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画院美术馆游玩攻略简介(一时兴起的半日游)
沈芳蕤 • 2023-11-22 18:16:11 • 次
随手写一篇,记录一次因天气而临时发起的有趣旅程。
事情是这样,原本晴好的天气,中午突然下起了雨,把我们一行人困在了14号线朝阳公园站,没带雨具,估计雷阵雨也不会下个不停,下午刚好又没什么安排,掏出手机一看,旁边北京画院有一个画展马上就要结束,走过去也不过三四百米,于是临时起意,冒雨去提升一下艺术水平,也算不辜负老天爷的一番心意。
北京画院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画院,成立时周总理和很多名人亲自到场祝贺,以前就叫北京中国画院,后来又增加了油画、版画这些西洋画派,于是改名叫“北京画院”,旗下有一家美术馆,收藏了大量国内知名画家的作品,其中尤以齐白石的作品居多,齐白石旧居好像也归他们管理。
这是朝阳公园旁边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外景,也是我们今天要去观展的地方。
美术馆参观免费,但需要用手机在公众号上面预约,相比故宫、国家博物馆之类的热门景点,这里明显小众冷门了许多,到场后预约发现余票很多,然后在门卫处换纸质票即可。
下图就是我们领取的纸质票,不得不说北京画院美术馆这点还是很不错的,说是纸质票,其实是书签,印刷精美,也顺道科普了书画常识,还能给人留作纪念,值得其他场馆和景区借鉴。
几张票竟然还不一样,这是正面。
票的反面分别介绍了北京画院和齐白石的作品特点。
进入一楼大厅存包看展,展厅共四层,一楼二楼是侯德昌大师的个人作品展,三楼四楼是名为“信有山林在市城”的古代书画展,也就是即将撤展的那个展览,我们先乘电梯到四楼,然后逐层向下观展。
不得不说北京画院美术馆的组织能力与布展水平还是相当优秀的,画展规模不大,但名家荟萃、佳作云集,展品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以及辽宁、浙江、广东、首都、天津、苏州等省市博物馆,其中不乏赵孟頫、文征明、唐寅、石涛等知名大家的原作。
展出的作品多以春日和出游为主题,园林、山水、静物、花鸟都有,正与当前的季节呼应,主要展现了古代文人远离尘嚣、清幽雅致的生活,细看还有许多惊喜。
清代俞龄的《桃花源图》,桃花源,千百年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即便没人去过,但心里都有一副桃花源的景象。
遮阳帽、登山杖,遮风挡雨又防晒的鲜艳披肩,古代的“驴友”装扮还挺潮的。
清代管希宁所作《醉翁亭图》,不知画的是否就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面那座亭子,“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酒不醉人人自醉,山水之间乐逍遥。
中间展柜里几幅小画,貌似是作者日常的习作,很有生活情趣。
清代画家任熊的《四季花卉图》。
同样是画花草,却合而为一,清代“四僧”之一的石涛画的《六君子图》,是石涛富有创新的风格体现。
明代唐寅的墨牡丹扇面,说起他还是唐伯虎的名字更为大众熟知,这大概要感谢周星驰和巩俐那部喜剧电影的功劳。
画展不只看画,还很贴心的做了许多关于古代书画和风俗的知识科普,比如下面中国古代文人的几大爱好。
何为“雅集”?
明代李士达所作《西园雅集图》,“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出自米芾《西园雅集图记》。
清代华嵒《春宴图》(别查了,那个字念yan,二声),春游加野餐,感觉古人与今人的生活如此相似。
说起华嵒,又想起他另一幅名作《蜂虎图》,藏在台北故宫,画中的玄妙各位自行揣摩吧。
明代杜琼《友松图》,不是跟松树交朋友的意思,画里面穿红衣服那位名叫友松,另一个当然就是作者自己了。古代文人动不动就为好友题诗作画,论搞基,现代人弱爆了。
现场看画展与在网上看高清图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你可以近距离多角度的观察,比如下面这位,堪称细节狂魔。
清代杨晋的《横云山庄图》,局部放大再放大,可以看到一张不足指甲盖大的卧榻细节多么出众,连靠背和扶手上面的山水图案都依稀可辨,属于毫米级的创作了。
同一幅画其他部分也是细节满满,相当耐看,手机像素有限,现场看的感受和体验会更加震撼。
除了以上展出的作品,还有文征明、张培敦等许多名家的作品,就不一一放图了,看过这个画展,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了更加生动的了解,对大师们的绘画技巧更是佩服至极,感谢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生活又增添了许多乐趣。今天的美术馆之旅可谓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美术馆一楼和二楼是侯德昌大师的个人作品展,也非常值得一看,最后还可以逛一逛美术馆的商店,有些文创商品还挺有意思的,比如下面这件。
回来给身边的朋友看这幅图,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齐白石的作品,毕竟这画风颇有小朋友的风采,其实还真是,背后当然有故事,据说是齐白石在外面游玩时,无意间看到地面的砖石印痕神似一只鸟,于是拿出纸笔趴在地上依样勾画了这样一幅《砖纹若鸟稿》,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大师也有调皮的时候啊,真有天然之趣!
在美术馆一直待到闭馆,出来时才发现雨已经停了,精神食粮吃饱了,可经过四层楼的走走看看,我们早已饥肠辘辘,赶紧拿出手机找吃的。附近有家同和居,在北京也是响当当的老字号了,号称老北京八大居之首,乘着画展的余兴去打个卡吧。
饭店距离美术馆不远,雨后空气清新,沿潮湿的小路步行几分钟即可抵达。饭店在沿街一处商业综合体的一角,有专门的电梯可以上楼。
同和居虽是道光年间开业的老字号,现在的招牌却是后来题的,出自历史名人书法名家之笔。
不愧是老字号,各种荣誉奖牌挂了满满一墙。
二楼大厅,三楼包间,我们直接在二楼落座点单。同和居主打鲁菜演变的京菜系,源头是胶东菜(福山菜),对山东菜亳不陌生的我们略过了九转大肠之类的经典鲁菜,结合小朋友的口味点了爆三样、糟溜鱼片、酱爆桃仁鸡丁、乌鱼蛋汤,整体口味偏甜了,最后还点了个酸甜口的芒果千禧果。
既然是来打卡,当然要点店里最有名的菜。这道“三不沾”是同和居的成名菜,很多美食博主都专门来吃过,目前在北京能出品的饭店大概凤毛麟角,据服务员讲来吃饭的食客十有八九要点这个菜。所谓“三不沾”,指的是“不沾盘、不沾匙、不沾牙”,对厨师功底有要求,做起来也比较麻烦,是真正的功夫菜。
爆三样个人感觉有点失败,味道略咸,盖住了原有的鲜和香,口感上整体偏软烂,没有吃出肝、肠、腰应有的不同层次感。糟溜鱼片入口爽滑细嫩,有糟味但不突出,食材处理也到位,吃起来很舒服。桃仁鸡丁应该不是山东菜,在山东没见过,咸甜口味道刚好,核桃仁与鸡丁口感层次分明,也很受欢迎。三不沾上菜最慢,应该是工序繁琐复杂的缘故,用筷子和勺子试一试确实真能做到“三不沾”,吃起来有点像微波炉叮过的粘糕或者驴打滚,绵软又带些韧劲,微甜,小孩子应该都喜欢。
吃饱了忽然想起一句诗,“偷得浮生半日闲”,借着突如其来的一场雨,看了画展吃了大餐,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真像诗里说的那样,开心!
文中观点评论皆一家之言,请勿较真。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