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风景区(文哉西山)
沈芳蕤 • 2023-09-29 12:30:17 • 次
西山三章
何以西山?屏列城西、一脉青绿,山峦叠翠、溪泉泻碧,是为并州绿脉。古建琳琅、珠陈玉落,史迹繁盛、气象蔚然,是为并州文脉。赓续传承、守正创新,做强文旅、多元发展,是为并州兴脉。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太原人有好福气,俯仰之间,即可见秀水青山,无边光景。这山、水、城的相守相望相兴,穿越千年,于今更为深沉绵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趁暑气渐收、新凉初起,从太原城北端尖草坪区烈石山入,沿88公里长的西山旅游公路宛转而下,止于南部晋源区天龙山群山之巅,可尽览西山一脉锦绣风光。越山,过野,涉水,听松,访古建之华彩,寻先贤之遗韵,看今日之风流,得“西山三章”,抛砖引玉,冀此向您展现今日“锦绣太原·大美西山”风光之一面。
今天推出“西山三章”之第二篇《文哉!西山》。
天龙山佛首 宿晓健 摄
太原城,风华在西山。
古城太原,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中,一湾汾水穿城而过,流淌千年;城西,一道山脉绵延不绝,宛如画屏。千百年来,西山巍然矗立,延展天际线下,仿佛一个忠诚卫士,守卫着太原这座古城,也护佑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沿着西山旅游公路,我们从老龙头景区的“烈石寒泉”出发,一路向南,快走慢读,品味西山。
文物藏青山
太山博物馆唐佛塔遗址展厅 贾 鹏 摄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晚唐诗人留下的这首思乡之作,表明太原是一座让人难以忘怀的城市。西山在太原人的心中,就像吕梁、太行之于山西人,是一座可以倚靠的大山。
传说大禹治水前,汾河里黑龙肆虐,被后人尊为汾水之神的台骀为民除害,斩杀黑龙,黑龙的身体化作了太原西侧绵延的山脉。
质朴的太原人,赋予西山的每一段以不同的名称。烈石山、崛围山、婴山、石室山、蒙山、太山、龙山、悬瓮山、天龙山(方山)、象山、庙前山(尖山)、蚕石山、苇谷山、银牛山、黑驼山、七苦山……从上兰村汾河出水口由北向南依次排开,山山清秀,座座怀古。尤以崛围山、蒙山和龙山三座山,颇具传奇色彩。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山脚下的村民们,人人都能讲出几段大佛与寺的传说。
崛围山下,土堂村净因寺,又称大佛寺。相传汉代时,这里的土崖突然崩裂,塌陷成洞,洞内惊现土质大佛,佛高近10米,古寺因佛而得名。
龙山红叶丛中,藏着一座童子寺。传说有人见童子戏于青莲间,突然大地响动,山石崩落,有佛现身。考古发掘发现,童子寺不仅有摩崖大佛和石窟,还有一座全国罕见、现存最早的石质燃灯塔。唐代高僧玄奘曾咏诗:“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渌,汾水一条清。”
蒙山大佛高66.66米,有世界第二大佛之称,排位仅次于已被破坏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比乐山大佛还早“出生”162年。从北齐到元末,大佛显达800年,被毁于战火后,又被埋没600年。直到一位太原老人在地名普查时偶然发现,这才揭开了大佛的“神秘身世”。
徜徉山林间,往事越千年。遥想当年,为了成就这尊历经5位皇帝、历时24年才凿成的大佛,山里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匠人们叮叮当当的斧凿声犹在耳边。《北齐书》对当时情景亦有记载:“凿晋阳西山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还有传说,李渊镇守晋阳时,也曾至此瞻礼,夜梦化佛,遂起兵建唐。
传说故事往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诗人李白称作“天王三京,北都其一”的晋阳,在佛教盛行的唐代,是全国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旧唐书·裴休传》也记载:“太原……近名山,多佛寺。”元好问《威德院功德记》亦载:“并州,唐以来图经所载,佛塔庙处示他郡为尤多。”
西山上不仅有佛,有寺,有石窟、壁画、古建,还有古树、古泉和古塔。
在连绵苍莽的山脉中,有全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有保存着古建筑、古遗址、古塔、雕塑、碑刻等遗存上百处,堪称太原地区东魏、北齐、隋唐时期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富矿”,也是反映晋阳文化和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弥足珍贵的重要实物载体——天龙山……这些都是太原人挚爱一生的宝藏。
三晋之胜在晋阳,晋阳之胜在晋祠。
西山的“重头戏”在晋祠。
这里有全国现存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的祠庙式古园林建筑群;有被誉为“晋祠三绝”的周柏、难老泉和宋塑侍女像;有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和金代献殿;有善利、鱼沼、难老三泉;有《晋祠之铭并序》等三大石刻;还有“水镜台”等三大名匾……任意拿出一样来,都足以让外省人惊羡。
“山里的‘宝’埋没得太久了!”同伴中有人感慨道。
谁说不是呢!
深秋时节,天高气爽,登顶崛围山舍利塔下,当目光穿过红叶村舍,穿过汾河农田,穿过城市楼院,望向城东南角,依稀可见双塔寺里文峰、宣文两座古塔摇手相应,隔壁蒙山顶上开化寺连理双塔,在一旁击掌相迎。
有名的古晋阳八景中,“烈石寒泉”“土堂怪柏”“崛围红叶”“蒙山晓月”,所见皆在西山。
文脉传古今
晋祠难老泉 邓寅明 摄
百里画卷,千年文脉。
汽车蛇行在蜿蜒的西山旅游公路上,目之所至,远近高低的山峦层层叠叠、明暗交替;山势回转间,古建楼阁挑角飞檐、时隐时现;清新空气里,翠柏苍松,暗香飘溢。极目远眺,山下汾水波光粼粼。屏息凝神,松涛阵阵拂过耳际。此情,可寄山水;此景,福至心灵;此时,山“心”可触。
西山有九峪,每一峪都有不同的宁静、美丽与和谐。在道道山梁沟谷,早有人类生息、繁衍的痕迹。从土堂旧石器早期遗址,到大禹与系舟山的传说,再到剪桐封唐的故事……一段段历史故事,一处处考古遗迹,都能触摸到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一程,水一程。太原人依山傍水而生。诗仙李白在《太原早秋》中借河抒怀:“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沿着西山走势,汾河从汾河二库走来,一路向南流淌。“一水中分,九水环绕”,晋阳故事也在这西山与汾水之间徐徐展开。
在烈石山口,开渠兴利的窦犨千百年来静享着后人的敬仰和尊崇;在悬瓮山脚,晋祠和台骀庙,一梁一瓦见证着朝代更迭和延续;在赤桥村里,晋水桥畔豫让祠诉说着义士豫让的侠肝义胆和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勇气……
从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晋阳之战”,到汉文帝龙潜晋阳;从东魏高欢以晋阳为根据地奠基北齐,到隋末英雄并起,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建立大唐,还有五代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刘崇走马称帝,一代代王侯将相在西山留下他们辉煌的印记。
西山,是一座等待后人不断发掘的文物宝藏,是三晋文脉根基,是深深镌刻在太原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浸入骨髓,古今不移。
“河系千年,山藏古今,城纳百工,文领三晋。”太原人自古因汾水而多情,因西山而豪迈。
回望历史,有“飞虎子”李克用、一门忠烈的杨业、护卫晋阳百姓周全的刘琨、投汾殉职的太原守将王禀,有治世能臣董安于、三朝重臣王琼、“东方福尔摩斯”狄仁杰、“宋四书家”之一米芾、文化名士傅山、考据大家阎若璩……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忠臣义士、英雄豪杰、文化名人,灿若星辰,不仅塑造了太原城或坚贞或伟岸的历史群像,也铸就了太原人忠勇仁厚、有情有义的品性和特征,撑起了太原人的文化脊梁。
而今,西山脚下,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太原市着力打造的雁丘园也即将开园。金元好问留下《过晋阳故城书事》中“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绝美风景,也写下爱情绝唱《雁丘词》中“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佳句。而今,汾河太原城区段文化廊道全线贯通,成就了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穿越历史古今的风光带,彰显着太原古城的时尚气息,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时代发展和文脉传承。
在“一泓清水”汾河间,一座座“飞虹”横跨城市东西,步道、自行车道、旅游公路像彩带般穿行蔓延,汾河二库、崛围山、二龙山、窦大夫祠、净因寺、蒙山、太原古县城、晋阳古城遗址、太山、龙山、天龙山、晋祠等景点宛如明珠一般点缀其间,光彩照人。当它们被拂去历史尘埃,重现在人们视野中时,都已成为一张张城市文化名片,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古城的风云变迁,也描画着太原西山的美景和未来。
太原日报边素庭 裴 怡 岳霞红 王 琛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