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园(一个未解之谜)
沈芳蕤 • 2023-10-04 00:25:28 • 次
一个未解之谜
三苏园位于河南平顶山郏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这里安葬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遗骨和其父苏洵的衣冠。苏轼病逝于常州,其弟苏辙遵遗愿葬苏轼于嵩山余脉小峨嵋山下,苏门两兄弟情深,11年后苏辙病故亦葬于此地,原为“二苏坟”,后至元代郏县尹杨允为其父苏洵建造了衣冠冢,置于两兄弟坟冢中间,后为世历代文人景仰、凭吊圣地“三苏坟”。
大文豪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县,死后葬在了郏县,历代文史学界一直有猜测、争论,其中嵩山余脉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酷似家乡峨眉山“土厚水深”“形似类其乡” 观点获认可,但无直接实证,仍是一个历史不解之谜。
三苏园三奇
三苏园有自然景观、现象三奇:奇声“金蛙迎宾”,奇树“望乡古柏”,奇景“苏坟夜雨”。
在三苏园景区中有一条青翠绿荫掩映的古道,据说站在通往苏轼塑像台阶的不远处,拍手或跺脚,前方台阶方会有青蛙叫声“蛙蛙”回应,这条走向苏轼塑像的道路也就被称为“金蛙迎宾”道。游览三苏园,笔者曾拍手、跺脚发出声响,却并未出现回声现象,路过一老者说了一句“八十年代这里还有回音响声”。
三苏墓穴呈品形分布在参天蔽日、郁郁葱葱古柏树林中,元、明、清三个朝代均有种植,据说共有500多株。奇特的是,园内所有柏树都向西南倾斜,民间传说柏树有灵遥望四川眉山‘三苏’老家,称为“思乡柏”。这一奇特自然现象或有现代科学家可以从地理水土等角度给予解释,无论是何因素形成的奇特景观现象,出现在世人景仰的三苏园,民间称之“望乡古柏”是毫不为过的。
三苏园还有一个特殊自然现象,三苏坟古柏林立,夜风吹过发出阵阵类似下雨的淅沥声,古人拜谒三苏墓,住在三苏园厢房,更衣沐斋三日方上香祭拜,曾有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之时,留下“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的词句以作留念,民间流传后便称其为“苏坟夜雨”奇观。
三苏园五个唯一
人世间不可无一。这句话出自林语堂先生所言: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门出唐宋八大家之三大文豪。
全国罕见的寺祠合一的古代建筑。园区内的广庆寺始建于宋仁宗年间,一进三院,元代遗存,最后尽头一院为三苏祠是元朝郏县尹杨允拜祭苏坟时所创建,在苏轼安葬郏县前,广庆寺就已存在,传说苏轼与广庆寺有着不解之缘,民间流传有很多其与寺僧说法论禅典故,苏轼葬于此地后,寺僧守护苏坟,这样的寺祠合一形制,全国极为罕见。
全国唯一保存最早、最完整的元代三苏泥彩塑像。广庆寺三苏祠堂内有三苏塑像,为元代所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三苏泥彩塑像,颇为珍贵。文革时期,三苏泥彩塑像险遭破坏,当时这里是苏坟村学校,校长用土坯将塑像垒住,贴了一张毛主席彩色巨幅画像,这才保住了三苏塑像免遭破坏,致敬苏坟村学校校长、师生。
全国唯一的一座百人同书“大江东去”的东坡碑林。碑林内汇集了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当代近二百位著名书法家书录的东坡先生著名诗文一百三十六篇。全国著名书法家们用真、草、隶、篆不同书体书写了苏轼最豪迈的一首词,雄浑苍凉,荡气回肠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底蕴深厚的天府土地孕苏氏一门三杰。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造福一方,教化民众,乐观豁达留下千古名篇,千古第一文人、堪称史上之旷世奇才,令后世景仰。高山仰止,回望三苏园,三苏葬于中原沧桑厚土,中原之幸,郏县之幸!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