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一个家族的砖石印记读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沈芳蕤 • 2023-10-28 17:51:43 • 次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一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地域、一个族群、一种文化的烙印。
千百年来,以“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著称于世的闽南红砖厝,承载了闽南人独特的建筑智慧和审美追求,积淀了深沉厚重、多元包容的闽南文化底蕴。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荟萃了闽南红砖建筑的艺术精华,更留下了一个家族异域打拼的砖石印记。
要读懂闽南红砖厝、读懂蔡氏古民居,首要的是读懂当地的华侨,闽南人叫“番客”,主要是对飘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创业的乡里人的统称。
宋元时期勃兴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由于明清的海禁而逐渐式微,但不甘贫困、不安于现状的泉州人开始选择“过番”谋生。他们在举目无亲的异域他乡,赤手空拳开始了创业之旅,顽强拼搏、吃苦耐劳,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财富,在东南亚诸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著名侨领梁披云先生曾写过一首叙事长诗《番客谣》,历述这些“番客”背井离乡,含辛茹苦和挣扎自立的悲酸历程,以及他们对故土家园的眷恋和挚爱,并用“思本、固本、爱本”概括了广大“番客”的故土情结——
落叶归根。无论在外面打拼多么显赫荣耀、富贵光鲜,但摇篮血迹、故土难离,死后也要扶灵柩回来,或者叮嘱后世子孙把骨灰带回自己的家乡安葬。
买田盖房。这是所有闽南人近乎固执的观念:有钱人就盖飞檐翘脊、富丽堂皇的大厝;没钱人搭二间草寮、有个自己的窝。那些出门在外的“番客”更是如此,在外面赚了钱,就要在家乡盖上漂亮的大厝,以告慰祖先、光耀门庭,闽南话叫“显祖”。
聚族而居。闽南人在迁徙过程中,保存了完整的宗教文化形态,采取举家和聚族而居的形式,也形成了族产、祠堂、谱牒和祭祀等风俗习惯。
于是,闽南一带一幢幢红砖厝拔地而起,越盖越大,越精致豪华,特别是清末至民初,华侨资金大量带回国内。那时候,闽南流传着一首《到番银》歌谣:“旧年番银一寄来,今年大厝起连排,海口番船十几只,我家洋楼红砖墙”,真实反映了当时竞相建设闽南红砖厝的盛况。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相传有一天,泉州知府微服出巡来到这里,见处处是茅棚,没一处是好房子,但农民个个在地里辛勤劳动,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一个青年农民答到:“我们这里穷,没钱盖房子,随便搭个茅棚将就,就叫‘将就寮’,等日后发达了,再建红砖大厝。”知府大人不太听得懂闽南话,就取谐音叫“漳州寮”,这个地名就这样流传下来。“漳州寮”就是蔡氏古民居所在地,说这话的青年人就是其肇始人蔡启昌。
当然,传说归传说,不一定可信,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盖大厝”一直就是闽南人深入骨髓的念想。
蔡氏古民居建筑全貌
二
在闽南语里,“厝”就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白石盖的房子。今天,闽南大地上尚存的数百座红砖厝建筑,红墙红瓦、飞檐翘脊、雕花刻缕……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蔡氏古民居、亭店杨氏民居、杨阿苗故居和五店市的红砖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南安市博物馆陈雅琳的引导下,时隔十多年,我再次走进这片神奇的民居建筑。
从旁边的小门进去,迎面就是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了。由于仍处在疫情防控期间,蔡氏古民居尚未对外开放,没有游客的建筑群显得特别宁静、空旷。四月的阳光绵柔、透亮,打在那一排排红砖厝外墙上,显得得格外亮丽、抢眼。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片闽南经典建筑带来的视觉冲击仍是如此震撼人心!透过那些斑驳陆离的红漆木门、那些“水车堵”上脱落不全各色彩塑,仍然可以想象当年的豪华气派。沿着一尘不染的青石板路,穿梭在一排排红砖古厝之间,那些仅存的水井、水缸依然新鲜如初。由石铺的小巷往里走叫“步步高升”,漏斗状的天井寓意“日进斗金”,雨水经庭院的小孔曲折流出叫“细水长流”……
曲折环绕、走走停停,正留恋处,已经来到了重点参观点——蔡浅厝。蔡浅名资深,1839年出生于晋江西溪寮,10岁那年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南安漳洲寮的蔡启昌,子承父业,是这片古民居建筑群的缔造者。
蔡浅厝是蔡资深晚年回国居住的房子,建于1903年,也是建筑群中较晚建设的,那时建筑技术更臻成熟,主人财富也是趋于顶峰,是建筑群中布局完整、工艺精湛的一幢大厝,集中体现了蔡氏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气派。中轴线完全对称,大门门额青石横匾上阳刻楷体“莆阳世胄”,点明蔡氏先祖从莆田一带迁徙而来,上方的“积善余庆”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蔡资深一生的性格特征。门匾两侧、门框立柱自上而下为人物浮雕、阴刻联文、浮雕猛虎和瓶花,很是精致。走进门庭,只见正厅影壁正上方悬挂蔡资深着官服上身照——蔡资深因为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故清廷敕封其“资政大夫”的虚职,其妻也诰封为二品夫人。正厅及其他各处梁架雕饰精美,具有浓郁的闽南建筑风格,屋顶的瓦当、滴水制作精良,图案多变。两侧厢房墙壁上的槅扇使用彩绘和“处世箴言”作为装饰。左护厝原为花厅,是蔡资深接待宾客的地方,也是古厝雕刻装饰艺术的精华所在。比如这幅小小的窗雕,浓缩了石雕艺术的精华,青石里面缕空,外面雕刻着藤萝瘦竹,凤凰知了,是一幅炉火纯青的石雕艺术精品。右护厝的封火墙较为特别,墙额上使用了灰塑、彩绘、交趾陶、剪贴等各种装饰手法。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匆匆参观了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意犹未尽,又走访了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姚洪峰。他用了近10年时间承担了福建地区古建筑研究保护项目,编著了《泉州民居营建技术》一书,对泉州民居代表性建筑进行了详细考究。在他看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是闽南红砖建筑的集大成者,最能体现泉州民居营建技术和特点——
从建筑规模上看,该建筑群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幢,房屋计400间。除了住宅外,还包括宗祠、书堂、当铺、下人房等。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北构西折,形成比较完整封闭的宗族村落,这种规模化家族式的红砖建筑为闽南少有。
从建筑布局上看,整体建筑群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幢不等,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面阔五开间,左右或单边建有护厝。在座与座之间前后相距10米左右,铺砌石埕相连,埕边凿水井1口。左右两侧又各有2米宽的石路相隔,笔直贯穿,排水防火设施一应俱全。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阳光充足、通风秀气,体现了闽南红砖建筑的共性特点。
从建筑风格上看,整体建筑群以红色为主色调,红墙红瓦、雕梁画栋、出砖入石,热烈、鲜艳、喜庆。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燕尾脊、穿斗式木构架,间有少量抬梁穿斗式,左右为卷棚式厢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也是典型的闽南风。
从文化传承上看,古民居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民居建筑艺术,而且也反映了受南洋文化、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影响。比如启昌厝大门两边的泥塑雕有鱼尾狮的图案,鱼尾狮是新加坡的吉祥物,彩楼厝后轩的水泥花砖都是从菲律宾进口的,雨亭采用了葱头型山花装饰,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这也是闽南华侨建筑的独特风格。
蔡氏古民居建筑俯瞰
三
闽南有句古话:人是厝柱(支撑)。有人而后有厝,厝因人而闻名。
说起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当然离不开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清道光年间,那个住着“将就寮”茅棚却梦想着有朝一日“造大厝”的年轻人蔡启昌,随着闽南人“下南洋”的大军来到菲律宾,在岷里腊的华侨聚居地开了一间香烛店,经营蜡烛、香、纸钱,供善男信女们烧香礼佛之用。生意走上正轨之后,蔡启昌托人带信回家让蔡资深出洋协助经营。
于是,刚满16岁的蔡资深到达菲律宾,在父亲的引导下,迅速进入经营角色,并逐渐挑起了大梁。不久,蔡启昌看到儿子经营有方,生意蒸蒸日上,便放心把全部生意交给他打理,自己告老还乡、安度晚年。为扩大经营,蔡资深把店铺迁移到高堂大庙附近,很快,他的香火店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生意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并开始横向发展,跨行业经营布店、百货、米店、椰山、橡胶业等,占了马尼拉扶西利刹一条街,家产也就此迅速膨胀,资产从原有的几千元,迅速增到几百万元,成为马尼拉屈指可数的巨商。同时, 蔡资深还凭借自己的财力、信义为当地华人华侨所倚重,被推选为华人领袖,在任期间以保护华侨为己任,在菲律宾华侨中获得很高的威望。
此时的蔡资深可谓事业有成、顺风顺水、意气风发,便着手为子孙后代谋长远之策。他认为“争一时之利农不如商,立久远之业商不如农”,开始把设想付诸实施:在菲律宾以经营工商为主,在老家以耕读致仕为主,最终让子孙后代“仕农工商”全面发展。于是,他把几个儿子留在菲律宾经商,继承自己的产业;把其他儿子留在老家,并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广购荒地、组织族人垦殖,大规模建设大厝祖祠,还热心公益、捐资兴学,捐银赈灾,提高家族社会地位。
一切都按照预想的步骤进行,蔡资深开始腾出时间实施他埋藏心底多年的宏伟计划——凭借自己的财力和人脉,在闽南老家建设规模最大、最为气派、最有代表性的红砖大厝。于是,他请来当地最有名的设计师精心设计;请来惠安石雕师傅等各地能工巧匠精雕细刻;花重金从南洋等地运来最先进的建筑材料;还请来状元吴鲁、陆润庠等当时名流题诗作画。而且大厝越建越多,建筑的档次也越来越堂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终于建成了经久不衰、闻名四方,至今仍然让人惊叹的建筑精品。清代进士吴拱震在蔡家宗祠门柱上所撰写的楹联“东渡文明驰洛下,一时才气压江南”,正是对蔡资深非凡气势和睿智眼光的生动写照。
就象现在的家族企业一样,几乎所有的富人都会遇到家族传承的问题。蔡资深深感创业坚难而守业更难,唯有教育好子孙后代,才能使整个家族立于不败,否则纵有千万家业,坐吃山也空。于是,便在大厝群的东边,建了一座三进的书轩——醉经堂,从泉州把最有名望的塾师请到书轩任教,所认识的文人名士也都请到家里给子侄授课。还在新落成的厅堂上题写“治家立业”诗文,教诲子孙后代。他在海外儿子,也分期分批带回家接受教育,可见他教育后代的良苦用心。
夕阳下的蔡氏古民居
四
在蔡氏古民居,遇到了蔡氏第五代族人蔡长进。他目前还是官桥镇漳里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承担着守护古民居的重任。
蔡长进告诉我,古民居建筑群历经风雨剥蚀,破损愈来愈严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政府部门拨出巨资进行抢修保护,其中较大的整修就有三、四次。最近一次修缮从2018年3正式动工,耗时一年多,主要是对建筑群中的德典厝、世用厝、世双厝、德棣厝、启昌厝等14座单体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按照“尊重原貌、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因各个单体建筑体量、形式、内涵等存在不同,实施不同的保护、修缮和提升方案,总投入1400万元左右,让蔡氏古民居再次披上新颜,再次焕发活力。
据他介绍,蔡氏家族支系中最多已经繁衍到第九代,海内大约有3000多人,这些后代子孙大多数都走出去了,如今已经散布到世界各地,做什么营生的都有,在政商两界也有翘楚人物,如六世孙蔡宗河是菲律宾“钢铁大王”,做服装生意的蔡长裕任菲律宾南安同业公会第二届理事长,还有原厦门市政协主席蔡望怀等。蔡氏家族现在还住在老宅子的也就100多人,有的做些小生意,有的外出打工,已经没有人干农活,田地都荒废了。随着蔡氏后人的增多,很多也已失去联系,蔡氏族谱九十年代初修过一次,至今没更新,今后要加强联系,做好修缮传承。
谈到他们对蔡氏古民居未来的想法,蔡长进嗓门提升了许多,脸上开朗起来,眼里闪着光,是希望、憧憬——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蔡氏古民居能够开发利用好,我们那些在外打工的蔡氏后人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也能够更好守住祖宗留下的基业。
百多年的沧海横流,蔡氏古民居已经没有了当年那种鹤立鸡群、傲视群雄的气势,而是与周围的各式红砖建筑、石头建筑和钢筋水泥高楼大厦混杂在一起。但是,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房一厝,仍然散发着独特的人文气息,记忆着无法复制的故事。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