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旅游景点攻略(打卡关帝庙之夏县篇)
沈芳蕤 • 2023-11-22 22:05:07 • 次
墙下关帝庙
墙下关帝庙位于裴介镇墙下村中部,坐北朝南,南北长52.6米,东西宽38.02米,占地面积约3997.6平方米。创建于元至正七年,明、清、民国间皆有重修或增建,依中轴线从南至北建有影壁、山门、乐楼、看亭、献亭、卷棚、正殿、寝宫等建筑,以及钟楼、鼓楼、牛王殿、土地殿、廊房等附属建筑。因年久失修部分古建毁坏,现存有乐楼、看亭、献亭、卷棚、正殿、牛王殿、土地殿等。
乐楼为二层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一层中为过道,二层铺设楼板构成戏台。看亭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献亭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卷棚三间四檩,位于献亭后檐与正殿前檐之间,以遮蔽风雨。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檐柱额枋镂空雕花。正殿东、西两侧配有牛王殿、土地殿,均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顶,前设插廊。庙内并存明清碑刻8通。墙下关帝庙规模宏大,属山西省县级关帝庙古建类型中最大一处,具有重要保存和研究价值。1985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6日,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2016年,争取到专项经费对古建进行了整体修缮保护。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内关帝庙
城内关帝庙位于该县城内解放南路11号,坐西朝东,东西长101米,南北宽21.3米,总面积2151.3平方米。据庙内碑刻碑文、梁架题记和光绪版《夏县志》记载,关帝庙创建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明万历年间改扩建,明崇祯,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沿中轴线依次分布有山门、牌坊、献殿、崇宁殿,两侧刀楼、印楼及厢房,布局较为完整。庙内现存清代重修碑3通。1985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6日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裴介关帝庙
裴介关帝庙对台位于夏县裴介镇裴介村委会大院内。南北长44.4米,东西宽16.5米,占地面积为732.6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梁脊板题记,南台重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清道光二年(1822)、20世纪70年代进行过维修;北台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和清乾隆四十年(1775)两次重建,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大修。两台南北相对,相距25.9米。南台系裴介关帝庙之山门,坐南朝北,有高1.62米的砖砌台基。一层为砖券三门洞式,中门较宽较高,两侧门稍窄稍低,山门外墙体全部为砖砌;二层于门内三门洞上铺设楼板构成戏台。中门洞为主台,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台下前沿设檐廊,单檐硬山顶。五架梁施驼峰承托三架梁,柱头斗栱三踩单昂,明间斗栱三踩并出45度斜昂。两侧门洞为化妆间,各有门通向主台,均面宽一间,进深两椽,单檐硬山顶。北台原系关帝庙献殿,坐北朝南,砖砌台基高0.8米,面宽三间,进深两椽,卷棚歇山顶,檐柱采用移柱造手法,石柱础下雕覆莲,上有鼓镜。台前扇面墙及短墙为20世纪60年代改建。裴介关帝庙对台作为宗教建筑和戏剧舞台的混合体,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1985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县政府重新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埝关帝庙
高家埝关帝庙位于夏县裴介镇高家埝村北部。坐西朝东,东西10.8米,南北11.6米,占地面积122.7平方米。始创年代不详,梁脊板题记明崇祯十一年(1638)重修。原布局不详,现存献殿。坐东朝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后设廊,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栱为三踩单昂。琉璃脊,屋面布灰板瓦。明间和两次间均安装四扇五抹门,额枋、平板枋、檩等饰彩绘。原渠堰边有清雍正三年(1725)和清光绪十九年(1893)石碑2通,均为青石质,圆首,碑体完整。
高家埝关帝庙现存建筑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对于研究晋南明清庙宇建筑艺术的发展演变和关公信仰民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999年被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郭兆宾)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