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莲花塘游玩攻略简介(红博会红色旅游看江西景德镇篇)
沈芳蕤 • 2023-10-23 18:14:33 • 次
景德镇,不仅是中外闻名的瓷都,
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景德镇人民为了实现崇高理想,
浴血奋战、前赴后继,
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旧址、各种遗迹遍布城乡。
为整合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发掘提炼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打造四大党史宣传教育基地来讲好景德镇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一、打造以“赤色大本营”——竟成小学为核心,展示景德镇地区党组织早期革命活动的宣传教育基地,体现瓷都人民“有志者、事竟成”的“竟成精神”。
竟成小学位于珠山区竟成镇翠云寺,创办于1913年。中共景德镇党组织在1926年2月成立后,为便于隐蔽地开展工人运动,早期革命活动的大量工作都与竟成小学密切相关。
大革命时期,倪端、方维华、马步英等一批在南昌等地求学的先进知识青年,陆续返回母校竟成小学任教,先后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组织,并以教员身份积极参加景德镇城乡工农运动。即使在革命运动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邵式平也经常以竟成小学为隐蔽点坚持斗争,组建中共浮梁县委,巩固党的组织。土地革命斗争初期,景德镇市党组织的革命活动也经常以竟成小学为秘密地点,尤其是1930年景德镇工人武装暴动的前期诸多筹划组织配合工作,都是以竟成小学为中心开展的,竟成小学也因此被称为“赤色大本营”。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省长邵式平视察景德镇时,就为竟成小学题词“有志者、事竟成”,是对“竟成精神”的高度概括。
二、打造以里村后街浮梁县苏维埃旧址和乐平市南界首村红十军建军旧址为核心,展示景德镇工人武装斗争和红十军诞生的宣传教育基地,体现瓷都人民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血战东南半壁红”的坚强品质。
党的“六大”之后,景德镇的工人运动有了很大发展。中共中央针对这一情况,指示中共赣东北特委与信江特委合并为新的赣东北特委,并领导组织景德镇工人进行武装暴动。1930年7月6日,方志敏率领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在景德镇工人纠察队的配合下,胜利攻占景德镇,创建了景德镇第一个红色政权。
景德镇工人武装暴动的成功,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暴动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赣东北人民的革命斗志,揭开了景德镇人民向反动势力开展斗争、创立工农革命政权的序幕;在经济上,缓解了红军及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在军事上,各级党政组织积极配合红军开展扩红运动,报名参军的既有瓷业工人、乡村农民,也有受压迫的妇女。这不仅改变了红军队伍的组成、壮大了红军的力量,而且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红军的建立和扩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1930年7月22日,以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为基础,在乐平县南界首村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军长周建屏、政委吴先民。红十军成立后,经过一系列军事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中央红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打造以浮梁县兴田乡程家山为核心,展示皖赣边苏区创建和支持北上抗日先遣队艰苦作战的宣传教育基地,体现“方志敏式”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建设“从发展新苏区中,去巩固原有苏区”、且“有很好创造”的求实风范和瓷都人民的大局观念。
皖赣边苏区以浮梁县程家山为中心,东抵婺源、西临长江、南达乐平、北界东至(东流、秋浦),包括江西和安徽省境内13个县和特区。这既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浙赣省委领导下仅次于赣东北中心区和闽北苏区的第三块苏区。
根据中央指导精神,1934年4月,中共赣北特委组织了浮梁小源武装暴动,并取得胜利。5月初,特委机关迁往程家山,并在程家山建立了红军医院、红军被服厂和印刷厂等机关,苏区基本建成。经过几个月努力,苏区进入全盛时期。12月初,国民党攻占程家山,皖赣分区党政军机关迁至秋浦县委所在地大板。1935年1月,皖赣分区党政军机关解散。
皖赣边苏区的创建,使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斗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方面,实现了闽浙赣省委反“围剿”的战略意图,即在苏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动和支援武装暴动,减轻了敌人对闽浙赣中心苏区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皖南苏区的建立,这两个苏区一度相互联通、互相支援、相互促进,加强了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威胁。
四、打造以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旧址和瑶里改编旧址为核心,展示赣北皖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教育基地,体现瓷都人民热爱故土、英勇不屈、抗击外敌侵略的家国情怀。
全国抗战开始后,活动于皖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于瑶里,在陈毅主持下改编为新四军并开赴抗日前线。与此同时,原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也于1938年2月改称新四军第一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直到翌年3月活动终止。办事处最早设于景德镇莲花塘畔的“大观茶园”楼,后又将办事处机关迁往人口稠密的后街,最后迁至中渡口的朱氏弄。
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充分利用公开、合法的身份大力恢复和发展党组织,这些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皖赣边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力量,使景德镇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并成为江西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之一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整体的重要一环。这些抗日救亡运动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提高了皖赣边区人民抗日救亡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而且形成了一股团结抗敌的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精神上极大地支援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英勇抗战,为夺取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4各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的通知》,公布了300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江西省共有11处景区。其中景德镇市浮梁县新四军瑶里改编及程家山旧址,乐平市红十军建军旧址、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旧址、方志敏旧居等5个景点成功入选。
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
瑶里是著名的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这支部队离开皖赣边区根据地,奔赴了抗日前线,留下的部分人员,设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处理善后事宜,留守处旧址,现已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程家山旧址
程家山是一块洒满烈士鲜血的地方,革命烈士们在程家山留下了丰富的战争遗迹,也留下了一串串“红色战斗故事”。 程家山坐落于浮梁县兴田乡境内,是“国家级生态乡”、“省级环境优美乡”。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民俗风情绚丽,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丰厚。这里不仅有唐代骁勇绝伦,屡建奇功的户部尚书程仲繁;曾留下了著名边陲人称“西南锁”的明朝贵州布政使程时思等古典,更有近代革命战争的传奇故事。
红十军建军旧址
红十军建军旧址位于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界首村,建筑面积近 300 平方米,清代居民风格,旧址内陈列了有关红十军建军的照片、图表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反映了红十军为创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卫中央苏区和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推动全民族的抗战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光辉历程。
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旧址
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乐平市,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诞生地,是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土地革命时期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1930年8月,红十军攻克乐平县城后,便将城内名为“荷园”的中西合璧园林式建筑作为中共赣东北特委、江西东北革命委员会、赣东北军事委员会办公场所。1980年,乐平县人民政府将“中共赣东北特委旧址”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方志敏旧居
方志敏旧居位于乐平市十里岗乡篁坞村中,距市区54公里。旧居属20世纪乐平东南乡典型落檐山墙式民居建筑,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旧址总面积约1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1927年,方志敏在弋阳漆工镇领导后遭追捕,同年9月27日夜,由其姐夫护送,秘密来到乐平篁坞村汪歧芬家。方志敏在该村安全居住了40余天,并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1958年方志敏爱人缪敏为此写下《方志敏同志在篁坞》专著。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为主题的
2017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
将于11月9日至11日在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欢迎大家届时来国博中心一睹景德镇展区的红色风采!
整理:章丽
编辑:骆志俊
出品:江西省旅发委市场处
投稿邮箱:jxtaxwzx@163.com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