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灵岩寺(世界文化遗产灵岩寺)

沈芳蕤 2023-09-27 09:44:46

摘要:有华夏第一韦陀塑像的双林寺,可谓是彩绘艺术的殿堂,寺内的佛像堪称文物瑰宝,更是平遥古城世遗的组成部分。而在唐代就是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也是泰山世遗的重要部分,并享有“海

有华夏第一韦陀塑像的双林寺,可谓是彩绘艺术的殿堂,寺内的佛像堪称文物瑰宝,更是平遥古城世遗的组成部分。而在唐代就是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也是泰山世遗的重要部分,并享有“海内第一名塑”的美誉。那么灵岩寺的彩塑佛像究竟神奇在哪里,与双林寺有何不同,一探究竟。

灵岩寺名字的由来和朗公和尚有关。相传朗公讲经到精彩处,周围的山石为之点头,猛兽归伏静听,只有朗公的说法声在山谷中回荡。朗公说道:这是一座灵山,于是叫做灵岩,寺院因山而得名称为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地处泰山西北。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至唐代达到鼎盛。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因而寺院的碑名刻的是“大灵岩寺”。

灵岩寺的石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造型恢弘气派,六柱五门,楼头雕琢精美,斗拱逼真;柱上雕刻有盘龙,栩栩如生;柱前的抱鼓石上都端坐石狮,憨态可掬。中门上书“灵岩胜境”,为乾隆皇帝亲笔题写。

刚来到山门殿前广场就让你目不暇接。左侧的古树俨然就是一棵迎客的罗汉柏,散发着灵气和禅韵;中间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山东廉访副使文书讷书写的大灵岩寺碑;右侧更厉害了,是御碑崖,乾隆皇帝南巡期间,多次驻跸于灵岩寺,此处共有八块乾隆皇帝撰写的碑刻。御笔崖前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碑刻。真是风光无限,从古至今都倍受推崇。

看完这些已经按捺不住进去参拜的冲动,赶紧来到山门殿验票进入。灵岩寺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遗址、千佛殿、御书阁、辟支塔、墓塔林等。山门殿古朴简洁,门楣上悬“灵岩寺”匾。

殿内供奉两位金刚力士,密执金刚和那罗延金刚,俗称哼哈二将,身材伟岸,孔武有力。大多寺院的山门内都供奉有这两位护法金刚。

拜过护法金刚,踏上聚善桥,就来到了天王殿。聚善桥也是古建筑,初建于宋,重修于明。天王殿创建于金末元初,单檐硬山顶,黛瓦红墙,门楣上悬挂“天王殿”的匾额。独特之处天王殿竟然没有窗。

殿内迎面供奉的是弥勒佛,布袋和尚造像,金身法相,慈颜欢笑,赐福给参拜的众生。左右两侧是四大天王,这里的造像没有那么威严可怖,相反白色脸庞的持国天王还面带笑意,弹奏琵琶;手持宝剑褐色脸庞的增长天王横眉怒目;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看着也十分和善,俯首叩拜,愿得到护法的加持和护佑。

天王殿的后面是护法殿,佛龛内供奉金盔金甲的韦陀菩萨。降魔金刚杵立于地上,如此声名远播御驾亲临的寺院,金刚杵也没有扛在肩上,太低调。韦陀菩萨神情威严,气势逼人,护佑三洲,安僧保院。

天王殿的东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均为四面楼阁建筑,屋顶和底部房屋之间有一块镂空处,可以看到晨钟暮鼓。这种设计看着通透敞亮,轻盈雅致,别具一格。钟楼旁边还有一处碑林,历代碑刻琳琅满目,这也是灵岩寺悠久历史的见证。

韦陀菩萨对面是大雄宝殿 。始建于宋代,以前是献殿,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鲁王捐塑佛像供奉于其内后,遂改名为大雄宝殿。殿宇面阔5间,进深6间,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面是山顶,建造精巧,古朴雅致。殿前有两株千年银杏树,每到秋季,一片金黄,落叶余地,宛若琼楼玉阁,遍寺尽是黄金叶,让人陶醉,使人迷恋。

殿内居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手结禅定印,慈眼俯瞰众生,光照大千世界;右侧是文殊菩萨,左侧是普贤菩萨。佛祖留给后人的佛法、文殊菩萨无边的智慧、普贤菩萨广大行愿力,是修得菩提的无上良方,也是开启般若门的金钥匙。

两旁供奉十八罗汉的塑像,均为彩绘,身着红色袈裟,手结法印,竖立在殿宇两厢,神情安稳坦然,似乎在修行禅定中。右侧十八罗汉的尽头还有观世音菩萨的法相。

大雄宝殿的后方是五花殿遗址,宋嘉祐中(1056~1063年)琼环长老创建,明清三次重修,皆毁于火灾。据《灵岩志》记载,五花殿阁架两层,上层供奉三世佛,下层供奉圆通菩萨,龟首四出,回廊壮丽,俱极精工,前人称为天下第一,可惜如今只是残垣断壁。

五花殿盘旁还有一株摩顶松,这是千年柏树,灵气十足。相传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前,曾手摩此树说道:“我西去印度求佛取经,当我去的时候,你可用枝头指向西方;当我取经成功回来时,枝头可向东指。这样我的弟子们便可以提前知道”后来此树果然如此。数十年后,枝头忽然东指,庙里的师傅看到后,知道三藏法师应该回来了。真可谓千年灵树,长的也像灵芝,树干下面挂满了祈福许愿带,更增加了灵树的神秘。

接下来就是灵岩寺的瑰宝所在千佛殿,海内第一名塑就在其中。千佛殿为唐代高僧慧崇所建,宋代扩修,唐宋时均为大雄宝殿,现存的殿宇为明嘉靖年间(1522~1156年)重建。千佛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上覆灰和绿两色琉璃瓦,脊端有瑞兽,最前端不是仙人指路,而是金刚坐镇。檐下多棱石柱,彩绘斗拱。虽经历代重修,但仍保存着唐宋的风格,也算弥足珍贵的古建筑。

千佛殿内供三身佛,正中为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传为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僧惠在钱塘制造运来,是藤胎髹漆塑造;左侧为卢舍那佛,为报身佛,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右侧为释迦牟尼佛,为化身佛,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这两座佛像均为铜铸。三尊佛像均为稀世之宝,造像精美,仪态端庄,殊胜无比,俯首叩拜,都能感到千年佛韵灵光。

佛殿东西及后壁台座上有40尊罗汉泥塑,天下第一彩塑就在这里。相传这些罗汉像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宋齐古施舍的,每尊罗汉袈裟不同,神情各异,与身姿十分协调,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感觉就是真人存在千载。“戊戌变法”领导者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亲笔写下的“海内第一名塑”碑碣,立于千佛殿前。千佛殿是佛韵和底蕴共存的灵地胜景。

顺着千佛殿右侧的台阶拾级而上,就来到御书阁。是唐代住持慧崇和尚专为存放唐太宗赐书建造的。宋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仁宗赵祯等皆赐有御书奉于阁中。金贞祐二年间,寺遭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

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枝干交错,盘根错节,状若云朵,于是称为“云檀”,亦称“千岁檀”,此乃是一处奇观圣景。

辟支塔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淳化五年间,建成于嘉祐二年,历经63年建成。为一座八角九层阁楼式的砖塔,通高54米。塔基石筑八角,八面浮雕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塔身为青砖砌筑,通体灰白色,四面辟门,底部三层为重檐,其余皆为单檐。塔身上置铁质塔刹,至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八尊铁质金刚承接。整体造型优美,比例协调,堪称不二之作。

灵岩寺的墓塔林仅次于嵩山少林寺,有唐宋至明清各代灵岩寺住持的墓塔167座,志铭碑81通。墓塔的形制多样,造型古朴、雕工精细。一般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多呈方形或圆形,雕刻成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有的做成须弥座式。塔身一般较高大,有圆形、长方形、钟形等,每个上面皆刻师僧之名和年号。塔顶一般呈长方形,雕刻着莲华瓣的复钵,上置宝瓶式塔尖。

现存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慧崇高僧建造的。塔林中有一座方形的墓塔便是慧崇塔,建于唐天宝年间,为一重檐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米。塔身的南面辟真门,券门上有火焰状浮雕;塔顶为重檐,以石板逐层内收制成,以宝莲、宝珠组成塔刹。造型古朴醇厚,稳重大气颇盛唐风格。

灵岩寺有着恢宏的过往,历朝历代的王侯将相常到此游览参拜,明代学者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灵岩,不成游也”之说。如此的佛国圣境,世外美景怎能缺了您的足迹。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