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莆田莆田大宗伯第游玩攻略简介(莆田一座散落城中的古民居)

沈芳蕤 2023-11-21 23:32:39

摘要:收录于话题在市区繁华商业街背后大路、县巷、后街、衙后、庙前和坊巷6条古街纵横交错庙前街是一条典型的古街因地处古代兴化府城隍庙前而得名如今的庙前街还在修缮、改造中

收录于话题

在市区繁华商业街背后

大路、县巷、后街、衙后、庙前和坊巷6条古街纵横交错

庙前街是一条典型的古街

因地处古代兴化府城隍庙前而得名

如今的庙前街还在修缮、改造中

庙前与大陆相连

大概以城隍庙为界

沿街的建筑看着都很别样

其中不少民居、庙宇等大多保留着明清风韵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资料图

在庙前街有一座地标性建筑,其间的入口处至今还保留一座完整的明代建筑古民居,房子的命名为“大宗伯第”,是陈经邦官拜礼部尚书时,以宗伯作为礼部尚书的尊称。

图|看莆田

陈经邦简介

陈经邦(1537-1616)字公望,明嘉靖十六年,出生于荔城庙前。出仕前,处境贫寒。

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神宗朱翊钧在东宫时,曾被选任讲读官,神宗临朝后,备受宠顾,官职连升至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应制诗赋,正宗八股文神韵,神宗极赞赏,亲书“责难陈善”赐他。

万历十三年(1585)因与宰相意见不合,疏请罢归,遂开始筹划建造宅第,至1592年方全部完成。

大宗伯第是以重叠三座七间厢正厝为主体,前后七进深,左右加护厝的超大型宅第,俗称“百廿间”大厝。下座厝的左边为大门坦,从大门进拐弯过前院才能看到大厝的正大门。一对抱鼓石雕安在大门两边,使豪宅更显端庄威严。官宦宅第风格,梁宇架构,完整演绎莆田建筑的中庸简约之美。

走进大厝看到天井连着厅堂,厅堂接着天井,直到最后大厅。这种现象缘于20世纪60年代街道在这里办工厂,把门扇和门坎统统锯掉,成为前后通畅一览无余的大弄堂。尽管厅堂局部被人为破坏,但整个大厝的梁宇架构完整体现出明代建筑的大方简约之美。房子的外观也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不失为目前莆仙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宅第建筑。

图|看莆田

大宗伯第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正厝即三座七间厢,重叠分布在主轴上。

第一部分,正厝的前面是宽阔的前庭院,门前还有一堵照墙。正厝的左前方、即照墙北边还有一座官宅特有的门楼,门楼依陈经邦的官职,置“门当”、“户对”,这个大门坦的门当,即石鼓,乃是二品朝廷命官的规制。

大门坦上有一块额题“大宗伯第”,题款人为“门人罗万化书”。罗万化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登进士榜第一名,即状元,罗万化自称门人,该是罗万化状元及第后入翰林院,与陈经邦同朝为官,谦称门人,尊陈经邦为长。

图|马俊杰

“大宗伯第”与“榄巷世家”这两块匾是在陈经邦去世后,皇帝为了悼念他,派遣首辅叶向高前来吊唁时所题。

在宋朝时,由于庙前路的住户家中多种植橄榄树,因而得名为“橄榄巷”,故而题匾为“榄巷世家”。“启沃亲臣”是叶向高对陈经邦极高的评价,表达了他的敬佩之意。

大宗伯第的大门前置放的一对抱鼓石,为明朝正一品的规制,这是陈经邦奉旨以正一品官职兴建的。

第二部分为正厝,正厝府第为四进七开间宽的官宅,第一进为正厝的门楼,第二至第四进为三座七间厢,第一进和第四进左右加护厝,形成浑然一体。每进之间用三个天井分隔,共有九个天井,让整座大厝的采光、通风和雨水均有充分的空间,宜居宜住。

第三部分,即正厝后的御书楼和私家书院,还有供堂和树林蓊郁的后花园,已经失去在某一段时光中,已无踪迹。大宗伯第三个空间各有特征、各具备不同的生活功能,结合成一座开阔而又生活情趣的花园式庭院。

莆田文化繁荣,推动建筑业的发展。明代一时郡邑之盛,甲第入云,名园错综,交衡比屋。“大宗伯第”,可见莆田明朝第宅风貌之一斑。而如今,陈氏的子孙仍然守着这座宅邸。

(出行指南)

END

福建文旅新媒体矩阵

遇见福州

fztour

花样漳州文旅之声

zzlyj12301

海上花园 诗意厦门

visitxm

文旅宁德

ndly12301

中国绿都最氧三明

smta12301

莆田文旅

ptswhhlyj

文旅龙岩

WLLY0597

南平文旅

npwlxc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qztour

平潭旅游

ptht61

长按ID复制搜索就能找到我们啦~

金牌旅游村,祝福一整年|福建这2个秘境古村,包揽了政和白茶、山泉瀑布,是绝佳的康养好去处

别再羡慕广西巴马了,福建照样有让你“长寿的秘诀”

“亚洲唯一”伸入海里的触角沙堤,竟藏在......

转载来源:莆田文旅

来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