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沟(伊犁第一景果子沟)
沈芳蕤 • 2023-10-07 22:33:43 • 次
摘要:汤令/图文果子沟位于新疆霍城县西北塔勒奇山中,是一条穿越北天山的蜿蜒曲折、峰峦险峻的峡谷,因沟内丛生着很多野生果树,因而得名。果子沟,元代史料称“铁木尔忏察”(即铁关
汤 令/图文
果子沟位于新疆霍城县西北塔勒奇山中,是一条穿越北天山的蜿蜒曲折、峰峦险峻的峡谷,因沟内丛生着很多野生果树,因而得名。
果子沟,元代史料称“铁木尔忏察”(即铁关之意),清代文献称“塔勒奇沟”。果子沟现为国道312线的一段,全长35公里,为进入伊犁河谷的咽喉要道,素以险峻著称,是伊犁的天然门户。
由于果子沟景色秀美,被古人称之为“奇绝仙境”、“万花谷”,又有“伊犁第一景”之称,是伊犁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元代以前,果子沟只是一条不通轮轳的古牧道,至今在果子沟口和其北面的赛里木湖畔还遗留有古代游牧民族乌孙人的土墩墓。
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20万蒙古大军兵分四路西征,受阻于此,于是命扈从西征的次子察合台领一路军民在果子沟“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开出了一条当时颇具规模的大道,使蒙古大军顺利进入伊犁河谷,进而征服了整个中亚。
果子沟由此成为中西交通的通道。清朝统一新疆后,把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设于伊犁河谷,为了传递朝廷政令和边防军情,必须保证交通的畅通,在果子沟内设立了头台、二台两座军台。1937年,为了运输盟国援华抗战的物资,在苏联的帮助下,修建了可通行汽车的果子沟公路。解放后,果子沟公路多次进行改建,现正在修建高速公路,崎岖的山路如今已变成坦途。果子沟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约100公里,从乌鲁木齐市乘车来伊犁,或者由伊宁市前往乌鲁木齐,如果沿312国道,都可以在途中一览果子沟的美景。
从伊宁市出发,约1个半小时,就到了果子沟口。沟口原有清朝设立的头台军站,山险地隘。进入峡谷,只见塔勒奇河从谷中奔流而出,奇杨怪柳交织,野苹果 树、野杏子树漫布山坡。
当行至二台,路随山转,便见有一高山瀑布凌空奔泻而下,状如白练悬空,壮观异常,景色殊异,令人惊叹不已。如今,这里建有果子沟避暑山庄,在此驻足可赏景寻幽,观瀑听泉,在溪水中有许多千镂百空、形态各异的吸水石,上面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苔,如摆在案头,则是一座盆景式的山水。
公路盘旋曲折,山形秀拔清奇,飞桥重叠,激流穿谷。二台以南,有一石洞,人称仙人洞。洞在路东一座陡峭绝险的石峰腰间,距地二十多米。洞口青松环列,洞顶隐约刻有“丰仙洞”三个红漆大字。
据传200年前,一位来自中原号称张半仙的道士,在这险峰间寻到此洞,修行数年之久。有一天,他看到洞外云雾缭绕,以为升仙的时刻已到,便纵身一跃,不过他并没有羽化飞升而去,却跌死在石峰下面的溪流中了,空留下了这么一个仙人洞。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
过了二台林场,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盘旋上升,就到了松树头。松树头位于果子沟的顶端,为伊犁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交界处,地势险要,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松树头附近,有一处观景台,站在此处可以北望烟波浩淼的“西方净海”赛里木湖,南望塔松林立的雪峰山峦,盘山公路迂回曲折,一落幽谷。
松树头的塔松,因形似宝塔而得名。塔松并不是松树,其学名为云杉,是天山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
果子沟最为称奇之处在于,当人们乘车沿312国道前来伊犁,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尤其从精河县到赛里木湖一段公路是上坡路,两旁又始终是荒山,使人不能不感到困乏、昏昏欲睡,当车过四台,进入塔勒奇山间,蔚蓝的赛里木湖就出现了,猛然看到一个水天一色的高山湖泊,不仅使乘客精神为之一振。但谁都想不到马上还会有一个惊奇,绕过新疆海拔最高的湖泊赛里木湖,驶上松树头,脚下竟豁然展现了一个迷人的峡谷。在春夏之交,经过果子沟,则可以看到一沟之内,有四季景色,山顶白雪皑皑,山腰苍松翠绿,山坡山花烂漫。洪亮吉有语:“果子沟四月中百花竞放,异鸟成群,过其下者,遇风日清华,辄有出尘之想。”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果子沟时,对其给予了倾心的赞美。元代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对果子沟景物描写道:“沿池(即赛里木湖)正南下,左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万株。众流入峡,奔腾汹涌,曲折弯环,可六七十里。”
清朝的祁韵士对果子沟的描述更是妙笔生花:“自三台循海西指,约四十里许,抵达坂下稍憩。策马登岭,亦有顾谟修路碑记。既至岭头,折入塔尔奇沟,俗名果子沟。
不数步,忽见林木蔚然,起叠嶂间,山半泉涌,细草如针,心甚异之。前行翘首,则满谷云树森森,不可指数,引人入胜,注目难遍,欣悦之情,惟虑其尽。已而峰回路转,愈入愈奇,木既挺秀,具干霄蔽日之势。草亦蓊郁,有苍藤翠藓之奇,满山顶趾,绣错罕隙,如入万花谷中,美不胜收也。泉流十余里,与东涧中大水合流,澎湃砰訇,出入危石峻磴间,沿岸杂树丛枝,覆水不见,但闻其声。
七十二桥回环屈曲于万岩千壑之中,密箐深林之下,凭谁摹此画中境耶。夫此沟,一线天耳,而其山其水及其草木,无一不臻佳妙,足称富丽天成,不必更以萧疏澹远为胜。何期万里岩疆,乃有一段仙境,奇绝!快绝!”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林则徐因禁烟抗英而被流放伊犁,路过果子沟时,在日记中记述到:“雪后山白松苍,天然画景,且山径幽折,泉溜清冷,二十余里中步步引人入胜,若夏秋过此,诚不仅作山阴道上观也。”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财政部特派员谢彬在《新疆游记》中称赞果子沟说:“山水之奇,胜于桂林;岩石之怪,比于雁荡。”
1962年,现代作家袁鹰来伊犁采风,在散文《天山路》中写道:“果子沟的山路,扑朔迷离。满山满壑的野苹果的芳香使你沉醉,山谷里的小木屋使你恍如走进古老的童话世界,山顶的雪松使你惊叹为罕见的奇景……
果子沟的路,蜿蜒曲折,忽而绕上山巅,仿佛要踏入云霄;忽而又没入森林,仿佛已经到了尽头。眼看重峦叠嶂扑面而来,不知车子将要往哪儿走,不料它只轻轻一拐,峰回路转,前头又是一番新天地。
处处那么幽静,处处勃发着生机。就这样,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坡又一坡,你就在一路观赏不足的心情下,不知不觉地横渡了天山。”
这些诗文描绘了果子沟的风景,展现了天山壮美的画卷,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如果能将历代咏赞果子沟的诗文镌刻成摩崖石刻,不仅可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观赏果子沟,还将是一处很好的人文景点。
作者简介——汤令,笔名令子,资深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青年时大量写诗歌,中年改写散文,近年主要写游记,作品见诸各地报刊和网站,以优美文笔吸引读者和众多粉丝。
作者汤令
赞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