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丛台公园(邯郸历史名胜篇武灵丛台)

沈芳蕤 2023-10-06 14:11:39

摘要:#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头条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惠民演出季#一提起邯郸的历史名胜,人们可能第一个想到的便就是武灵丛台。武灵丛台浓缩了邯郸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起一脉相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头条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惠民演出季#

一提起邯郸的历史名胜,人们可能第一个想到的便就是武灵丛台。武灵丛台浓缩了邯郸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起一脉相承、传承两千多年“开放、进取、担当、包容”邯郸精神的文化内蕴,成为了邯郸——这一座三千年古城的专属象征。现在的武灵丛台,虽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仍屹立于邯郸市的中心——丛台区中华大街西侧的丛台公园内,为园内的主体建筑,是赵国邯郸故城中不可或缺的一组重要建筑群。

丛台二字始见于《汉书·高后纪》:"元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187年的一次丛台火灾。据唐代学者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10·漳水》也称:丛台“六国时赵王之台也”。他们二人认为丛台是“六国时赵王之(故)台”,亦即认为是战国时期赵国所建。

而直到宋代,《四库全书》本贺铸《庆湖遗老诗集》卷1《歌行三十九首·从台歌》有序:“按《邯郸县谱》,丛台赵武灵王筑,起地三百尺,今故址犹十仭,在县中东北隅。”赵武灵王始筑丛台之说才开始盛行起来。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考古工作者根据丛台遗物和其内部夯土层考证,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之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赵武灵王即位后,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位于战国“七雄”之列。据传当时操练的场所,便在武灵丛台。

武灵丛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 史载,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

随着长期的战争、动乱、天灾以及政治中心转移等各种因素影响,武灵丛台自秦朝统一全国起日渐衰落,到了宋代武灵丛台已成一片废墟。直至明清时期,武灵丛台才开始再现、传承与复兴。据1933年《邯郸县志》所载,自明代中叶至民国期间短短的四百多年中,武灵丛台就重修、复修多达十多次之多。现在我们所见的丛台即为清朝同治年间重修,以后又进行过重修。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几次大的维修,逐步修建了以武灵丛台为中心的丛台公园。

如今的丛台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由青砖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南北各开一门,进南门沿台阶拾阶而上,沿丛台南门拾阶而上,甬道右侧壁镶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字石刻,据1939年《邯郸县志》记载:台之南北城垣上原各有门,门各有额,南曰“滏流东渐”,北曰“紫气西来”。因邯郸城南有滏阳河,河水东流,故言“滏流东渐”,邯郸城西有紫山,山间常有雾气缭绕,又故言“紫气西来”。再往上走可达台的中层,中层台面有武灵馆、回谰亭等建筑。

由回澜亭往东进门楼,顺台阶环绕而上,可达丛台的最上层。丛台的第三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大字。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兵备杨彝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面积100平方米,高13米,为四角攒尖重檐,亭角微翘的建筑样式。门内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梅良玉与陈杏元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这里。

而在武灵丛台青砖墙的四周及主要通道上,还立有许多历史名人留下的碑刻,这块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岑参、司马光、范成大、贺铸、元好问、王世贞等都曾登台赋咏,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墨宝。

特别是1959年6月2日下午,周总理在视察成安棉花丰产田后,登武灵丛台。同往的大家们都知道总理的脾气,谁也不敢清场。后被一墙之隔的一中学生认出。她们见到总理,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转身向学校跑去。一进校园,她们就放开清脆的喉咙喊:“周总理!周总理来啦!!”她们的呼喊声,使整个校园都沸腾了。留下了总理在武灵丛台历史中的历史印记。

做为武灵丛台重要组成部分的七贤祠,位于武灵丛台北侧,坐北朝南,是为战国时期赵国的七贤—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而建,故名七贤祠。七贤祠始建于大明万历年间,原为“三忠祠”和“四贤祠”。 三忠即救赵氏孤儿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四贤为廉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现如今的七贤祠,已经成为后人凭吊赵国先贤的重要纪念地。七贤祠正门为垂花门,上悬”七贤祠”匾额。进深一间,面宽五间,敞开着的朱红大门透露出祠内的几分庄严,祠堂门口还有两处铜色狮雕。

祠内便是七贤的彩塑及人物的简介,七贤彩塑一字排开,供人敬仰。 祠为卷棚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屋顶为歇山式黄色琉璃瓦,廊下立朱红圆柱四根,前脸为木制雕花阁扇。 而墙壁的东西两侧则是家喻户晓的七贤事迹。

邯郸碑林建筑群是武灵丛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于武灵丛台北侧,七贤祠内有西门与之相通。邯郸碑林所藏为宋元至今的三百余块碑刻,对研究邯郸的人文历史极具价值。

其中有古碑33方,现代碑刻11方,总计藏碑44方,这些碑刻不仅具有书法、绘画、 雕刻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提供了邯郸名胜、名人传略、水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成为了一部碑刻组成的邯郸历史。特别是遗有我国最大的墓志何弘敬墓志铭,是我国已出土中最大的唐代墓志铭。

望诸榭也是武灵丛台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名望诸君祠,位于武灵丛台东湖湖心岛上,俗称湖心亭。其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为纪念战国时期名将乐毅所建。 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榭因封号而名。 乐毅本是赵国人,后来到燕国为将,晚年回到故乡,效力于赵国, 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并把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作为封地赐给他。

在漫长的岁月里,武灵丛台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较之原建筑也有天翻地覆的差别,但仍不失古典亭榭建筑群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永远见证,是邯郸历史、文化与旅游中的“邯郸魂”!

(来源:邯郸市图书馆)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