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平山中山国景区游玩攻略简介(说走就走)

沈芳蕤 2023-11-04 18:28:08

摘要:林山位于平山县城北15公里处,黄壁庄水库的北岸,分东西两峰。东者为东林山,周围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88米;西者为西林山,方圆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28米,两山相距5华里,拔地而起,对峙林立

林山位于平山县城北15公里处,黄壁庄水库的北岸,分东西两峰。东者为东林山,周围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88米;西者为西林山,方圆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28米,两山相距5华里, 拔地而起,对峙林立,虎踞于南甸河冲积平原之上。

据康熙十二年的《平山县志》记载:“两峰直入云霄,每至暮烟西吐,明月东升时,翠色遥连,若隐若现,令人流连踟蹰而不忍去……”并将之归入“平山十景”中,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两座山尤为推崇。

一直对古中山国王陵旁边的林山念念不忘。下午午休后甚是麻烦,便驱车到了这里。多年前,曾到过这里的中山国王陵,也看过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塔林,到访过万寿寺,唯独没有登过林山。刚到这里,因疫情原因万寿寺封闭,找不到上山的路,便先到了万寿寺塔林。

据查找资料描述,万寿寺塔林是万寿禅寺埋葬历代高僧的墓塔群,始建于后唐,历经宋、元、金、明、清,后因大火万寿禅寺被焚毁。

万寿寺塔林原有砖、石塔26座,由于自然损毁,现存砖塔12座、残存石塔构件4件、砖塔地宫两座、古井一眼、坍塌砖塔构件1座。塔林分成相对集中的两片,路边的这一片有四座塔,另外一片则集中在坡上。每座塔均坐北面南,塔林总体呈扇面状排列在山坡上。现存砖塔皆为单层、单檐仿木结构,檐上为攒尖顶、莲瓣塔刹,平面呈六角形,有些塔上还保存有完好的铭文。

相传后唐时天寿太子剃度于林山万寿禅寺,法号圆泽。圆泽法师圆寂后,被安葬在东林山脚下、万寿禅寺旁一座墓塔里。这座“唐太子塔”,如今成为这片塔林中最负盛名的墓塔。在北边的缓坡上,我们找到了这座“太子塔”。塔身通高约6米,单层,单檐,平面呈六角形。塔身的南北两面各设有拱门,南面塔身门券上题刻有“有唐皇子泽公和尚灵塔”字样,字体隽劲饱满。其余四面浮雕盲窗,窗棂饰以钱字形和龟背形,塔檐属典型仿木结构造型,屋檐瓦当为半圆莲花纹,六个檐角分别陈设圆雕狮首。塔刹由六角佛龛及三层仰莲构成,顶部有金珠、宝瓶。据说,太子塔内原有脸上淌血的太子泥塑一尊,但由于年久而坍塌。

在太子墓塔旁边还有一座墓塔,是太子师父的灵塔。后来,万寿禅寺历代高僧圆寂后,人们便在太子墓塔旁建起规格稍小的墓塔安葬他们。因为这座塔林里安葬着唐天寿太子,所以,这座塔林曾被命名为“唐太子墓(塔群)”,现称为“万寿寺塔林”。

步行沿万寿寺塔林漫步,终于看到了一个可以进入万寿寺的小路。

据查找资料描述,万寿寺全称林山万寿禅寺,始建于晚唐,唐代末年因兵火之乱颓毁,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重修,后历朝多有修葺。鼎盛时期总占地120亩,全寺分三进院落,殿阁巍峨,庄严宏敞。中轴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山门两侧建有钟鼓楼。此外,寺内尚有藏经阁、经堂、玉皇堂、伽蓝殿、火神庙、山神庙及僧人住斋等。现存的林山胜迹和万寿寺碑刻证明,这里曾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名山圣刹。

据寺内碑文记述,林山寺是唐时天寿太子“潜稽兰若也,法名圆泽……昔本寺圆泽太子所建,后罹兵革,半为灰烬,太子真像及塔存焉。”

万寿禅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两棵远近闻名的柏树,并排而立,拔地参天,凹凸相向,俗称“雌雄柏”,相传是天寿太子亲手所种,至今已有1000多岁。两棵树高约20米,雌柏在西,直径约3米,翠色秀嫩,至今枝繁叶茂;雄柏在东,直径约4米,可惜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死。虽已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但苍劲傲首、势如虬龙的雄柏,依然充满了阳刚之气。

万寿禅寺,据说也曾经是一个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礼佛圣地,但如今,也是一派破败的景象……

沿万寿寺拾阶而上,终于找到了东林山的上山路。好久没有运动,上山甚至吃力。但心想既然来了,就要努力登顶,加油!

无限风光在险峰。

俯瞰黄壁庄水库,不过就是一汪水罢了……

遥看西林山,下次再来吧。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