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崇善寺游玩攻略简介(因山魔作祟改名崇善)
沈芳蕤 • 2023-11-02 23:35:39 • 次
崇善寺,位于迎泽区狄梁公街,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该寺唐初创建时称白马寺,后名延寿寺。
到了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晋王朱㭎为纪念其母高皇后,将延寿寺扩建成六重大殿建筑群,南北长550米,东西长250米,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寺貌宏大,冠于全城,时称“不唯甲于大原,诚盖晋国第一之伟观”,更名宗善寺。
后因“山魔作祟”,据堪舆之说,于嘉靖年间迭名崇善寺,并延续至今!
当时的崇善寺南北中轴线上建有六座大殿,即: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此卢殿、大悲殿、金灵殿。大殿两侧由南往北,均建有东西对称之附属建筑。东伽蓝殿、西你蓝殿,罗汉殿、轮藏殿,东团殿、西团殿,东画廊、西画廊,东方丈,西方大,东、西又各建10座禅院、僧舍和并亭,气势磅礴。
然而不幸因清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十五日一场大火,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被焚毁,只有大悲殿、正门两尊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铸造的铁狮及大铁钟得以幸存。
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废墟上建造了文庙。
从此,崇善寺一分为二,仅占原寺面积的1/40。
殿宇坐北朝南,是太原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木构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其上部为重檐歇山顶,瓦顶为黄绿色窥璃剪边,两支鸱吻背上用剑把斜向插入,为典型明代形制。
上檐斗拱单翘重最七踩,下檐斗拱单翘重昂五踩。殿内柱子齐备,周围檐柱侧脚明显,仍袭唐宋旧制。
殿内从内柱、梁枋到平榛、天花板,全部采用沥金彩粉,处处给人以富贵典雅之感。
殿内佛台上供奉明塑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高8.3米,造型奇特,比例匀称,金箔覆身,金光熠熠。两侧分矗等身塑像,右为普贤菩萨立像,左为千手千钵文殊菩萨立像。
大殿内两侧,排列几十只古色古香藏经柜,珍藏大量宋、元、明以来各代刊印或手抄《大藏经》,数量之多,版本之名贵,为全国少有。
寺内还保存有我国木刻印刷史上早期珍贵版本一北宋《崇宁万寿藏》、南宋《碛砂藏》以及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由民间募资刻印之藏经《普宁藏》等。
尚存两套明代壁画摹本,是明初宗教画的典型实例。大悲殿外月台较大,使整个大院并不因其建筑高大而显得拥塞。月台两侧各有两个小巧六角亭,左为鼓亭,右为钟亭,一律琉璃瓦盖顶,砖镶围栏,玲珑剔透,极有风致,为明初建筑。大院东南拐角大钟楼,高达20多米,悬挂明正德元年(1506年)铸造的大铁钟,通高2米,外径1.8米,总重9999斤。每過庆典,钟声浑厚悠扬,全城可闻。门前铁狮一对,明洪式年间铸造,神姿威猛,筋骨雄健,为明代狮兽佳作。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