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杭州马一浮纪念馆游玩攻略简介(杭州民国建筑之西湖杨公堤篇一花港观鱼蒋庄马一浮纪念馆)

沈芳蕤 2023-11-22 02:55:44

摘要:西湖之西,有一条与苏堤、白堤齐名的杨公堤,为纪念明朝疏浚西湖的功臣杨孟瑛而命名;堤上有六桥,人称“里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明田汝成于《西
杭州民国建筑之西湖杨公堤篇(一)花港观鱼蒋庄(马一浮纪念馆)

西湖之西,有一条与苏堤、白堤齐名的杨公堤,为纪念明朝疏浚西湖的功臣杨孟瑛而命名;堤上有六桥,人称“里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明田汝成于《西湖游览志余》里评价说: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已。此中所提杨温甫,即杨孟瑛是也,杭州人称其为“白苏以后贤太守”。

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杨孟瑛出任杭州知府。这时的西湖,因元朝至明朝初年缺少治理,湖面葑草蔓合,苏堤以西尽成田荡,多被富豪蚕食侵占,苏堤桥下仅余一线之水。杨孟瑛知道“西湖有无,利害明甚”,于是“力排群议,锐情恢拓”,向朝廷及各部陈述疏浚西湖的理由,足足花了5年时间,才得以准许。浚湖工程,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二月开始,当完成时拆毁田荡3481亩恢复湖面,又利用挖出的淤泥,将苏堤填高拓宽,并筑起了最初的杨公堤。而杨孟瑛却遭到宦官的弹劾,被免职不久后离开了杭州。此后数百年,杨公堤历经沧桑变迁,到清雍正年间湖西又渐渐开始淤塞,而至乾隆年时杨公堤以西的湖面已隐退不存。

1929年,杭州首张标准测绘地图出版,由上海东方与地学社绘制的“新测杭州西湖全图”中,丁家山以北段的杨公堤被改名为西山路。抗战胜利后,当时国民政府征调在杭投降的日军,以杨公堤为基础修筑道路,这时称为凯旋路。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再度修此路,并更名为西山路。1952年以后全线改建为公路,后虽多次扩建改建,都称为西山路。

2002年12月,“西湖西进”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决定将西山路之名恢复为杨公堤,拓展湖西水面,并重建“里六桥”,将“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再现,杨公堤因此成为西湖一道新的风景。

杨公堤10号-花港观鱼,蒋庄(马一浮纪念馆)

杨公堤全长3.4公里,南端丁字路口与南山路、虎跑路交叉,北端十字路口与北山街、灵隐路交汇,由南往北一路分布着许多游人稀少却非常优美的著名景点,有花港观鱼、浴鹄湾、乌龟潭、三台梦迹、茅家埠、杭州花圃、金沙港和曲院风荷等,还有黄蔑楼、环湖碧舍、兰苑、景行古桥、赵公堤等23处历史文化景观。

杨公堤南端东侧的花港观鱼,隔着苏堤与雷峰塔、净慈寺相望,公园内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和密林地五个景区,而在公园的东南侧还隐藏着一处私家花园蒋庄

蒋庄俯拍图(网络图片)

蒋庄俯拍图,东侧的长堤为苏堤,南边为小南湖(网络图片)

花港观鱼景观平面局部图,右侧标注蓝色的建筑即为蒋庄

蒋庄位于花港观鱼的东南侧,从苏堤走过“定香桥”进入公园的东大门,门廊左侧有一条小路,可以沿着湖边通往蒋庄;也可以沿着公园的主路前行,从藏山阁大草坪南侧水泥路边围墙的圆门洞进入蒋庄,圆门洞上方有一块题写着“揜水園”的匾额。

蒋庄占地面积3468平方米,建筑面积1295平方米。庄内的主体建筑于1901年建成,为高二层面宽三间的中西结合式楼房,歇山式屋顶,铺着传统的灰瓦,楼房四周有回廊,西侧有檐廊与西楼连接相通。主楼于1990年修缮,现辟为马一浮纪念馆,对外开放。

东楼和西楼,建于1923年。主楼西侧紧挨着的建筑为西楼,西楼坐西朝东,也是高二层的中西结合式楼房,庑殿式屋顶同样铺着传统的灰瓦,最南侧的一间房屋为横向格局,部分屋基建在湖中,楼房的东南西三面都有檐廊。主楼的东北侧庭院围墙之外,还有一栋中式楼房为东楼,硬山式屋顶,南北两侧为观音斗式山墙,一楼正面为结构特殊的抱厦。

蒋庄主楼

在蒋庄主楼的北侧有一处小花园,花园北侧为庭院围墙,中间开有圆门洞,正对着藏山阁的大草坪,这处圆门洞即花港观鱼公园内的蒋庄正入口。

圆门洞外侧东边的花坛中,有一块“蒋庄”简介木牌,再往外点还有一块由省政府公布、市政府设立的“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庄”石碑。

步入圆门洞,花园中间竖着一块使用太湖石制作的迎门石,上面刻着“蒋庄”;小路的东边有一口古井,井圈为六边形;西侧为西楼附属楼的山墙,墙上为马一浮先生的《题山中腊梅》:“弥天霜霰渺愁予,一树芳馨未遣锄。行路视同薪后木,空山留伴壁中书。时闻风折防根损,开到星回阅岁除。破腊冲寒犹往昔,花香不共世情疏。”

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圆门洞外东边花坛中的“蒋庄”简介木牌

花港观鱼公园内蒋庄的入园正门,圆门洞上有题写着“揜水園”的匾额

花园里的迎门石,上面刻着“蔣莊”

在主楼檐廊拍后花园

蒋庄花园内的古井简介

蒋庄花园内的古井

圆门洞里右侧房屋山墙上的马一浮《题山中腊梅》

蒋庄主楼,名真赏楼,建筑面积405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楼前为一块方正的花园,地面铺着鹅卵石,四周有水泥浇筑的瓶状栏杆围着。两边种着两棵硕大的广玉兰树,树根周边的一圈培土由几根矮水泥柱围着,矮柱之间用铁链串联起来,中间的标牌标注树龄为100年。花园南侧前有亲水平台,平台前就是小南湖,视野非常开阔,且正对着九曜山,山外为玉皇峰顶。

蒋庄主楼

蒋庄主楼及屋前的花园

花园地面铺着鹅卵石,四周围着水泥瓶状栏杆,两边有两棵硕大的广玉兰

两棵广玉兰的树龄有100年,树根培土周边围着几根有铁链串联的水泥矮柱

花园前的亲水平台

花园和亲水平台相连的台阶

亲水平台前的小南湖,正对着九曜山

蒋庄的主楼,为受西风东渐影响的中西结合建筑。屋顶为传统的歇山式屋顶,但也是有所改良的歇山样式,南北两侧为大坡面,东西两侧为比传统规格大许多的山墙,而屋檐向外延伸有限。屋脊和戗脊比较高,中间镶嵌有白色灰塑浮雕。从蒋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主楼屋脊两端原各有一根烟囱,而屋脊和戗脊也是比较简单的造型。

蒋庄旧照片,这时主楼屋脊两端各有一根烟囱,屋脊和戗脊也是比较普通的造型

蒋庄老照片,可以看到主楼东侧的山墙很大,屋脊东端南坡侧的烟囱明显可见

现在的蒋庄,主楼屋顶的烟囱可能在后期修缮的过程中被拆除了

图中前侧为寂照亭的歇山式屋顶,后侧被树木遮挡的为主楼歇山式屋顶

蒋庄主楼的正脊

主楼的屋外四周都有檐廊,围合成一圈连通的回廊。檐廊的地面原为水磨石英地面,现在周边一圈还保留着原地面,而中间地面可能后期维修加铺了黄红相间菱形图案的方块地砖。檐柱为西式的水泥方柱,檐枋下方为垂花楣子,檐柱与楣子衔接处的下边沿有一圈腰线,这应是西式设计。一楼层高相对较高,檐柱比二楼的明显修长。檐柱之间有传统万字纹的镂空栏杆,上方的垂花楣子也是万字纹,而栏杆、楣子和檐枋等传统构件都是用钢筋水泥浇筑制成的,这在当时可算是西风东渐的代表之作。

主楼屋外四周的的檐廊

檐廊地面周边一圈为水磨石英地面,中间则铺着方块地砖

檐廊里中西结合的万字纹栏杆和垂花楣子,右侧两图为二楼檐廊,二楼檐廊地面为原来的水磨石英地面

主楼和西楼之间相连的檐廊,因两楼屋基有落差,故二楼连廊是东高西低倾斜的

主楼的朝南侧,面宽三间,为传统的格栅木门,目测三间房宽度相同,但仔细看中间堂屋为八扇格栅木门,门的宽度略微窄些,而两侧房间为六扇格栅木门,门的宽度稍微宽些。

主楼的其他侧为砖墙,墙上开有长方形的八角窗,堂屋后方为对开的玻璃格栅木门,八角窗和格栅木门都使用了彩色玻璃,这在杭州的民国建筑中不多见,相对具有独特性。

主楼的朝南侧,面宽三间,中间堂屋的格栅门宽度相对比较窄

堂屋正门上方为沙孟海先生题写的“马一浮纪念馆”

主楼前的小花坛中立着一块太湖石,上面刻着“马一浮纪念馆”

从堂屋里往外看就是主楼前的花园

主楼的朝北面为砖墙,中间堂屋有对开玻璃格栅木门,两侧房间有长方形八角窗

蒋庄主楼彩色玻璃的门和窗,以及精美的彩色玻璃花纹

主楼为二层的砖木结构楼房,为了纪念马一浮先生并展示他的学术、诗学和书法成就,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特将其生前长期居住和工作过的此楼辟为“马一浮纪念馆”,一楼为马一浮先生的诸项成就和人生历程介绍,以及实物、图片、手稿等文献资料展示,二楼为书法及字画展品。

一楼堂屋中间马一浮先生的坐姿铜像

一楼纪念馆一角

马一浮纪念馆的前言部分

年少好学,获取榜首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义愤杜门,一心治学 出斋执教,学术救国

喜逢盛世,出任公职 一代宗师,永垂千古

蠲戏斋的简介

一楼的蠲戏斋布局

在主楼一楼北侧檐廊的外墙上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等标牌

主楼的二楼与一楼格局一样为三开间,三间房相对独立但又连通,房间北侧有屋内楼道相通,房间南侧有屋外檐廊相通,而中间堂屋与两侧厢房之间又各还有一扇屋内的单门相通。

主楼内的木楼梯

二楼靠北侧的屋内楼道

二楼东侧厢房朝南侧为六扇玻璃格栅窗

二楼东侧厢房朝北侧

中间堂屋与两侧厢房相通的屋内单门

二楼中间堂屋朝南的八扇玻璃格栅木门

二楼西侧厢房朝北侧,房门正对着木楼梯

二楼西侧厢房朝南侧也是六扇玻璃格栅窗

蒋庄西楼

蒋庄的西楼,在主楼的西侧,紧挨着主楼并有连廊相通。西楼坐西朝东,为二层高的中西结合砖木楼房,整体风格与主楼基本一致,只是局部细节略有不同。

西楼的屋顶为庑殿式,铺着传统的灰瓦,屋脊与主楼样式相同,应该也是后期维修过程中同时改造的。西楼二楼檐廊的栏杆中间,为四个重叠菱形向外发出射线的图案;一楼檐廊西侧没有栏杆,只有南面沿湖侧的檐柱之间有石坐凳栏杆;檐柱和挂落的样式,与主楼的一致。西楼房间的部分窗户比较独特,为上下三层高的和合窗。檐廊的地面为水磨石英地面,窗台下的槛墙也是水磨石英墙面。

西楼最南侧房间是横向的,屋基建在湖中;西楼西侧有一座小廊架,春天廊架上的白木香开满花时非常漂亮;廊架西侧有小路,可以一直通向小南湖的长廊。

蒋庄西楼的西侧,庑殿式屋顶的檐角翘得特别高

蒋庄西楼前为小南湖,远处为雷峰塔

在小南湖长廊里拍的蒋庄西楼

春天西楼西侧花架上的白木香盛开时非常美丽

2021年3月份拍摄的蒋庄西楼,这时正在进行维修

主楼屋前花园西侧的西楼

西楼东侧檐廊大门上的“蠲戏书屋”匾额

西楼最南侧一楼房间,图片右侧的窗户为三层高和合窗

西楼东侧的檐廊,可以看到二楼栏杆的花式,一楼三层高的和合窗

西楼靠北侧的房间及东侧檐廊,图片右侧为主楼檐廊

檐廊的地面和槛墙的墙面都使用了水磨石英装饰

西楼北侧还有一排中式平房,可能是后期建造的

蒋庄东楼

东楼在主楼的东北侧,中间相隔着大花园。从主楼北侧沿着鹅卵石小路往东北侧方向走去,左手边有一片小竹林,小竹林北侧为带花瓶状空窗的中式庭院围墙,将蒋庄与花港观鱼公园隔断开,东侧还有一座用太湖石造的假山鱼池;右手边是一片草地,草地边也有几棵百年树龄的广玉兰。

在假山鱼池的北侧,有一座二层楼高的中式砖木结构楼房,楼房的左侧外墙紧靠着假山,两侧与庭院围墙无缝衔接合为一体,这座楼房就是蒋庄的东楼。

东楼坐西朝东略微偏南,硬山式屋顶铺着普通的灰瓦,左右两侧为“观音兜”式山墙。一楼正面结构比较特殊,中间有类似抱厦的小半间房向外凸出,两边各开有一扇小木门。这小半间房像是半间加封了窗户的亭子,上边有屋檐,下边是美人靠,中间为玻璃窗,可能以前是半开放的亭子,后期维修改造成现在全封闭的样子。

东楼南边的围墙,又将蒋庄的大花园一分为二,东楼与围墙北侧的小花园成为独立空间,围墙有一圆门洞,在门洞南侧的门楣上有一块由王丹凤题写的“自然居”匾额。

在蒋庄的大花园里看围墙外的自然居及东楼

蒋庄东楼正面,砖木结构,二楼窗户为木百叶窗,一楼为结构特殊的抱厦

从边侧角度看东楼

东楼一楼独特的抱厦结构,又像被改造过的半间亭子,上有飞檐翘角,下有美人靠

从自然居围墙南边看东楼的另一侧,东楼与小花园是另一片天地

圆门洞上方题写着“自然居”的匾额

东楼南侧的假山鱼池,池上也有石头小桥,假山也小径可攀登出入

假山鱼池的西侧,可以看到东楼左侧的“观音兜”山墙

在假山的后侧,东楼隐藏着有一扇小门,门前还有小小的檐亭

花园中通往主楼的鹅卵石小路,右侧有一片小竹林

花港观鱼苏堤东大门的门廊南侧,有一长方形门洞是蒋庄自然居的出入口

寂照亭和小长桥

蒋庄东楼东侧的大花园与苏堤隔水相望,在花园的东南角有一座建在水岸边的方亭,亭子的北侧有一座水泥小长桥与苏堤相通,只是建造时间年代久远,可能出于保障游人安全的考虑,现被封闭禁止通行。

水岸边的方亭名为“寂照亭”,但从许多老地图或文章中看到此亭名为“夕照亭”。亭子建在水上,上方为歇山式屋顶,样式与主楼屋顶一致;亭子四周的檐柱间有坐凳栏杆,亭子中间的四面都有玻璃格栅木门和槛窗,将亭子围成了一个房间,而木门和檐柱之间为很窄的檐廊;朝北面的大门门楣上,有一块题写着“寂照亭”的匾额;亭子的地面和槛墙,都是采用水磨石英修饰,并拼有简单的几何图案。

蒋庄大花园东侧的寂照亭和水泥小长桥

寂照亭

寂照亭的侧面,可以看到歇山式亭顶的山墙

寂照亭中间四面都有玻璃格栅木门和窗,将亭中间隔成了封闭的空间,地面为水磨石英地面

槛墙有简单的几何图案拼花

檐廊上方的檐额和挂落等传统构件目视比较新,应该是后期维修替换上的

在寂照亭的东南角檐廊看小南湖和九曜山

在寂照亭的东北角檐廊看与苏堤相连的小长桥

花园东侧与苏堤之间,有一座水泥小长桥相连,桥的苏堤侧有半敞开的围墙和铁门,花园侧有水泥花架方亭,可能也是主人按照传统风水的做法,以此作为照壁挡墙,避免大门和桥直冲花园。

小长桥东侧的围墙和铁门

小长桥东侧围墙内的平台

大门北侧围墙已经开裂

大门南侧围墙也已经开裂

小长桥西侧的花架方亭

在花架方亭内看小长桥

花架方亭的局部

关于蒋庄的故事

蒋庄原名小万柳堂,旧称廉庄,为无锡著名金石、书画收藏家廉惠卿于1901年开始建造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小万柳堂已基本建成,是与其妻吴芝瑛的偕隐之处,建筑样式受西风东渐影响颇深。

廉妻吴芝瑛与鉴湖女侠秋瑾有着很深的交情,曾义结金兰。秋瑾遇难之后,吴芝瑛不避风险为她敛骨收尸,运回杭州西泠桥畔落葬,并修筑“悲秋阁”及“风雨亭”以资纪念。

清宣统年间,廉氏夫妇为各地忠义之士排忧解危,不惜变卖家产筹款资助民国革命之需,同时因经商等方面的原因,此时共欠下外债五万元。原本打算将上海小万柳堂南北园十二亩土地以及房产出售还债,但由于债主追索甚急,最后只能将刚建成不久的西湖小万柳堂也变卖还债,曾登报出价三万六千两。

这时,桐油业牛耳的南京富商、马一浮的弟子蒋国榜(字苏盦),对西湖小万柳堂十分中意,由其《忆南湖廉氏湖居》诗:“南湖一角数峰青,寂照端宜夕照亭。风月无边难作价,湖山管领孰居停。结邻处士呼篱落,逸境游人谢户庭。倘为北堂留供养,梦回堤上是初醒。”可见其情。但面对这样大额的交易,蒋国榜难以首先出价,而廉氏坚持不谈价钱,要把湖庄送给蒋家。最终由蒋国榜的老师出面,居中议价以三万元成交易手,双方在1917年4月达成交易。

购园之后,蒋国榜在此广植花木,以供其母到杭养病小憩时用,其园易名为“兰陔别墅”,俗称“蒋庄”,当时著名诗人陈立三曾作《兰陔寿母记》。

《西湖新志》卷八中记载:“在花港观鱼之南,无锡亷惠卿之别业。沧桑后以没收圣因寺产,割得湖堤三亩有奇,堂基益拓,今(1921年)已售诸蒋姓矣。”

《杭州通》中记载:“清光绪年间建。亷偕夫人吴芝瑛隐于此。莊内布置颇染欧风,匾额对联均吴一人手笔。宣统年间亷负债转售于江苏上元蒋苏盦。蒋氏重新装修,建筑上一改旧有的欧洲风格,广植花木,作奉母养颐之所,取名‘兰陔别墅’。一九二八年后,蒋介石时来西湖,均居于此,人遂误为是蒋介石别墅。”

阮毅成《三句不离本‘杭’》:“蒋莊与高莊望门而居,系亷南湖所建,名小万柳堂。后以负债售于蒋氏,遂改名‘春晖别业’,俗称蒋莊。亭矗位置,一如其旧。有夕照亭,正对雷锋古塔。亭下长桥,跨水数十丈。另有西楼,为吴芝瑛夫人写经处。莊旁为陈老莲‘藕花居’故址,后亦并入莊内。小楼一角,仍为旧状。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曾加以修理,作为低位政府之迎宾馆。抗战胜利后,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借莊屋为教授宿舍。”

1950年4月,一代儒学宗师马一浮应学生蒋国榜之邀,移居于此,下榻小楼一住就是16年。马一浮先生曾描述蒋庄:“临水为楼,轩窗洞豁。南对九曜山,山外玉皇峰顶,丛树蔚然若可接。”

1990年12月,蒋庄主楼辟为马一浮纪念馆。

马一浮

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后改名浮,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马一浮先生在蒋庄西楼的老照片(网络图片)

马一浮先生在小南湖长廊的老照片,身后远处的建筑即为蒋庄(网络图片)

马一浮先生与弟子蒋国榜在蒋庄西楼西侧的合影(网络图片)

马一浮先生与弟子蒋国榜在蒋庄东楼南侧的合影(网络图片)

马一浮先生与丰子恺在蒋庄的合影(网络图片)

马一浮与宋云彬等在蒋庄合影(网络图片)

1961年,马一浮先生与时任杭州大学教授夏承焘(右二)在蒋庄合影(网络图片)

1957年4月,周总理和浙江省省长沙文汉陪同来华访问的前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沐着春风漫步苏堤,并特意步行到湖畔蒋庄。两国领导人共同上门拜访一位74岁高龄的学者,这是十分罕见的。

据说,周恩来和伏罗希洛夫那天先在花港公园的曲桥观鱼,再到牡丹亭赏花,后穿过小南湖边长长的花廊到达蒋庄香岩阁前。总理询问马老在不在家,马一浮身着长衫,由蒋国榜搀扶着下楼迎接。

总理向伏罗希洛夫介绍说:“这是我国当代唯一的理学家。”伏罗希洛夫对长髯飘飘的马一浮肃然起敬,问道:“您(现在)研究什么?”马先生答:“读书。”伏罗希洛夫又问:“您(现在)干什么工作?”马先生的回答还是“读书”。

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涉外会见,最后周总理提议众人在真赏楼前来张合影,为这次拜访画上圆满的句号。

马一浮先生与周总理及前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等人在真赏楼前合影(网络图片)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