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北京北大红楼攻略(阿力游北京北大红楼)

沈芳蕤 2023-10-29 23:37:35

摘要:时值“北大红楼”落成100周年,2018年12月15日(星期六),阿力慕名参观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北大红楼”。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此暴发,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了示威游

时值“北大红楼”落成100周年,2018年12月15日(星期六),阿力慕名参观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北大红楼”。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此暴发,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了示威游行。以后,红楼北面的广场多次成为北京学生进行革命运动的集合地点。

北大红楼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中国美术馆的西边)。自1918年红楼落成伊始,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这里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在1918年至1952年期间,是北京大学主要校舍之一,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

北大红楼

红楼平面呈工字形,楼高4层,有半地下室,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半地下室设有印刷厂,第1层为图书馆,第2层为行政办公室, 第3、4层为教室。

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1919年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操场是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迁往西郊燕园,此后红楼曾为国家文物局办公楼,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02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红楼一层曾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所在地,为突出旧址特色,红楼内保持原有格局,营造五四时代氛围。

纪念馆依据研究成果对图书馆旧址进行部分复原,目前有: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登录室、第十四书库,以及新潮杂志社和学生大教室等六处陈列,并开辟蔡元培专题陈列、陈独秀专题陈列。

《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是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旧址复原的辅助陈列,位于红楼外的平房内。

陈列分"点燃新文化的火炬"和"吹响新时代的号角"两大部分,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影响为主线,通过实物和图片,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

漫步在红楼木制走廊,我仿佛感受到了当年这些著名学术大师们依稀尚存的强大气场。

当时的北大红楼,可谓学术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人才济济。

校长蔡元培,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1868年出生,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1916年12月2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治理下的北大,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就此,不但改变了北大,也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帷幕。

蔡元培

委任状

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到中国演讲,目睹了五四运动整个过程,了解了蔡元培和北大之后,他感慨道:一个校长,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有识之士皆感叹: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李大钊,红楼图书馆主任,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不久,李大钊等在红楼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北方革命活动的中心。“红楼”一楼东南隅有两间向东的屋子,为当年李大钊办公的地方。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6年12月,蔡元培找到陈独秀,聘请陈独秀做北大文科学长,三顾茅庐,终于打动陈独秀。

陈独秀

蔡元培书法

鲁迅先生自1920 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在“红楼”授课达6年之久,讲授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许多革命青年。鲁迅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他讲述的《中国小说史》课场场爆满。有人回忆说,听鲁迅先生的课,“以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鲁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时的休息室在红楼二楼扶梯对面。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当时的红楼还集中了许多革新团体。《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就在设在地下室的红楼印刷厂印制出版。

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渊源,使红楼历经时代变迁而始终令人瞩目,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当时,蔡元培聘请了许多著名学者和新派人物在这里讲学授课。这些著名学者有:夏元瑮、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此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长。

一楼走廊

报刊室

辜鸿铭(1857-1928),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夏元瑮(1884-1944),我国早期近代物理学家、教育家,专长于理论物理学。陈寅恪被中国知识界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时人称之为教授中的教授,

文革期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69年去世。

陈独秀,五四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十七岁考中秀才,22岁赴日本留学,36岁创办《新青年报》,38岁成北大教授。

胡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曾任北大校长。

朱家骅,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

刘半农(1891-1934),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教育家。

王星拱(1888--1949),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

颜任光(1888-1968),物理学家、教育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学位。

任鸿隽(1886-1961),著名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李书华(1889-1979),物理学家、教育家。

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马寅初(1882-1982),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陶孟和(1887--1960),社会学家,1949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陈启修(1886-1960),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任北京大学法科教授兼政治门研究所主任。

王世杰 (1891-1981),教育家、武汉大学首任校长。

刘文典(1889-1958),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

吴梅(1884-1939),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

黄节(1873-1935),教育家,1917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马裕藻(1878-1945),音韵学家、文字学家

沈兼士(1887-1947),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

朱希祖(1879-1944),著名史学家。

马衡(1881~1955),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

康心孚(1884~1917),著名学者,中国社会学家。

刘师培(1884-1919),国学大师。

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