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卸甲镇旅游景点攻略(一个人一台戏历经百年)

沈芳蕤 2023-11-18 20:03:44

摘要:高邮市卸甲镇肩担布袋木偶戏,从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开始,流传了上百年。2007年,卸甲肩担木偶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被发现,填补了江苏民间戏剧品种的一个空白。然而,作为江苏省

高邮市卸甲镇肩担布袋木偶戏,从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开始,流传了上百年。2007年,卸甲肩担木偶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被发现,填补了江苏民间戏剧品种的一个空白。

一个人一台戏!历经百年,高邮这个镇的木偶戏又火了

然而,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传统戏剧曾一度面临失传,所幸当地政府立即开展了抢救性保护,为卸甲留下这支文脉。从命悬一线到后继有人、从口授心记到规范教学;从只局限于卸甲、到走出卸甲。卸甲肩担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给了其他非遗项目诸多启示和借鉴经验。

从命悬一线到后继有人

“我们正在排木偶戏呢,4月份要去扬州表演。”3月22日,年近七旬的非遗传承人杨敏兴奋地告诉记者。最近,他接到通知,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会将在扬州召开,为了展演正和徒弟们正抓紧时间排练。

此次,杨敏特地准备了五部作品,包括现代京剧《智斗》、儿童木偶剧《小圣斗巨蟒》、木偶戏《胖子和蚊子》《农夫与蛇新传》《忠孝难全》。其中,木偶剧《小圣斗巨蟒》曾在扬州市“家乡文化我传承”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时间退回到16年前,卸甲肩担布袋木偶戏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只剩1个年逾古稀的老艺人在苦苦支撑,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这个老艺人就是杨敏的师傅吴锦田。

过去的卸甲肩担木偶戏,是一头挑着木箱(舞台),一头挑着道具,走村串巷靠表演扁担戏为生。在表演形式上,是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穿插进行,一个人在台上演千军万马,同时还要打锣鼓、吹口哨。据资料记载,民国初期,卸甲有孟姓、吴姓、王姓等6姓24户人家,掌控着200多条“戏船”活跃在大江南北。那时卸甲还成立了“老郎神会”,每逢农历九月初五,烧香祭拜“老郎神”,在祭拜同时切磋木偶戏技艺,商谈演出事宜。

在卸甲肩担木偶戏的传承人中,吴锦田先生对木偶戏最为痴迷。他头脑灵活,又肯吃苦,十三岁就能独当一面,出去表演了。他会《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等长约四五十分钟的大剧二十多出。可惜的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肩担木偶戏逐渐被人遗忘,吴锦田的木偶戏箱也渐渐蒙上了灰尘。

从口授心记到规范教学

2006年,卸甲镇文化站召开全镇文艺交流会,才了解到本镇龙奔村有位会演肩担木偶戏的吴锦田老人。当时的参会人员都很忧心: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把肩担木偶戏这一艺术的根断了!

会后,文化站赶紧派专人去寻访吴锦田。镇文化站还资助吴锦田3000元,让他重新制作了一些木偶。出钱之余,最关键的还要出人!经过多方寻找,对戏曲颇有研究的小学美术老师杨敏,出现在众人面前。“已经53岁了,还要学木偶戏?”回忆一开始接到传承卸甲肩担木偶戏的任务,杨敏觉得顾虑重重。“可一想到非遗文化不能断了跟卖,我反而下定了决心,要把这个担子扛起来。”

就这样,临近退休的杨敏开始了自己的学艺生涯。木偶戏的表演需同时掌握“手上功”“嘴上功”“脚上功”。这种念唱做打、手脚并用,协调性要好,既需要苦练,更需要慧根。

另外吴锦田口传的方言说词听不懂,杨敏就一句句录,一句句翻译。最终,《猪八戒招亲》、《水漫金山》、《武松杀嫂》等6部肩担木偶戏全部用视频资料保存下来,台词也全部用戏剧文本固定了下来。

如今,杨敏把方言说词改成了普通话表演,同时肩担木偶戏的表演不再是独角戏,也可多人表演。他还自己编写教材,介绍表演技巧和手法,讲述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表演的不同等,唱词和说词也会录音做成完整的MP3形式发给徒弟们。

支持肩担木偶戏传承,当地也在不遗余力。卸甲镇为杨敏出资置办了工作室,工作室内的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为了让肩担木偶戏舞台效果更好,杨敏逐渐将舞台打造得更具现代化,有灯光、布景、音响,同时还增加了字幕机设备。

从只局限于卸甲到走出卸甲

“哐当……哐当……”随着一阵铜锣声响之后,唐僧、猪八戒、孙悟空、高员外、高小姐一个接一个出来,肩扛着木偶,手指灵活的上下翻动,配合着口中的台词,唱念做打,一场声情并茂的木偶戏便这样开演了。台下,孩子们欢呼雀跃。

这样的表演教学在高邮卸甲实验小学和高邮实验小学已经是常态。“要想把木偶传承下去,就要推向校园。”2014年,杨敏做出了尝试,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孩子都想拿着木偶来表现自己,很有灵性,一学就会。”至于为什么会想到进校园,杨敏的想法也很质朴:“等孩子们上了大学,走出江苏走向国外,就是一个宣传。”

除了把木偶戏搬进课堂,杨敏还特别用心培养卸甲肩担木偶戏的新一代传承人。现在工作室有年轻学员5名,活跃在各个工作岗位。幼儿园教师杨芳就是其中一员,2014年她作为舞台演员参加卸甲镇的文艺村村行表演,被杨敏一眼相中。

自从爱上肩担木偶戏之后,杨芳学得非常认真。后来,她被高邮市文广新局选定为定向委培的卸甲文化站新人,去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进修一年。在扬州学习期间,她不仅接触到更丰富的扬州木偶,还学习了声乐、舞蹈等基层文艺实用技能。

作为文化大镇,卸甲拥有肩担木偶戏、“送亲奶奶”习俗、卸甲民谣等9项非遗项目。该镇常态化开展“理论+文艺”、文艺村村行、乡村之声歌咏赛、春夏秋冬四季广场演唱会、“非遗传承走基层”、美丽乡村半程马拉松赛等品牌文化活动,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走入寻常百姓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

除了忙于准备4月份在扬州的表演,杨敏还收到了央视的创作邀请,通过木偶戏展现春季里水乡美景以及美食。“我还创作了哑剧《悟空降妖记》,为出国表演做准备。”杨敏表示,他想把肩担木偶戏申报到国家级非遗项目,未来更想让肩担木偶戏走出国门。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万园艳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