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峰塔游玩攻略简介(寻城记百年古塔)
沈芳蕤 • 2023-10-27 06:08:36 • 次
重庆有很多叫文峰塔的古塔,其中位于江北和南岸的文峰塔,非常值得大家爬山时一探。时值初夏,万物并秀,草木葱茏,白塔入云,静静观之,顿觉人间种种烦恼如过眼云烟,山川大地更是可人。
文笔摩霄
江边塔子山·文峰塔
▲文笔摩霄——矗矗文峰插半天,纤如脱颖大如椽。
塔子山文峰塔地处江北区溉澜溪,别名白塔。据记载,塔子山文峰塔是在数百年前(或可追溯至唐代)的废塔基上重新修建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塔,修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从古至今,塔子山文峰塔都是一景,还被《江北厅志》《江北县志稿》的“渝州一景”美誉为“文笔摩霄”。
文峰塔坐北向南,塔为砖石结构,七级楼阁式。塔高31.13米,其中塔基高3.6米,塔顶为六角攒尖顶,塔身呈六边形,每边长3.6米,各层有一窗(呈螺旋式)。
塔砖上有“文峰塔”、“戊子岁”字样,塔门额上有“题名胜迹”字样,门内券顶刻有“大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岁孟夏吉旦”、“三里士民恭建”等字。从二层开始均为特制塔砖砌成,每匹砖烧制有“文峰塔”字样。七层塔顶匾额上刻有:“能默厚德”四字。
江北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在朝向北偏西15°的最高的七层塔顶匾额上,的确刻有‘能默厚德’四字,现仍能看到。文峰塔青砖,白墙。2017年实施的塔子山文峰塔保护修缮工作,也是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文峰塔内部较为狭窄,且楼梯较陡,不具备开放条件,所以为了保障游客安全,内部暂未对外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塔子山文峰塔夜景非常漂亮,安装了景观灯,亮灯时间为19:40-23:00。”
据悉,若登文峰塔顶,可观两江交汇。如今在塔的周围,设了观景台,来观光的市民极目远眺,依然可以看到部分江景,特别是轨道桥和江水融为一体的美景。
此外,以文峰塔为中心,设了公园。在山上,可以看江景,看两只红嘴蓝鹊舞翩翩。在山下,人们还可以在草坪上躺着休息,在树林里面练习射箭,在公园中寻绣球花海,看人比花娇,还是花衬人美。
和南岸文峰塔的幽静相比,江北文峰塔主打的就是一个闲适。
郁起人文
南岸黄桷垭·文峰塔
▲郁起人文——耸兹峗塔,去天一捏,峙天柱而不折。
这通体白色的文峰塔,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年),翌年(1851年)建成。
据《巴县志》记载:“文峰塔峭立山巅,凡七级,高逾十丈,万松围护,攒天一碧。”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巴县县令高学濂精堪舆,树杆笔架山中峰,以秀培主山,郁起人文。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编修监察御史黄钟音丁忧回籍(注:所谓丁忧,就是古代官员的父母、祖父母去世,需开缺回籍服丧三年,这一制度由来已久),主讲川东书院时,建议造塔于树杆处。同年,驻防重庆的川东兵备道曹澍钟为使巴国“人文渊薮”“益增杰气”始造塔其巅。
文峰塔有七级,通高28余米,砖石垒砌,铁铸宝顶,直入云霄。进门石阶旋抵二层,上为木梯至顶。每层有窗2个,鸟瞰八方,南眺群峰连绵,北望两江争流,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
1986年,南岸区文管所主持将古塔修葺一新,文峰塔焕发英姿,与南侧老龙洞构成“龙洞塔影”景观,成为南山的著名景点之一。
南岸区作家协会毛宇剑说:“如今,可能是担忧入塔参观的安全问题,塔门目前是封闭的。我小的时候,当时的塔都可以登顶一看,饱览山下风光。因为塔通体白色,所以当地人也叫白塔。如今虽然不能登顶看数十里风光,但文峰塔步道很幽静,空山时闻鸟语,仰头还有不少飞机越过头顶,爬山锻炼身体,赏景吸氧,也是非常不错的。”
在现场,重庆晚报记者的确看到一些游客来拍照,还有一些老居民绕塔三匝,锻炼身体。
知多点》》
文峰塔的起源
文峰塔的起源,有镇妖一说,故事历经百年演化出了几百种不同版本,首当其冲的便是重庆家喻户晓的三塔不见面的传说。
文峰塔起源的另一说,为地方官员为启发民运而修建。文峰塔的外形似一支巨笔,似乎是要倒写天上的文章。而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它立足于大地、直顶向青天的形象。都说做人要顶天立地,要坚强不屈。如果说松柏就像人的精神的话,那么文峰塔就像是人的身体。要当状元,不仅要才冠天下,更要心怀天下,无私无我,方能永垂不朽。
重庆文史馆馆员姜军说:“《相宅经纂》卷二讲:‘凡都省、府、州、县、乡村,人文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乙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文峰塔形是取笔形,塔名则与古代文人供奉的文昌、魁星二神有关。在过去,文昌、魁星受到文人的普遍崇拜。建文峰塔,说明前贤重视教育,意在期盼重庆文化昌盛,多出人才。此外,有的文峰塔又称惜字塔。古人‘敬惜字纸’,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毕竟是前人心血所铸。即使是废纸,也不能随意丢弃。以前,还有专门的人安排收带字的纸,诚心诚意,集中焚烧。明代著名文学家凌濛初所著的《二刻拍案》,卷一开篇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可知古代文人爱惜纸字之心。”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