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长沙刘少奇故居游玩攻略简介(锦绣中华之参观刘少奇同志故居记)

沈芳蕤 2023-11-03 20:43:39

摘要:从古色古香的少奇故里牌坊拾级而上,200多级的台阶两边,花‬坛‬锦‬簇‬,松柏常青。走完台阶,就到了宽阔的刘少奇铜像广场。刘少奇铜像通高7.1米,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七一”是党

从古色古香的少奇故里牌坊拾级而上,200多级的台阶两边,花‬坛‬锦‬簇‬,松柏常青。

走完台阶,就到了宽阔的刘少奇铜像广场。

刘少奇铜像通高7.1米,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七一”是党的生日。第二,刘少奇同志终年71岁。

铜像座西北朝东南,面部神情似微笑,似沉思,目光遥望着远方,期待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沿着由香樟、青松掩映的道路,步行约10余分钟,便看到了一个池塘,和池塘旁边的土房子。

池塘旁边的土房子,就是刘少奇同志故居。

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始建于1871年,是一栋坐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普通江南四合院,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茅屋房5间,因堂屋与一夏姓邻居共用,故算为半间。

刘少奇诞辰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1958年,当地政府把其故居修建成博物馆,刘少奇在1961年返乡得知后,要求当地取消博物馆,把房子分给农民居住。

因为这一安排,刘少奇在文革蒙难期间,当地农民隐瞒刘氏祖坟位置,使其祖居、祖坟都得以保存。

进入一扇窄窄的槽门,看见一个约20多平方米的院子,看‬见‬一块陈旧的“刘少奇同志旧居”字样的门匾。

“文化大革命”中,故居被关闭,里面的东西遭到严重破坏,唯有这块门匾,被花明楼公社一位炊事员冒着风险,从公社杂屋里偷偷拿到厨房,把它翻过来,当成切菜的案板使用,经过五任炊事员的巧妙保护,才得以保存。

1980年,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后,乡亲们又敲锣打鼓地把它挂在了故居的门楣上。

1994年11月,这块门匾经国家文物局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走进正堂屋,正前方摆放着一个神龛,右边墙上陈列着一本泛黄的老黄历,黄历上清晰地记载了故居始建的时间,当然也记载了农事。

沿着正堂屋往右走,就到了刘少奇二哥刘绍远的卧室。刘绍远是刘少奇幼年学习和活动的第一个帮助者。

穿过刘绍远卧室,就到了刘少奇的卧室。

1961年春夏之交,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回乡调查时,就在这间普通的土砖房里,住了6天6夜。

房间里陈列着刘少奇回乡调查睡过的简易木床,使用过的简陋书桌、煤油灯和他回乡调查时伏案批阅文件的照片。

继续往下看。

与横堂屋相连的是刘少奇三哥刘绍达的卧室。

穿过横堂屋就到了碓屋,是一间加工粮作物的作坊,陈列着去皮的推子、舂米的碓子、风车和粮仓。

碓屋的左边则是几间偏房,其中一间是刘少奇小时候读书的书房,另外的几间则是堆放农具的杂屋、猪栏屋和酒房。

走出这些偏房,便来到了明亮的天井。

顺着天井往前走,就到了厨房。

刘少奇家里人口多,有亲兄弟姐妹六人,大哥刘绍源,二哥刘绍远,三哥刘绍达,大姐刘绍德,二姐刘绍懿,刘少奇在家中最小。

厨房很宽敞,有一个很大的灶台,看起来像大户人家。

事实上,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是一位为人忠厚的普通农民,母亲刘鲁氏为普通农妇。

隔壁还有一间小小的烤火屋,冬天可以围炉烤火。

火炉上挂着具有江南农村特有的梭筒钩,主要是用来悬挂水壶、饭锅,熏制腊肉、腊鱼用的。

梭筒钩利用简单的杠杆原理,根据火膛里火势的大小,上下调节高度,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东西。

刘少奇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故居为核心的花明楼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