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博物馆(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
沈芳蕤 • 2023-10-02 15:30:41 • 次
#走进博物馆#
1900年北京城一家名门大户出生了一个女孩,这户人家有九十九间屋子,宽宅大院非常气派,平日贵客盈门。女孩从小在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中长大,蕙质兰心。幼年时师从缪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学画,还跟辜鸿铭学过英文。古城的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后来她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她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的凌叔华。上世纪二十年代,文人们不定期的聚会成为一种时尚,位于现在史家胡同24号院凌宅的大书房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这处被称作“小姐家的大书房”的沙龙,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
1924年5月,凌叔华在这里接待了文学大师泰戈尔。也因此结识了陪同泰戈尔的徐志摩、陈西滢。
1926年凌书华与陈西滢在史家胡同大婚,出嫁时父亲把这座有28间房子的后花园给女儿做了陪嫁。1929年,凌叔华随陈西滢去武汉大学任教,远离了亲朋好友和北平文化圈,往后的生活辗转世界各地。
凌叔华旅居国外30多年里,对北京的旧宅仍有割舍不下的情缘。1953年,她的自传体英文小说《古韵》(Ancient Melody)在英国出版,很快成为欧洲畅销书。《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论说:“叔华平静、轻松地将我们带进那座隐蔽着古老文明的院落。她向英国读者展示了一个中国人情感的新鲜世界。高昂的调子消失以后,古韵犹存,不绝于耳。”
1990年的一个春天,这位在海外漂泊半生的老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她躺在担架上远眺了北海的白塔,回到了她的老家——史家胡同24号。几天后,带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魂归故里。之后,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将宅院产权转让给街道,用于公益事业。
史家胡同24号见证了凌书华的一生。除了凌书华,史家胡同名人荟萃,从有记录距今有七百年历史,这七百年来有人搬走,有人搬进,史家胡同就像一条线,串起了这些名人和事件。
二十多年前,时任街道工委宣传部的王兰顺意识到北京胡同的价值,试图留存失落的胡同文化。他先后策划举办过禄米仓胡同、总布胡同、外交部街、崇内街区、大栅栏街区、西交民巷街区等多项历史文化展览,著有《住在北京四合院》、《史家胡同》等作品。王兰顺经过查阅资料认识到史家胡同24号的历史价值,经过不遗余力的努力,达成了一家基金会与东城区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将已成危房的史家胡同24号院修旧如旧,建成了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博物馆内设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分别是史家胡同历史展厅、人艺展厅、近代教育展厅、兰芷偕芳展厅、胡同名人展厅、时代记忆展厅、胡同声音展厅、怀旧生活展厅,用不同形式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也许是缘分,凌书华的外孙——有一半中国血统的艺术家秦思源回到了中国生活,多年来收集了上百种北京的声音,叫卖声、响器声、警哨声、车马声……这些声音是北京城不同时期的生活记录,秦思源在史家胡同博物馆里辟出一方空间,收纳胡同的声音。走进时代记忆展厅内,一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更是将胡同的原貌用声音记录了下来。房间里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当原汁原味老北京的声音响起,彷佛秒回民国时代。
史家胡同博物馆就像活档案一样,记录着胡同的旧时光,守护着老城的历史,让我们铭记史家胡同的历史名人,也记住王兰顺这样的记忆守护者。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