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镇江北固山游玩攻略简介(镇江北固山)

沈芳蕤 2023-11-18 14:46:00

摘要:不是所有的名山大川都适合怀古,至少需要两个前提:曾经见证过重要的历史事件,曾经有著名的文人发古今之幽思。镇江北固山就符合这两点。作为六朝重镇京口的形胜之地,它武略雄壮,而

镇江北固山,跨越千年的英雄相惜

不是所有的名山大川都适合怀古,至少需要两个前提:曾经见证过重要的历史事件,曾经有著名的文人发古今之幽思。镇江北固山就符合这两点。作为六朝重镇京口的形胜之地,它武略雄壮,而大词人辛弃疾的两度登临,又为其注入悠远的文脉。一年秋天,我从安徽合肥出发,开展一段筹划已久的江东之旅,途经之地有四:南京、镇江、苏州、上海。这四座城市风情各异,共性是都与三国东吴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州是孙策立足江东的根基,南京是孙权坐断东南的都城,上海则是陆逊封侯拜爵之始……那么镇江是什么呢?镇江距离南京太近了,多少被掩盖了一些光芒。然而如果将时间倒转回东汉末年,镇江反而是南京的前奏。彼时的南京只是一座被称为秣陵的小城,在江东一众城邑中默默无闻,镇江则已经以“京城”的名称成为孙权临江而望、北进中原的战略桥头堡。

孙吴政权的政治中心原先是在吴郡吴县,即今苏州。这里的富庶不用多说,但与长江水道有着不小的距离,适合自保却不适合进取。这对年纪轻轻便坐领江东的孙权来说自然是不满足的。天下纷争正在酣时,年轻气盛的孙权当然不愿就这样隔岸观火。后世小说与戏文中,总将孙权塑造成守成之主,这是对历史人物的偏见与刻板印象。事实上,从即位的第一天起,孙权就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划江而治的割据者。他的目光始终朝向北方,朝向大汉故都。将近1000年后,山东汉子辛弃疾也来到了山水旖旎的江南之地,但此时他的心中并没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他面对的天下与孙权的时代竟然出奇地一致:北方战火连绵、饿殍遍地,江南却是一片祥和。金人挥鞭,大有饮马长江、铁蹄南下之势,与昔日傲视群雄、意欲扫荡南北的曹孟德何其相似。然而,尽管山河破碎,但总还是有一批心向宋廷、敢于挺身而出抗击金军的义士,就如同曹操已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仍有刘备、孙权等辈不为所“令”,亦不为其强兵所屈,方有之后的赤壁之火、三足鼎立。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年仅22岁的辛弃疾奉义军首领耿京之命“奉表南归”,路经镇江,登北固山,想到了当年同样20多岁的孙权,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满怀英雄豪气,激昂愤慨,同时也有些属于年轻人的狂傲之气。在辛弃疾的眼里,孙权的形象并非后世所认为的“守家之犬”,而是敢于与北方霸主、大自己一辈人的曹操“正面刚”的狠角色。


北固楼在北固山的顶端,从海拔来看并不算高,爬上去也不算费力。如今的北固楼虽然是复建的建筑,但登楼远眺,长江东流而去,对岸的扬州一览无余,倒是真有王安石诗句中“京口瓜洲一水间”的壮丽景象。南朝梁武帝曾登此楼,挥笔题下“天下江山第一楼”。梁武帝处在六朝最为繁华稳定的时期,大约是没有多少忧患意识,否则也不会酿成后来的侯景之乱。可辛弃疾就不一样了,他登上此楼,满眼都是千疮百孔的故国故土。江山再美,在他看来都是一派萧索与悲凉。也正因为这种心境,辛弃疾与千年之隔的孙权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他渴望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南宋的君王能够像孙权一样,挥剑砍桌角,毅然决然地与北方强敌浴血奋战,那才是他所向往的英雄之气。


从赤壁之战后的建安十三年(208年),到徙治秣陵的建安十六年,镇江在这3年间事实上成为孙吴政权的政治中心。就在北固山一街之隔的路边,立着一块题名“铁瓮城遗址”的文保碑。碑后的烈士陵园一带,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六朝时期的城垣夯土、军事甬道等遗迹,判断这就是由孙权初建的“京城”。它依山而建,城址平面近圆形,周长1100余米。《说文解字》云:“京,人所为绝高丘也。”这座城之所以命名为“京”,正是由于它处在长江沿岸的一处高岗之上,进可以渡江北上,退可以据城固守,可谓兵争要地。即便后来江东的政治中心西移至建业(今南京)一带,京城仍然作为拱卫京畿的军事重镇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以至于东晋叱咤沙场的北府兵,也是发轫于此。然而辛弃疾在北固楼的一番咏叹,最终却如北固山下的长江水一般东流而去。就在次年,即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刚即位的宋孝宗重启北伐,却在军事上遭遇了溃败。无奈之下,宋金两国再次坐下来议和。南宋以屈辱的议和条件换得了40年苟且偷安的“和平岁月”。而这南北无战事的40年,对辛弃疾来说无疑意味着年华的蹉跎、岁月的流逝,他年少时的一腔壮志豪情也在庸碌的仕宦生涯中被碾得粉碎。嘉泰四年(1204年)三月,辛弃疾被朝廷任命为镇江知府,以父母官的身份再临这座滨江古城,此时他已经年过花甲,不觉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喟叹。好在,此时南宋主战派抬头,权臣韩侂胄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也因而被重新委以重任。66岁的辛弃疾再次登临北固山览景,凭栏四望,万里长江尽收眼底,面对滔滔的白浪,遥望生养他的故土,他写下了更为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的,辛弃疾又想起了孙权。尽管孙权的一生毁誉参半,但在辛弃疾看来,孙权就是那个时代的大英雄,而他所站立的北固山、镇江城,也是一座英雄山、英雄城。这一股英雄气在辛弃疾的心底里隐藏了60多年,伴随着他孤独前向,却始终无法带着他重回故土、一展英雄之志。而即便如今,新的北伐已经在筹备,辛弃疾的心中更多的是隐隐的担忧。他知道韩侂胄并非治国之臣,他所谓的北伐不过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而年老的辛弃疾也不过是他攫取权力的棋子而已。


因此,这首《永遇乐》与40多年前的《南乡子》相比,虽然出自同一人、同一地,同样以“英雄”入题,但心境已经大不相同。《永遇乐》明显表露出了悲情之色,尤其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悲观的顾影自怜。他终于将自己活成了自己的偶像孙权,一生在江南北向长叹,直至衰老。北伐,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境。从北固山上下来,我吃了镇江最具特色的美食锅盖面、肴肉,纵然沉浸在味蕾的欢愉,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依然是那些诗词中留下来的英雄残梦。我不喝酒,只好倒了一杯镇江的香醋,面对渺渺烟涛临江而祭。脑海中回响起那段熟悉的旋律:“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5月20日4版


成长

作家、编剧、书评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42期高研班学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稲诚及所城市书店合伙人。

已出版作品《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这样好读的历史:三国争霸》《群雄逐鹿:彩绘三国演义》等,制作音频课程《少年中国史》。

即将出版《重返:三国现场》《地图里的三国》《这样好读的历史·夏商周》《穿越千年的中国奇迹·大运河》《穿越千年的中国奇迹·长城》等。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