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乡旅游景点攻略(小村乡大村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的渐进之路)
沈芳蕤 • 2023-11-01 04:19:24 • 次
云上恩施报道(咸丰通联记者 廖祖英 通讯员 吴编)咸丰县小村乡大村村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孕育之地。近年来,该村抓住建设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机遇,围绕赓续红色血脉、建强红色堡垒、发展红色经济,谱写了“党建强、产业兴、文化盛、村民富、治理好、环境美”的崭新篇章,成为小村乡蓝河流域农旅融合党建示范带上的靓丽风景。
凝聚红色力量
红军壁画、红村长廊、映山红岭……大村村的一个个红色景点,营造了红色美丽村庄厚重而清新的氛围。
沿着红村主路,红三军走进大村的壁画徐徐展开,公路两侧民居闪烁着五角星璀璨红光,一幅幅红村对联有序排列,“五个大村”的文化长廊成为大村集镇最醒目的风景。
1933年12月19日至22日,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咸丰县小村乡大村,召开了著名的“大村会议”,实现了红三军军事战略目标的转移,成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起点。
“1933年11月,红三军军部驻扎在大村集镇,伤员众多,贺龙派副官去拜请医术高超的韦广宽,韦氏与红军结下了患难与共的真情厚谊,韦家院子成为红军后方医院。”大村村党支部书记朱碧权正在文化长廊旁向游客们讲述大村红色故事。
像朱碧权这样对红色故事如数家珍的红村讲解员还有很多。贺龙三进大村、红军妈妈、韦定安在大村牺牲、韦家父子兵等革命故事已深深铭刻在大村党员群众脑海中。
红色血脉在这里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革命斗争精神在这里一茬接一茬发扬光大。
去年3月,大村村被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大村村从建强战斗堡垒、挖掘红村资源、壮大红村集体经济、健全治理机制、改善村容村貌入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大村会议旧址、韦家院子、红军后方医院等革命遗址一线串珠成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茶叶、小村红衣米花生、“鸡腿”白术三大绿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一红一绿”交相辉映,奏响了小村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大村村在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力量,让各院落网格员积极参与村庄治理,引领村民传承红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廖建成热情讲述着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情况。
“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集镇门店的‘牛皮癣’清理干净,保持洁净的环境。”一组院落网格员任兴国拿着扫帚,组织周边党员群众开展义务清扫活动。
走上振兴之路
“10年前,我们这里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大多是泥瓦房,道路坑坑洼洼不好走。除了靠种地,没有其他收入。”村民黄兴权说。令黄兴权更加感慨的是,近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偏远穷困落后的小村庄,依托红色资源,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红色旅游村的华丽转身。
“大村村主导产业以茶叶为主,现有南竹3750亩、茶叶3200亩、药材500亩、红衣米花生500亩,发展茶叶加工厂5个,大村茶产业基础好,乡党委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持续做好大村村农旅融合后半篇文章,支持本地茶企做大做强,协助村民对茶园精细化管理,打造大村特色茶品牌,让群众经济收入更上一层楼。”小村乡党委书记谈文才介绍。
大村村党支部书记朱碧权介绍,村里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一廊一址一岭一馆”载体作用,实行“旅游+教育”模式,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将目标群体锁定在党政机关和大中小学校,开设教育课程、增设体验项目,使党史教育真正活了起来。
“自发展红色旅游以来,大村村每月接待游客量逐月增长,村内多家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老党员韦广成说道,近日,前来大村村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党政机关干部职工缅怀革命先烈的游客络绎不绝。
班子齐心、党员齐力、群众齐行动。如今的大村村,正大步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路,叙说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红色美丽故事。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