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榆林明长城游玩攻略简介(府谷神木靖边定边之行)
沈芳蕤 • 2023-11-20 15:01:14 • 次
前段时间,到陕北榆林跑了一趟,沿着明长城这条线,从府谷、神木,到榆阳区,再到靖边、定边,短短几天时间走下来,湛蓝高远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广漠,都令人印象深刻,陕北风情与高原风光自不必多言,倒是长城沿线有些所见所感,感觉值得一记。
从府谷到神木:
“墙头起”、“一红柳”和高家堡
01
府谷县城东依黄河,与山西保德县隔河相望,自古便是形胜之地。我们先来到折家将曾镇守百余年的府州古城,观览一番,深见其山河险要,真是难怪成为大宋的“西北长城”。
接着便从县城出发,来到黄河边上陕西一侧的黄甫镇墙头村。当地人把长城叫边墙,墙头村,也就是边墙起头的村庄。听村里人讲,老辈人出去了就说自己是墙头起的。说实话,在墙头,我是第一回见到陕西的长城。以前,只在北京去过八达岭长城,想当然地以为天下长城都如八达岭那般蜿蜒磅礴、气势如虹。可眼下望着此处的长城,雄伟呢?壮丽呢?只能从断断续续的土疙瘩中,想象着当年边墙巍峨的盛况,想象着它的几经风雪霜,一时不胜感慨万千。
■ 明长城遗址 | 府谷墙头村拍摄
墙头村西行不远,我们来到麻镇长城保护站。十多年前,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有篇散文,叫《万里长城一红柳》,记得文中写到长城边上一颗千年红柳和一座乡间古寺,以及与古寺“合署办公”的这处长城保护站,还有一位刘站长。作家笔下不难读出两点,一是热情赞扬像刘站长这样有着红柳精神的长城保护工作者,二是隐约之间表达着当时对于长城保护的忧虑。
这座像红柳一样扎根在此的长城保护站,如今已在距古寺不远处另起院落,“独立办公”,古寺旁的红柳依旧郁郁葱葱。在保护站,我们见到了刘站长,身上自带一种比其六十多岁年龄要年轻得多的精气神。站长很健谈,他讲自己在部队当过营教导员,经常教育战士要成为人民的钢铁长城,转业回府谷后,看着老家长城残破的景象,心里不是滋味。退休后,他成立了民间组织长城保护站,招募年轻的社会志愿者,并发动寺庙僧人,来共同保护长城,他们多方筹措经费,购置二手车沿长城巡逻,从村民手中高价购回被盗挖的墙砖,等等。总之,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保护家乡长城的事业中,成为真正的长城卫士。
内卷的现代人们,一窝蜂地涌进水泥森林,或为着生存生计,或为着远大前程,劳碌奔波、追名逐利,但总有那么些高尚或是通透的人,在众人注意不到的角落里,默默地做着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应该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之一种吧。
■ 烽火台遗址 | 府谷麻镇长城保护站附近拍摄
然后,我们来到了神木的高家堡,这处长城营堡保存还相对完好,城墙是城墙,角楼是角楼,堡内建筑规整,街道纵横,明清民居也很有特点。高家堡古镇吸引我们的,有两处地方,一处是古镇中的大部分区域,开发改造成了路遥笔下的原西县城,也就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拍摄地,徜徉其中,满满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既视感。
另一处就是大名鼎鼎的石峁遗址了,原以为石峁只是一个小山峁,到得近前才被彻底震撼,石峁是一座蔚为壮观的古城,距今四千多年,夏朝建立以前,它就存在。
■ 石峁古城外城墙沙盘 | 石峁遗址拍摄
对于石峁是不是黄帝部族居邑、石峁人后来去了哪里等等,学界颇有争议,但古城出土的石器、玉器、壁画,整齐的皇城台、居民院落、石砌城防设施等,无不诉说着此处曾经的辉煌文明,展示着我们祖先的高超智慧。
都说是神奇神木,此言果然不虚。
榆阳区:
镇北台、榆林卫城和建安堡
02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的名头,是早有耳闻的,毕竟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这座指挥台,远观巍峨,近看雄伟,是自带气势的。
■ 镇北台 | 镇北台远处拍摄
但镇北台令我长见识的,是可以让人领悟到长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因为以往对长城的印象,是有点单一的,一说起长城,总是与烽火狼烟、将军百战等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功能联系起来,但是等来到了榆林市北郊的镇北台,才恍然大悟,长城不只是阻挡敌人的,更是边境交往和贸易的场所。台东边有处款贡城遗址,那么大,“款”是款待之意,“贡”是朝贡的意思吧,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官方友好交流,从这俩字里很自然地就流露出来了。近在眼前的还有处易马城,这应该是民间互市做买卖的地方,据说建好后曾经“万骑辐辏”,北方的牧民赶着草原上的马、牛、羊、骆驼,南方的商人带着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进行贸易。站在镇北台上,可以想象当年那种人声鼎沸、马嘶驼鸣的热闹景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镇北台上,一块块的城砖,都被游客乱画乱刻了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字,可见,文物保护、文明旅游等民众意识的培养,依然任重道远。
由镇北台南行,进入市区,来到了昔日的榆林卫城,也就是今天称之为老街的地方。这处曾被老舍先生称为“小北京”的所在,时至今日,漫步其中,依然是市井的烟火气和独特的历史感。看得出来,老街也进行了商业开发,但整体感觉对其原本样态的改变并不大,古色古香,韵味十足,老式的建筑,木制的门窗,青砖的路面,路边一颗颗的槐树,生活其间悠然自得的老百姓,很容易让人忘却此处竟是“北临雁塞”的榆林卫城!
榆阳区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建安堡,因为古堡遗存保护得相对较为完好,曾成为《东邪西毒》等影视剧的取景拍摄地。我们到的时候,刚好赶上他们每几天一次的集市,虽然已经中午时分,但大集赶得正热闹,城墙下卖烤肉的,开阔处卖各种日用品的,现做现卖冰激凌的,卖玩具卖小鸡卖小鸭的,还有玩套圈儿的,远处戏台上唱大戏的,置身古堡内这一切现代商业和文化活动,倒真是犹如身在影视剧中之感。来到堡中心的钟楼,往钟楼下的过道里遮阳乘个凉,见到明代修的钟楼下停着村民的拖拉机和时风三轮车,一种纯粹又原生态的时空穿越感,油然而生。
■ 建安堡城墙一角 | 建安堡外拍摄
登上一座角楼戍台,想体会下古代兵士的站岗放哨工作,竟在无意间发现,角楼上不仅有瞭望窗口,还有睡觉的火炕和做饭的土灶。问询得知,曾有话说,“边军之苦,莫甚于哨守”,很多戍卒都是拖家带口,以戍台为家的,不仅搞防御,还要在周围耕种养殖来满足生活,也就是说,一家人都身在一线,卫国戍边。听及此,顿时觉得边关这两个字,又厚重了许多。
从靖边到定边:
统万城、镇靖堡和盐场堡
03
几年前,通过高建群的长篇小说《统万城》,知道了靖边还有座名字如此霸气的古城。早在南北朝时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统万城就屹立于此处的无定河畔了,这可是世界历史上留下的唯一一座由匈奴民族所建的王朝都城遗址,彼时作为匈奴王的赫连勃勃,频频从此发兵南下,曾一度兵洗长安。
今天的统万城,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崇台秀阙、雕梁画栋,但历经1600多年的风沙洗礼后,残存的墙体看起来依旧那么巍峨挺立。从其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而命名为统万城来看,这座离长城不远而建的都城,饱含了赫连勃勃乃至当时整个匈奴民族的雄心。我就想啊,其实也是,自大一统的秦王朝奠基,便修通秦直道,北击匈奴,到汉刘邦的白登之围,到汉武帝将北匈奴赶到欧洲,再到后来晋代的永嘉南渡,宋代的靖康之乱,明代的土木堡之变,两千多年间,中原农耕政权与塞外游牧政权,围绕着长城一线,打得可都是倾尽国力的灭国之战,无数次的暴力对抗,多少年的安定融合,这才成就了我们“长城两边是故乡”的中华这个民族,这其间积累下的政治智慧、军事经验、文化底蕴,都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难能可贵。
■ 统万城遗址 | 遗址外拍摄
在遗址的河对岸,也就是无定河的南岸,现如今建起了一座博物馆。该馆建在沙丘台塬上,是覆土建筑,也就是说,从岸上一进馆是一楼,然后到负一楼,再到负二楼,这样一层一层的往下走,整个馆形如埋入地下的考古宝盒。在展陈上,有统万城的出土文物,更多的是与匈奴文化相关的陈列展品,整个馆还是极具特色的。
从统万城向南直行将近一小时的样子,我们来到镇靖堡。这座长城古堡里,街道熙熙攘攘,乡村自带繁华,都是没有开发痕迹的纯民间商业。这座堡吸引人之处在于它的文化开发,依山而建了三边民俗文化园,同时修缮和改造提升了中共靖边县委旧址(惠中权故居),既展示着淳朴厚重的三边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又运用着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三边民俗文化园 | 镇靖堡内拍摄
行至定边,因时间所限,只去了盐场堡,这是榆林长城三十六堡自东向西的最后一个堡,盐场堡确实依盐湖而筑,因盐场而命名。陕甘宁边区政府曾在此打盐捞盐,建成一座红色盐场,成为边区“第一财政”。时至今日,残存的古老城墙下,当年打盐的三五九旅战士们居住的窑洞,仍清晰可见。在窑洞遗址的旁边,正建设着一座长城文化主题展览馆,工地现场热火朝天,相信不久的将来,此处将是一副崭新面貌。
■ 盐场堡长城遗址 | 盐场堡拍摄
长城,作为我们民族独特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早已成为一种文明的符号和精神的象征,植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我们陕西的长城,更是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在陕北寻着长城一路而行,感受到的不仅有古老沧桑的历史往事,还有阵阵山风、鸟啼虫鸣、白云朵朵。现在社会各界对于长城的保护和开发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规范,让长城焕发出新时代的新风采,未来可期。
作者 | 山色空蒙 | 陕西人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