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君故居(李香君故居)
沈芳蕤 • 2023-09-28 00:53:57 • 次
在秦淮河边的李香君故居,我找到了秦淮八艳至今被人记忆的原因
南京一直是一个很值得去发现和去写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历史痕迹。而这种痕迹不仅仅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地方,也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你目光所及,皆是旧事。
细细一算,我已经在南京度过了五年。这五年里,我去过很多地方,听过很多故事,也看到了很多从树影斑驳间落下的旧日时光。所以,我想写一个系列的故事,带大家一起去看一看那些藏在南京角落里的往事,感受传统文化在南京留下的印记。
夫子庙向来是南京游人最多的地方。无数人在这里举着串串,倚着秦淮河边的栏杆,看眼前让人缭乱的华灯。“熙熙攘攘”这样的词汇像是天生就用来描绘夫子庙的,因为你能在这里找到一切属于生活的热闹与繁华。
但夫子庙的故事却不仅仅包含这些眼可见到的俗世繁华。依然有很多安静的地方藏在这里,给我们讲着过去的故事。
秦淮河边的李香君故居
李香君故居,就是这样的地方。
夫子庙核心区有一条街,东北起文德桥,西南至武定桥,被称为钞库街。由于此地是明朝时的国家金库—宝钞库的所在,这条街便得了这个名。随着岁月变迁,国家重地逐渐成为了游人欢聚之所,而原名“媚香楼”的李香君故居就在这里。
李香君故居陈列馆
世人对李香君的了解,大多来自《桃花扇》。或是读书,或是览剧,多少都对这一位江南才女有点印象。其实若论名气,李香君在当年尚不如同为秦淮八艳的柳如是与陈圆圆,但他们的痕迹早已消失在了秦淮河的灯影桨声中。所谓“秦淮八艳”的遗存旧物,也只有这一座李香君曾经住过的小楼。所以,我们也只能寻觅到李香君的一点生活往事,并从她这里想像到另外几人的风韵神骨。
陈列馆内的抱琵琶女子像
进门前就发现一幅对联:小字噪秦淮,万种风情柔似水;丹心昭史册,一痕血泪艳如花。字迹斑驳暗淡,刻于木牌之上,不驻足细读确实难以看清。大概就和这座木楼一样吧,藏在夫子庙的喧嚣中,不特意去看当然是看不见的。更何况,对面还有着一家陶笛店,大家的注意力大概都被陶笛的吟唱吸引去了。
媚香楼
故居一层多是一些陈设,包含了秦淮八艳的人生往事,以及各类精致的书画泥塑,首饰绣鞋,不一而足。精巧细致的设计,让人能想到曾经这里的华美生活。
古时的妓女和现在的定义并不相同。那时妓女多为习学歌舞,以艺娱人的女子。她们在汉代被称为“女乐”,在魏晋南北朝被称为“乐户”,而宋代时,在临安 “瓦舍”、“勾栏”内的歌妓乐工则更为普遍。在这里遇到的秦淮八艳中,柳如是擅诗,董小宛擅文,陈圆圆擅歌舞,李香君擅古琴琵琶,都是才艺绝世的女子。而那些展柜里的精美首饰,则给她们曾经的主人带来了锦上添花的魅力。
秦淮八艳泥塑
从小楼边的楼梯上去,便是这座傍水绣楼的二层。楼梯狭窄,又经历过百年风雨,踩上去自是不断发出嘎吱之声,清晰地传进你的耳中。二楼便是几间小巧的居室,昔日的笑语欢歌都发生在这里。
《桃花扇》自然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在,但是关于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相识相恋故事确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十六岁的李香君就是在这座媚香楼里第一次遇到侯方域,然后相识相知,从此一世倾心。这是一段美好的邂逅故事,但如果仅仅如此,我们也未必会清楚记住李香君的故事。毕竟金陵城从来就不缺乏美好的爱情。比如,距离夫子庙百米的长干里,便是无数文人墨客最爱歌颂爱情的地方。
李香君的珍贵,大概更在于相识之后的坚守。故居二层的陈设,大都保留着她昔时生活的常态。李香君执着侯方域送自己的一柄宫扇,闭门谢客,静静地在这里等意中人归来。“血溅诗扇”自然是《桃花扇》中最出名的一个场景,但那只是一种情感的爆发。只有当你来到这里时,你才会看到她每日坐在小屋里思念意中人的情态,感受到那种细水长流的爱意。
李香君闺房
况且坚守不仅于此。若是仅仅有对夫君的“愚忠”,那在格局上便多少小了一些。这种坚守更体现在对民族大义的坚持。当侯方域也对清廷屈从时,李香君并未像那些旧时女子“嫁夫从夫”。我有时候会想,那个坚定的不屈从于软弱丈夫的李香君,是不是也会倚在眼前的窗边,让自己的泪水落入秦淮呢?然而,即便她内心伤痛至深,却依然能坚持大义,这样的李香君才更让人钦佩。
这时候再想到一层展厅中的另外七人的故事。秦淮八艳不过是改朝换代时的八位弱女子,可正因为时代的苦难,她们的那种情志才被人记住。秦淮河边从来都不缺才貌俱佳的女子,但是有这样情志的人,不过这几人而已。也难怪我们记住了秦淮八艳。
秦淮河的灯影桨声
试图在夫子庙这样一个热闹的地方找一些对历史的思考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想在一个弥漫着脂粉气的地方找到一点家国天下的情怀似乎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是奇怪的事情往往就会发生,甚至,是常态。
桃花扇的故事已经被讲过很多遍,孔尚任把李香君的名字留在了秦淮的潺潺水声中。天下纷乱时,有识之士自当觅渡,可便如李香君这样的坚守者,又有几人呢?
进媚香楼时,听到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出水莲》。筝音淡雅清幽。史载,李香君擅歌擅诗文,擅琴擅琵琶,自是疑问为什么不以琴曲衬故居。可再一想,琴瑟琵琶,笙筝笛箫,又很重要吗?重要的在于《出水莲》透露出的“出淤泥而不染”,在于《桃花扇》透露出的“乱世中的坚守”,在于一剧一曲背后的百年情志。
感谢各位新老朋友的阅读,我是作者梦魇。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苏家酒窖,一起探索那些美好的传统文化。下期会继续给大家讲述南京的传统印记,欢迎在这里留言讨论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