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尔旅游景点攻略(中国西部好莱坞)
沈芳蕤 • 2023-10-30 20:15:08 • 次
【简介】
阿克塞石油小镇,又称博罗转井影视基地,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博罗转井镇。博罗转井一词来自于蒙古语,“博罗”蒙古语意为青灰色,“转井”为 “传警”的谐音, 即烽火台,翻译过来就是将军居住过的青墩台。传说很久以前,此地曾居住过一位将军,后来人们便把这里叫做博罗转井。1954年,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成立,县政府就驻扎在博罗转井沟。1980年前后,人们陆续来到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活。这里生活条件艰苦饮用水含有大量有害放射性元素。1998年,随着阿克塞县政府由博罗转井镇搬迁至县内红柳湾镇新城镇,博罗转井镇就成了一座废弃的空城。2014年,因拍摄电影《九层妖塔》而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国家3A级景区,有“中国西部好莱坞”之称。
【地貌地形】
阿克塞石油小镇,海拔2800米,地处阿尔金山的冲击扇地区,以当金山口为界,地形呈狭长状,多山,西部有阿尔金山脉横贯,东部有祁连山地的党河南山、赛什腾山、吐尔根达坂山等山脉,大体可以分为山岳地貌、丘陵地貌、平原地貌三种地貌类型。该地含有了大量的矿产和放射性元素。
图为阿尔金山下的阿克塞石油
【天气气候】
该地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寒冷,降水奇缺。气候的冷、热、干、湿明显差异。年均气温3.9℃以下,最冷月1月,均温为-9~20℃;最热月7月,均温为11~16℃。年均降水量18.8~176毫米之间,年蒸发量1800~2500毫米。
【植被情况】
该地属荒漠气候带,四周高山有现代大冰川的存在,植被区域性一致,地带性较强,多以旱性、深根超旱生植被为主。境内共有26个科,104个属,214个种牧草。
图为阿尔金山
【动物情况】
鸟类资源有51种,列入《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目录》的鸟类有11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2种,二级保护的有9种。有野牦牛、藏野驴、野双峰驼、盘羊、岩羊、鹅喉羚、藏原羚、戈壁熊等野生动物18种。有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蒙古野驴、雪豹、金雕、胡兀鹫、秃鹫、白肩雕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阿尔金山盘羊、岩羊、鹅喉羚、棕熊、猞猁、喜玛拉雅雪鸡、黑腹沙鸡、红隼、猎隼、大、雕鹗、纵纹腹小鹗、荒漠猫。
图为藏牦牛
图为猞猁
【风土人情】
历史:博罗转井一词来自于蒙古语,“博罗”蒙古语意为青灰色,“转井”为 “传警”的谐音, 即烽火台,翻译过来就是将军居住过的青墩台。传说很久以前,此地曾居住过一位蒙古将军,后来人们便把这里叫做博罗转井。1954年,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成立,县政府就驻扎在博罗转井沟。1980年前后,人们陆续来到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活。这里生活条件艰苦,饮用水含有大量有害放射性元素。1998年,随着阿克塞县政府由博罗转井镇搬迁至县内红柳湾镇新城镇,博罗转井镇就成了一座废弃的空城。
《九层妖塔》在这里拍摄时,特意做了很多场景让这座废弃的老城显得更为萧条,成为了被怪兽袭击的“石油小镇”,为这座小城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使该小镇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先后在这里拍摄的影视作品有《新龙门客栈》《英雄》《沙海老兵》《遇见阿克塞》(微电影)《天将雄师》《西风烈》《醉玲珑》《九层妖塔》等。
民族:以哈萨克族为主有14个少数民族。
图为哈塞克族
娱乐:哈萨克族人民逐水草而游牧,生活单调,生产方式单一。为了调节自身生活和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一种便于流动和本民族乐于接受的文化娱乐形式和口头语言艺术“阿肯阿依特斯”。阿肯阿依特斯是具有代表性的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娱乐活动,更是人生仪礼、节日、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食特产】
刺绣:哈萨克人的刺绣是十分普遍的传统工艺,妇女们大都擅长。她们从小学起,能在各种绒料、绸缎上刺绣,连日常生活用品,如挂毯、箱套、手巾、挂帘、帷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衣服及遮盖衣服的布幔等都绣有美丽的图案。
图为哈塞克族刺绣
酥油:酥油是哈萨克人用乳汁制作的最著名的食物,也是餐桌上最珍贵的食物。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将牛、绵羊、山羊的乳汁煮沸,再倒入皮囊里捣动,使乳汁和脂肪分离。这时,油脂就会浮在皮囊口那儿,主妇们会伸手将它取出来,再挤掉水分。如果水分没有挤干净,或者掺有其他杂质,那么,酥油会变味。也可以将生奶皮积攒起来,然后放入皮囊里捣动一段时间制作出酥油来。制作酥油的技巧比较复杂。在将发酵的酸奶倒入皮囊捣动之前,要调好温度,也就是说调到可以使乳汁与脂肪油分离的温度再去捣动。如果皮囊较大,那么一个壮小伙子要捣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乳汁与脂肪分离之后,要取出浮在“厄热克特”表面上的酥油,并进行过滤,除去水分和杂质,然后要加入食盐调味。这样,日常享用的酥油就做好了。
图为酥油
奶疙瘩:是哈萨克族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被称作哈萨克语为“库鲁特”,是奶子的结晶体。奶疙瘩有两种,一种是甜奶疙瘩,一种是酸奶疙瘩,可带油可不带油。做法大都是靠手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做法。哈萨克族牧民做奶疙瘩时,先将牛或羊奶发酵,把发酵后的酸奶倒入锅里熬,然后装入布袋里吊起来,使其水份滴尽,用手捏成小块,放到铺有芨芨草编制的席子上凉干即成。
图为奶疙瘩
奶茶:在饮食中占有特殊地位,哈萨克族不论男女老幼,均喜爱喝茶,一日无食可以,一日无茶不行。牧民们多饮砖茶,先将茶叶放在壶中加以煮熬,放适量的盐,再加上鲜奶就成了奶茶。还有在奶茶里调放丁香,胡椒等佐料,使其增色增香。这种奶茶,冬天有助于驱寒,夏天有助于清火,还对感冒有一定的疗效。
肉食:肉在哈萨克族牧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肉的吃法大致有煮、炒、烤三种,最普遍的吃法是“手抓肉”,即将大块的肉煮熟后,用盆式盘端上来,一人掌刀削,众人用手抓食。马肉被哈萨克牧人视为肉中上品,尊贵客人来临,要宰2岁左右的、额上带白点的青马驹子招待。马的肋条肉、肥肠肉、脖颈肉、臀部肉均为最好的肉,可熟食,可炒食。用马肋条灌制的马肠子,挂在毡房内,熏制一个时期,能历久不坏,其味香美。按照习惯,晚秋季节宰杀肉食牲畜,熏制储存,冬春食用。
熏马肠:哈萨克族牧民最拿手的要数做马肠子。挑选马宰杀后,取其马肠、洗净、按马的肋条切成条肉,连同肋骨撒上盐、胡椒粉等佐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两头扎紧,挂在屋里风干,一个月左右即成。除用肋骨肉灌肠外,还用碎肉和块肉来灌肠,也有用熏的方法来做。熏马肠油而不腻,瘦肥分明,不仅色悦目,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并具有特殊的风味。
图为熏马肠及马肉
熏肉(风干肉):为使食用肉类能较长时间的保存以供冬季食用,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萨克族牧民熏肉的季节。传统哈萨克民族熏肉方法多样:一种是先将肉剁成块,撒上盐,搭在隐蔽房屋内的木架上,架下松枝柴烟来熏,直到熏干。另一种是将羊宰杀后,掏空内脏,烧掉皮上的毛,皮连肉一起剁成块,继而按前种方法熏干,此种方法保存时间较长,不易变质。
【景点推荐】
图为博罗转井影视基地导览图
插在地上的公共汽车:该地的标志性景点,摄制组为了电影情节的需要,拆除了部分民房,新建了插在地上的公共汽车,废旧飞机、废旧坦克等,使得博罗转井镇更加荒凉。
图为插在地上的公共汽车
图为废旧飞机
图为废弃坦克
图为光彩幼儿园
县委旧址:大门上“团结紧张,活泼严肃”四个大字为您展示几十年前的社会风貌。
图为人民政府旧址
【旅行信息】
门票价格:30元/人。
投诉电话:0937-8321777。
最佳季节:秋季
游玩天数:建议1天(正常3个小时可转完)。
具体地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博罗转井镇(导航搜“博罗转井影视基地”可以找到这个地方)。
关于防晒:该地属荒漠气候带,日照强烈,注意做好防晒以免被晒伤。
关于防沙:该地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多风沙,提前做好防沙工作。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