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阿贵庙游玩攻略简介(内蒙古有座藏在阴山中的寺庙)
沈芳蕤 • 2023-10-26 08:28:48 • 次
阴山的文化宝藏并不是只有岩画,它还见证了中华各民族相互交融的血缘亲情。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藏”在阴山中的阿贵庙以寺庙或者石窟的文化形式述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明、清以来,巴彦淖尔地区共修建宗教庙堂163座,这些宗教庙堂遍布境内,历史悠久,香火绵延,是灿烂的河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阿贵庙石窟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北狼牙山口8公里处,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红教寺庙。相传西藏高僧莲花生于8世纪曾来此,故该寺为藏传佛教红教(宁玛派)的庙宇。阿贵庙于清德宗光绪三年所建。蒙古语“阿贵”意为洞穴,阿贵庙石窟以洞穴为佛殿而得名。
阿贵庙依山隔水而建,海拔1500米,占地100公顷左右,是典型的藏式建筑。从现今的面貌,人们仍然可以想象得出阿贵庙当年的辉煌和繁盛。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依山势而建,宏伟壮观,殿堂内木雕斗拱,石刻盘龙,雕梁画栋,佛光熠熠。金刚殿和白塔重建于1996年,大吉萨(招待所)13处,喇嘛住房1000余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12个重点寺庙之一。
之所以说是“藏”是因为置身于阿贵庙除了来路,就像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铁桶,四周都是绝壁,而头顶之上的那一方天空像是被拉远了距离的、永远无法触及的湛蓝。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阿贵庙的感受分明可以用“宁静”两个字来形容。宁静致远,在看着几乎垂直着的天空的同时,也想附带着找寻一些其他,比如传说。而阿贵庙也正好满足了这一心理需求——在主殿周围的悬崖峭壁上,有5座奇特的天然岩洞:莲花生洞、上乐金刚洞、护法神洞、仙女洞、洪羊洞,每座岩洞都流传着神奇动人的传说。这其中,莲花生洞供主神莲花生塑像,喇嘛们设坛、供奉、诵咒灌顶就在这里举行。洞门右侧有一巨大的钟乳石柱,堪称镇洞之宝。洞门外的一块巨石上留有一枚脚印,传说是莲花生驱魔降妖时留下的。
抛开佛事,我更在乎其他方面的一些传说。洪羊洞,洞长30米,平均高度2.5米,宽度3米,自然防护层厚度50米。入洪羊洞约8米,地势渐宽,再入20米深,然后登上十几个台阶,又有一洞,深6米,宽4米,高2米。洞左有一小石门,进石门上七八级台阶即被堵塞。洞底有水,石缝中亦有泉水溢出。洞壁上,凿有两个一米见方的神龛,木头镶边,里面各有塑像一尊,一为焦赞,一为孟良。
据传,杨继业战死后,萧太后念他是一位忠良,把他埋葬在洪羊洞。后来,杨延昭命孟良往辽邦洪羊洞盗取杨继业骸骨,焦赞暗随。因洞内黑暗,孟良误以焦赞为敌将,用斧将其劈死,发现后哀悔不已,以遗骨交老军送回,自刎洞外。杨延昭闻耗,惊痛呕血,病势益重,与八贤王及母、妻诀别而死。这一传说被今人编成了戏剧,一名《孟良盗骨》,又名《三星归位》,是谭鑫培代表作。湘剧、汉剧、豫剧、秦腔、河北梆子均有此剧目,洪羊洞亦作洪洋洞、红羊洞。
洪羊洞虽地处西北大漠,但它的一奇、二幽、三高、四险却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周围还有达日盖洞、加日格素洞、双布格日洞、老本亲洞等,这些洞府与传说中的杨家将和后人编著的《杨家将演义》有密切关系。洪羊洞与附近的阿贵庙水乳交融在阿贵庙南侧高山上,入洞观瞻非尽力攀登峭壁不可。洞内的红土俗称“玉光土”,人们取而治病,也是蒙医常用的药材之一。
英雄的故事也会出现在寺庙里,阴山把这一切都记了下来。而阿贵庙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绝对不止其本身作为寺庙那么简单。
萨班·贡噶坚赞,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藏族学者。原名贝丹顿珠,意为“吉祥义成”。昆氏家族贝钦活布之长子。幼年从其三伯父萨迦派大师扎巴坚赞学法,从受近事戒,改名贡噶坚赞(庆喜幢)。后又拜1204年入藏的印度那烂陀寺寺主释迦室利为师,习佛教经论,受比丘戒,通达大、小五明,被称为萨迦“班智达”(大学者)。
在萨班的经历里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即:凉州会盟(又称“凉州会谈”)。当时,阔端为了实现统一西藏的宏伟战略目标,实施了恩威并举的策略,1244年向萨班发出商量吐蕃日后安排的诏书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争取西藏僧俗的支持奠定了良好基础。
受到邀请的已经六十三岁的他不顾体弱多病,带上了作为萨迦教派款氏家族僧俗首脑例定继承人的两个侄子,即十岁的八思巴和六岁的恰那多吉出发。
1246年,萨班一行到达凉州,并在第二年(1247年)正月见到了阔端,进行了改写蒙藏历史的凉州会谈。这次会谈后,吐蕃正式归附了蒙古。嗣后,萨班做了阔端的供应上师留居凉州,八思巴也在凉州住了下来,继续跟随萨班学习佛法;恰纳则着蒙古服,学习蒙古语言并娶蒙古王公女为妻。
今天,历史学家对凉州会盟的评价是:
使蒙藏双方避免了一场战争所造成的惨重伤亡和破坏,两族人民从此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成为相互关系的主流。西藏僧俗各界保持与蒙古统治者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方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正确而有效政策后来为元世祖忽必烈沿用,忽必烈为进一步加强与西藏的友好往来,封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统天下释教”,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八思巴还成为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长官,并受命创制了以藏文为体式的官方“蒙古新字”,学术界称作“八思巴字”。蒙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发表,是向历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中国的西南边疆,从此正式固定下来。
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元时期》:“八思巴是元代杰出的宗教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对巩固元朝在吐蕃地方的统治,加强蒙、藏、畏兀儿、汉等民族的相互了解与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佛教各派信仰自由,繁荣文化事业等方面,有过积极的贡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现代著名藏学家、宗教学家王森说:“看起来,八思巴首先是继承了他伯父萨班贡噶坚赞的内向政策,进一步巩固了西藏地区和祖国中央的关系,而且还带动了汉藏、蒙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 实际上他们只是蒙藏两族统治者之间的结合,但是在客观上他也起了密切祖国人民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阿贵庙在此时已是蒙藏两族人民往来、互动和交融的见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事件和背景,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通过河西走廊、通过今天的宁夏方向,来到了巴彦淖尔、来到了蒙古高原这一区域,在这里谱写了中华民族相互了解与团结的新篇章。而阴山的“藏”此时也变成了珍藏。
00:00 / 00:00 2X快进中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