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摩崖石刻游玩攻略简介(峨眉山摩崖石刻帝王将相的故事)
沈芳蕤 • 2023-10-24 04:05:00 • 次
在峨眉山去往自然生态猴区的路上,牛心亭与一线天之间,有多处摩崖石刻。讲述的不过都是些帝王将相的故事。
沿着山边小路一直前行,摩崖石刻一幕幕的展现在眼前,像一位历史讲学家,将这些帝王在峨眉山的事迹依次展现在你面前
第一处为康熙游山摩崖石刻:石碑刻有“ 君临天下,敬天发父母师长为行君临天下,敬天地父母师,康熙为寻出家的父亲顺治,从简潜行到了峨眉,被沿途的男耕女织,秀色美景,袅袅梵音,超凡脱俗所感悟,欣书“忘尘虑”三字敕刻于岩上。大臣葛哈齐、头等侍卫海清、乾清门头侍卫五哥、兵部员外郎德其内等人奉旨降香峨眉山,赠经书,赏法器于清音阁接王亭。”
石刻中康熙身着朝服,头戴朝冠,一手放在后背,另一手则放在前腰部位,拇指上所戴的大扳指清晰可见。气宇轩昂,王者之气跃然而出。他身后上方刻有一条龙和一飞天神女,两者均在云海中飞翔。右侧则是大臣们出行以及前往峨眉山及在僧人们双手合十接待及下跪接圣旨的恭敬场面, 接王亭等亭台楼阁也是尽显其中,栩栩如生!
康熙游山摩崖石刻
第二处为“唐太宗游山摩崖石刻”,石碑上记录:李渊建立唐朝,奉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为祖先,峨眉山是天真皇人(即后世的老子)修道之处。太宗李世民做秦王时,有一年秋来成都视察军事,特地来峨眉山祭拜老子。此时正是他同太子李建成争斗激烈的时候,秀美的峨眉山景,也没有改变他对李氏王朝担忧的心情,写下了:“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的诗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士梳着冲天髻,双眼紧闭屈膝盘坐于一洞中,双手则轻放于膝盖之上,面容祥和,身形消瘦,一幅仙风道骨的模样!根据石碑上的描述,应该是天真皇人(老子)。
天真皇人(老子)
石刻的中间一幅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只见他侧身站立,头戴幞头,双手背负于身后,双眼微闭,似忧患状,尽管如此,他仍然双肩挺直,昂首挺胸,尽显一代天骄的不凡气质。在他正前方正是他游览峨眉山时所写的下诗句。在他身后,跟着一宫女,手持日月扇,低眉顺眼;有三只仙鹤脚踩祥云,双翅微张,立于唐太宗身前下方及宫女两侧。在他们身侧,也有祥云缓缓升起,仿佛就是道家仙境一般。
唐太宗游山摩崖石刻
在此石刻的另一端是药王洞:隋唐时药王孙思邈炼丹于此。旁有一虎,原系财神赵公明坐骑,赵公明下山后,遗为虎患,后为孙思邈收复。洞口为孙思邈撰联:“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有炼丹炉放于石刻前方,石壁上有一大大红色的药字和一些小字刻纹,因年代久远,字迹风吹雨淋的,已模糊不清,我凑近仔细看了看,莫能认出所写为何 (读书少,很多繁体字也不认识,此处捂脸尴尬)字体上面有一八卦图。这应该是道家的写实派风。在石壁的前方,有一石虎卧于石阶之上,虽然张着嘴露出獠牙,但身体却温顺之极, 料想应是被药王驯服的坐骑。
药王的炼丹炉
唐太宗游览石刻全景图
第三处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摩崖石刻: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安徽凤阳发生灾荒,他的母亲带着他投奔在峨眉山出家的舅舅宝昙和尚,受到佛法启迪。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宝昙为国师,主持峨眉山佛事。宝昙居蜀数十年,戒律大行,奠定明代峨眉山佛教鼎盛的基础。朱元璋亲撰律诗予以褒扬:“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在石刻的最前方,有一小孩坐跪在地,作跪拜之礼,他身后站一妇妪,双手搭在小孩头上。在小孩前方,有三位僧人依次走出庙门,双手合掌,上身前倾作迎接状。中间一幅石刻则是一小孩高高坐于石头之上,作发号施令状,他四周围满了一群比他或大或小的小孩,都作毕恭毕敬的样子,有的甚至还跪坐在地上,似在倾听中间小孩的命令(此场景石碑上未作讲述,估计是在展现朱元璋从小就有领导风范,王者之风)。最后面的一幅石刻中,朱元璋身著官服,手握毛笔,昂首挺胸地站于他所题写的律诗前方。想必此时已是夺得天下,意气风发的时候!
明太祖朱元璋摩崖石刻
在石刻的下方,有一条小溪,溪水缓缓流过,更增加了山涧的静谧!!
溪水潺潺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