外,瑞云山依然山清水秀,修竹茂密,高塔入云。

明景泰二年(1451年),人们开始在瑞云山中开采煤矿。明代伊阳县教谕祝富攀登瑞云山后写诗云:“奇峰拔萃撑晴空,瑞云缭绕来天风。絪缊浓淡绚朝彩,翠屏点作金芙蓉。我当乘风醉眼醒,坐中忽忆钟山灵。归来呼笔写图玩,眼前顿觉无丹青。”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伊阳县衙将瑞云山列为伊阳八景,叫做“瑞云屏障”。 明代伊阳县志载:“瑞云山邑南三里许,平岭横铺,翠若列屏,有泉有竹,有村有桥,景宜晓望,亦宜晚眺。”到了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范垠认为伊阳县进士少,是因为文峰塔建错了地方,应该建在县城的巽位(东南方)。故将文峰塔从瑞云山移建云梦山。

清代人们在建有泰山庙、老君庙。民国25年(1936年),县政府在瑞云山建中山林15亩,建桑园4处。1957年11月,国营城东煤矿在瑞云山成立。1957年,洛阳地区考古专家程立、贾娥等人在瑞云山文物普查中,发现古城寨残城墙基。并把在古城寨发现的考古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考古通讯】,1958年第一期杂志上。

【河南地名漫录】对古城寨作了进一步考证记载:“汝阳县在西晋(公元265年)开始筑城。今嵩县,汝阳一带,古代为陆浑族所居。汉晋时,称陆浑族为‘蛮’,西晋在今县城的汝河对岸筑城,名蛮城。”

【汝阳县志】也对古城进行了粗描:“在县城南1.5公里处,有一龙山文化遗址。文化堆积层不厚,面积300米*350米。有细绳纹黑色陶片,灰陶片,方格陶片等,均系轮制。还有石斧、石铲等遗物。遗址上有古城废墟,出土不少长1米宽0.15米,中空有图案的汉砖。城中有井、下通汝河今已废。相传为高齐古城,为北齐(公元551年)屯兵处。又传南宋翟兴、翟进亦据此抗金。”

1978年,县政府拨款1.5万元,在瑞云山顶建电视差转台一座,并建有高47米的发射塔。2014年3月,县政府把瑞云山定为城郊森林公园。2019年始建瑞云阁,瑞云书院。(汝阳县地名办公室褚建明)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