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上海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游玩攻略简介(风从海上来)

沈芳蕤 2023-10-23 23:31:41

摘要:艺行上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位于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包括小洋山岛以及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设立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交付给上海的
风从海上来,启航在临港▸艺行上海◂

艺行上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位于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包括小洋山岛以及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设立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交付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

5月31日,以“启航临港”为主题的“艺行上海”活动,带领大家来到临港——这个“上海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在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的参观中接触科技与未来,从“城市 • 创新 • 融合”摄影作品展中看见日新月异的变化,又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大饱眼福,看尽“镇馆之宝”和巴蜀文化特展,在充实的行程中感受到了这一片海上新热土的丰富与蓬勃。

第一站

临港中心·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

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的时候,一车人都有点昏昏欲睡,而在这里迎接大家的上海临港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徐颖则用一句话“唤醒”了所有人的兴致,她神采奕奕地说:“我们离市区很远,但我们离世界很近。”在她看来,说这句话的底气,不仅在于临港拥有浦东空港和洋山深水港两个对接世界的地理优势,更在于临港的规划高度,发展的速度,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大家眼前的临港文化新地标——临港中心就是个鲜活的例子。以“天高海阔,启航未来”为设计理念,临港中心用科技与文化赋能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其主要设施及功能涵盖顶尖的高规格会议中心及配套的五星级酒店、剧院、智慧图书馆等。

其中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科技客厅)是国内阅读体验最丰富的一站式数字交互阅览平台,馆内不仅汇聚了全球西文学术电子专著20余万册,中文科技类电子图书30余万册,包括来自157家国际知名大学出版社的7万余册电子图书,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约20亿条学术数据进行学科谱系化链接。

在这个几乎看不到纸质书的图书馆里,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通过屏幕和鼠标一键直通全世界的书本海洋,并亲身感受了“知识金字塔”“智慧天幕”以及独具东方美学意象的“瀑”“潭”“丛”等高科技阅读互动装置:有的戴上3D眼镜、轻点鼠标,近距离体验三维世界里构建与探秘的乐趣;有的坐上VR装置,感受无与伦比的“全景式阅读”体验……都说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如果说在传统的图书馆里是行舟海上的话,试试来这个科技智慧图书馆,一头扎进立体的海洋里上下求索吧。

第二站

临港“城市·创新·融合”摄影作品展

在体验完科技智慧图书馆的酷炫之后,大家“更上一层楼”,来到临港中心2楼,参观本次行程的第二站,临港“城市 • 创新 • 融合”摄影作品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站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也是临港国际艺术园最早一批驻地艺术家池海波为大家导览。

在池海波的讲解下,“艺行上海”一行人沿着长长的展廊,徜徉在光与影的记录中,从洋山港的彻夜灯火,到城市街区的车水马龙,从智慧科技的大国重器,到青春活力的人文生活,一个成长中的新城区在这些作品中渐渐立体。展览共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集科创人才,聚爱在临港,共智慧之城,融东海长虹。其中不少作品是从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临港当代美术馆等共同举办的两届摄影大赛的300多幅获奖作品中遴选出的。本次展览既有来自摄影名家的作品,也有来自临港居民和游客的作品,他们不仅用自己的镜头定格了时间,也用图像向大家展示了临港的飞速发展。在池海波看来,摄影之美源于捕捉瞬间,一座城市的生长可带来无数精彩,而临港的从无到有,正是为摄影者提供了最完美的舞台:“摄像临港,是建设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张照片是第一届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记录了一对来海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在池海波眼里,每一幅精彩的照片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这正是摄影活动的意义,“当时拍摄者还特地去询问,为什么要在这里拍婚纱照,新人说,他们特地选了临港新片区成立的日子来这里拍照留念,以后他们的纪念日就特别好记啦。”

而另一组临港的四季,则是由四幅静美的“公路照”组成,构图简洁平衡,是航拍的一条穿过密林的道路,一模一样的构图拍了四张,而道路两旁的树林的颜色却显示了四季更替之美。“毫无疑问,拍成这组照片需要至少一年,作者愿意如此耐心地等待、用心地拍摄、精心地呈现,他无疑是热爱这片土地的。”而这一份热爱,正是打动池海波的地方,因为他对临港也有一样发自内心的热爱。自2018年受邀入驻临港新片区国际艺术园以来,池海波以“临港的海”为研究课题,策划参与群展项目,积极投身影像艺术的公众美育普及工作,也吸引了更多艺术爱好者往来并相聚于这座城市,让更多人看到、认识、走近上海临港的海。

有趣的是,在观展的过程中,我们的“艺行”队伍里突然惊现获奖作品的作者本人,于是现场秒变“特邀导赏”,和池海波一起向大家介绍了这幅作品的拍摄经历。走完长长的展览,大家不仅“亲眼”见证了临港新片区的诞生,还收获了不少专业的拍摄技巧,可以说是不虚此行了。

TIPS

2023年临港新片区

“城市·创新·融合”主题摄影展

将持续至2023年8月31日

第三站

中国航海博物馆

结束了临港中心的参访,“艺行上海”一行继续乘坐大巴前往最后一站——中国航海博物馆。幸运的是,中海博正在进行“寻巴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贰”的特展。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寻巴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贰”是由中国航海博物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本次展览以三峡地区出土的一批巴人特色文物为基础,向观众讲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巴人往事,展示巴人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从中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在金牌解说的带领下,大家不仅登上了中海博1:1复制的郑和下西洋船队中同款“福船”、围观了常设展中的重量级展品“春秋大翼战船”“大明混一图”等,还在特展中得以一睹三峡地区出土的巴人特色文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的战国青铜“錞于王”和“鸟形尊”也在其中。

而此次中海博的行程中,我们还参观了设置于博物馆内的项天平品牌设计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为第九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由2010-2014年度市先进工作者项天平领衔,团结带领馆内从事品牌设计、学术研究、活动策划、品牌宣传等专业领域职工共同搭建的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阵地。项天平先带领大家参观了工作室承办的“弘扬三个精神 奏响时代强音”主题微展,接着在工作室里向大家展示了各类围绕馆藏、临展主题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介绍了工作室围绕博物馆运营实际与发展方向,以提升博物馆品牌影响力为目标进行的各类创新举措,展示了近几年来工作室在引领文创设计开发、品牌创新管理及“文化助力”品牌创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项天平看来,中海博是临港新片区的文化会客厅,而文创又是中海博重要的文化名片。“我们要更进一步立足临港、服务临港,紧密对接临港新片区文旅发展的需求,争取打造更具有航海特色的‘临港伴手礼’。”

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商业和文体旅游处副处长何晓英则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临港在文化、商业、旅游各方面已经建成的场馆、公园、配套设施和正在建设中的未来规划,她给每一位“艺行上海”的小伙伴赠送了一份精美的《临港旅游手绘地图》,在这里,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化场馆、公园、学校、购物中心跃然纸上,一片上海的新乐土正逐渐成型。据悉,为了留住人才,临港新片区正在积极配置高品质的城市功能公共服务体系配套。为了让产业发展带来的人口导入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速度及时适配,临港正在布局建设新一批的体育设施,同时推出更多的文化活动。临港新片区的居民将有更多文体运动的好去处。“我们也欢迎更多的艺术家、文化艺术爱好者、企业家来到临港,助力我们一起发展新片区的软实力,让这个已经具有足够国家战略高度、发展速度的新城区,拥有更多温度。”

END

文编|刘莉娜

美编|潘华佳

题图|池海波

摄影|蔡 晴 竺 琳

摄像|龚 程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