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娲皇宫游玩攻略简介(焦守田樵夫)
沈芳蕤 • 2023-10-31 22:28:12 • 次
离开涉县酒店,往西北方向行进6公里,来到索堡镇中皇山下,游览中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的娲皇宫。这里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涉县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在涉县挂牌成立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涉县女娲祭典被列为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纪念娲皇的庙宇,但这里的娲皇宫不仅有1400多年的历史,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女娲祭祀地,被誉为“华夏祖庙”。按照导航指引,我们在娲皇大道左侧宽大的停车场停下车,回头一看,中皇山下素有“蓬壶仙境”的娲皇宫景区就映入眼帘。
女娲是我国上古传说中的造物、造人的女神。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的名字最早见于上古奇书《山海经》:“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女娲造人、补天传说甚至出现在史书中。唐司马贞的《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传说女娲造人后,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倒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斩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东汉王充的《论衡·谈天篇》也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起源于三皇治世。三皇是天皇伏羲,人皇女娲,地皇神农。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口口相传,就成为传承历史的主要形式。女娲的传说深入华夏人的心里,后来被广泛出现在民间鼓词,神话小说中。明代钟山逸叟许仲琳的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开篇第一章就写《纣王女娲宫进香》,写诗亵渎女娲,而惹怒女娲神,于是派出轩辕坟的妖精报复纣王,由此拉开600年商朝覆灭的序幕。就连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都被写成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可见中国人崇拜女娲与西方人眼中的夏娃一样。
后人为了纪念女娲,就在传说女娲炼石补天的中皇山建起了娲皇宫。据这里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公元前180年)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实际就是三间石窟和一些神像。后经过历朝代修建,规模不断扩大。中皇山虽然海拔只有884米,但似乎有仙气缭绕。一是传说女娲在这里炼五彩石补天,早是神娲皇阁仙之地;二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26—559年)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在这里建离宫,他“信释氏,喜刻经像”开始雕像刻经建庙。三是相传公元923年,唐王李存勖于魏州称帝,曾经登临此山而得名唐王峧山。现在的建筑多是明代建筑,清代咸丰年间重修。 截至2023年2月,涉县娲皇宫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
进入景区,一座三间四柱石牌坊首先映入眼帘。台阶之上,四根雕龙方柱双面石鼓合抱,正中坊眼上錾刻着金色的“娲皇宫”三个大石牌坊 中皇山远景字。坊眼上方的横梁雕刻着腾云展翅的凤凰,可能是由于女娲身份决定的。四根柱头上出,祥云之上四座蹲兽似乎是在迎接远方的游客。
远远看去,中皇山像一把太师椅,略平的山顶,中间微凹,像是靠背,“飞天”“凤凰”左右两座山头靠前,将娲皇阁抱在怀中,清漳河绕山而过。道家说风水极佳,左青龙右白虎。娲皇阁坐落在山顶下的二级台地上,海拔884米,来回要走3公里。为了节省体力和时间,我们决定花40元坐缆车上去。看来比苍岩山的25元贵一点,但是当我们坐完才感到值得。
整个娲皇宫景区,从进门依次是“补天园”“补天湖”“娲皇宫”和“补天谷”四个部分。分布在清漳河东岸和中皇山之阳,呈一个大大的“人”字。补天湖和补天园构成了“人”字的一撇,娲皇阁和补天谷就是“人”字的一捺。而缆车索道的位置恰似是“人”字撇捺中间加了一横。索道全长1300米,高差300米,采用单线循环固定抱索两人全封闭吊箱。游人先坐景区的游览车摆渡到女娲文化园附近,再到索道站。坐缆车翻过一道山梁,从“补天谷”上空飞过,终点站是“补天谷”景区的“补天台”。坐在缆车轿厢里,整个景区尽收眼底。空中俯瞰“补天湖”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中皇山前,精致的林间栈道时隐时现,远近山崖上不时露出鲜红的摩崖石刻,索道下方经过的“补天谷”,早已是填满了苍绿。这种感觉在底下气喘吁吁的爬山中,绝对体会不到。
从缆车下来,按照指示引导,沿“补天谷”旅游栈道向东北方向前行。道路在山间如游龙戏水,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走累了,中途有观景亭,在休息的时机享受山间美景。路两侧植被繁茂,刚谢花的山桃羞怯的躲在绿叶下;胳膊粗的荆条夸张地窜向空中;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出艳丽;五道眉花鼠拖着蓬松的大尾巴,嬉戏在枝头。
转过几道弯,终于来到娲皇阁山门前。山门坐东朝西,有三孔砖砌拱门组成。两边对联写着:凤山名隆仙岛;神仙势压十洲横批是:蓬壶仙境。看这“仙岛”“十洲”,都是道教用语,等于报了名号。进了门是木牌坊,上额书写“娲皇古迹”。牌坊西是皮疡庙,里面却塑着皮疡王和鲁班两尊神像,分别是神话中的治疗皮疮先生和木工的祖师爷,不知为什么把他们俩凑在一起。牌坊东树一通古碑,上写《古中皇山》。娲皇阁(当地俗称“奶奶顶”)始建于北齐时期,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离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在石室上,以条石圈拱为基,靠山体建造的三层阁楼。坐东面西,悬空而立,每层都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北西三面设廊,人们可凭栏眺望周围的景色。通高达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一层是拜殿,二层名之为“清虚”,正中神龛中的女娲手捧丹炉;三层名曰“造化”,寓意不忘女娲的创造化育之恩。正中神龛中的女娲手捧小孩;四层名曰“补天”,纪念女娲补天之功。正中神龛中的女娲手持五彩石。阁楼背倚悬崖,用九条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拴马鼻”相系,若游客盈楼,重力增加,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等于靠九根大铁链吊在山崖上,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难怪山门横批说它是“蓬壶仙境”。至于娲皇宫,当地人用九个数字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点:一座吊楼,二种宗教,三个石窟,四组古建,五种刻经,六部经文,七尊塑像,八大功绩,九根铁索。现存庙是明代建筑,清代咸丰年间重修。
国家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对娲皇宫楼阁建筑有这样的评价:前列漳水似玉带,背靠山崖若锦屏,左托飞天峰,右倚凤凰山,群峰拥翠处,险崖抱奇观的景观,涵摄了山川之钟秀与古建之精华。娲皇宫与长城、赵州桥、料敌塔等建筑称为中国古建筑之精华,中华文明的形象化标志。”
娲皇阁还有一宝,就是阁外山体上有北齐时期的摩崖刻经。摩崖刻经共六部佛经:有《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分五处錾于崖壁,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74万余字,最大的一处,面积54.18平方米,字数也多达4.1万有余。字体全为魏碑书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称“天下第一”不是诳语。所刻经文内容,均属大乘佛教之经典,这对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在国内也属罕见。摩崖石刻藏经,无论在石刻建筑、艺术价值和藏经内容上,娲皇宫的摩崖刻经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也是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可看出,娲皇古迹始于崇佛刻经,而后才立庙拜神,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即崇佛与崇神并举的多种崇拜的宗教观念,所以从摩崖刻经到娲皇阁古建,先佛教,后道教,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形象的见证。
娲皇阁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不管是走路上来的还是坐缆车上来的,最后都集中到这里。本来这里空间就不大,楼梯不宽,再加上游客多,所以上下楼非常困难,要想找个理想的拍照机会,真的很难。
从娲皇阁出来,沿路下山,依次经过眺峰亭、望漳亭、山明亭和水秀亭四座八角凉亭。蕴含着眺望山水,峰漳明秀之意。凉亭飞檐出翘,斗拱凌空,是游人纳爽休憩的好地方。每到山路拐弯处,还立有名人书法的字碑,以彰显娲皇宫的文化韵味,例如刘炳森的“宁静致远”,郭军成的“胜境”等。一边观景,一边赏字,仙山古道,景色迷人。偶尔还可以见到算卦测字的“大仙”,但很少有人光顾。
来到山下,首先看到前方红砂岩基座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汉白玉女娲塑像,高9.9米,象征九九归一,至高无上。她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果敢坚毅。雕塑基座上有四幅浮雕,把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怒斩恶龙、拯救苍生的神话故事逐一展现出来。
路过一个很大补天广场。广场上再现了太上老君的太极图。一看又是道教的元素。广场东面是停骖宫,始建于清康熙六年,正殿为歇马店,为人们山下休憩场所;再往东是广生宫 ,俗称子孙殿。始建于元末明初,正殿子孙殿供奉有广生圣母等九位神圣,为民间求子的场所;广生宫北面不远处有一座吕仙祠,让人想起“黄粱梦”的故事。广生宫南面是北齐石刻陈列馆。广场南面是朝元宫,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正殿为大乘殿,主要供奉佛教四大菩萨;只是我们还要赶往下一个景点,这些都没有游览。
女娲补天,虽然只是传说,但是几千年来,作为一种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信仰,而且融入百姓当中。纪念女娲的节庆活动,也起到传承作用。2003年9月,中断多年后恢复的第一次女娲祭典,在女娲宫的补天广场进行。庄严的典礼先奏古乐1分钟,随后鸣代表21世纪的礼炮21响,继而敲代表涉县38万人口的38声钟鼓。然后致开场白和祭文,向女娲神像献贡品、花篮,全体行鞠躬礼。女娲祭典系全国五大祭祖大典之一,这一承传千年的文化盛事已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农历三月十八日,是传说中女娲的生日,每年的这时候,都有成千上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到娲皇宫上香,最高峰时,香客达到3万余人。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娲传说及与其有关的婚嫁、生育、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等民俗事象构成了奇特的民间文化现象。可惜今年的女娲生日阳历是5月7日,我们来早了,不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祭祀的盛况。
作者樵夫,本名焦守田。1950年生于北京市顺义县。1971年至1976年在原铁道兵14师给水营服役。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先后在公社、县及北京市从事农村经济改革与经营管理工作。2012年退休。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前线》杂志等多种报刊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写作,先后出版《培养现代农民》《读着故事游香山》《张堪太守》等专著。
编辑:乐在其中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