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大钟楼游玩攻略简介(云天咫尺大中楼)
沈芳蕤 • 2023-11-03 09:33:00 • 次
临汾大中楼,俗称鼓楼,因建于老城的中心而得名。现在围绕着鼓楼的四条街分别称鼓楼东、西、南、北大街。
临汾鼓楼以其高大雄伟著称,有世传民谚:“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大中楼为十字歇山顶明式建筑,楼阁乃木构巨制,为二层、三檐、四级滴水,总高43.75米,基座的东西两侧,均建有石阶门楼。登40级台阶,可上到近10米高的台坪,并由此入一厅,上二层,俯瞰全城。在百度百科中称临汾鼓楼是全国现存的最高鼓楼。在楼基两侧门楼上东曰“远眺”,西曰“云梯”, 在三层东、南两面有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太行形胜”、“云天咫尺”牌匾,都是对临汾鼓楼高大形状的描述称赞。
鼓楼是古代放置巨鼓的建筑,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每一座钟鼓楼,都是古城里时间的守望者,在老一辈们的眼中,它们代表着记忆里城市的最高点。在旧屋平房四散于尘烟之前,古城的居民们总是习惯仰望城中高大的钟鼓楼,向外人吹嘘的时候,也不免夸张地称之“半截还在天里头”。作为古老的报时工具,钟鼓楼大多修筑在城市的正中心,使钟声和鼓声能够均匀地传播四方,辐射全城;而所谓“居高声自远”,为了让报时的声音更加悠远绵长,钟鼓楼往往又建得极高,西安鼓楼北面的牌匾上,还题着“声闻于天”四字——恨不得让上天也听到。实际上,北京鼓楼通高46.7米,应该是很高的,而贵州省从江新建的侗族鼓楼高46.8米,表明“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高的侗族鼓楼”。但也网文说“凤阳拥有全国最大一座鼓楼”,其楼通高47.19米。在我看来,鼓楼无论楼高几何,在人们眼中都是高大雄伟的。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钟鼓楼,在全国范围内尚有30余座,大多成型于明清时期,部分由后人修缮或重建。临汾大中楼究竟始建于何代,尚无文献确证,有金代改建取名钟楼之说,依据是楼上悬有金明昌七年(1196)铸造的大铁钟。以此推断,此楼最晚建于北宋时期。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在历史上临汾鼓楼共修过7次,在1987年按明代风格重新修复了鼓楼,并恢复了明代对鼓楼的称谓——大中楼。
临汾大中楼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这一组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原刻复制的匾文,苍劲古朴,概括了平阳府的重要地理位置。
大中楼一层厅顶为天井式彩绘格板,精工描绘了孔雀开屏、祥龙盘旋的民族传统图案,金碧辉煌,犹如宫殿;二层梁架拱顶,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尧传说为主,描绘上古故事60余幅:或尧王访贤,或大禹锁蚊,或许由洗耳,无不色彩古雅,笔墨传神。二厅外有回廊,出厅凭栏四顾,临汾之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鸟瞰市内,大街小巷姹紫嫣红,花果城中铺锦绣;放眼郊外,远山近水叠翠流碧,麦棉乡里溢金银。
大中楼的门厅匾额,基本上选用了明清时的原有匾词。在二三层各有4块门匾,二层是“紫气东临”、 “乾坤楼阁”、“襟山带河”、 “声和击壤”。三层有“太行形胜”、“云天咫尺”、 “望于姑射”、“窗宿斗牛”,这些题词是由徐向前元帅、著名书法家启功、李锋、董寿平、段云、舒同、赵朴初诸先生书写,真可谓是:名人名匾悬名楼,尧都盛誉传九州。
大中楼的四个门洞里在以前是十分热闹的,有着各种特色小吃,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在这里买饼子,吃凉粉,喝羊汤,现在只有一尊铁牛守在这里。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