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梦想剧场游玩攻略简介(名城南阳古街老巷明伦巷)
沈芳蕤 • 2023-11-23 05:26:54 • 次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南阳访古寻踪
明伦巷,在新华路王府饭店东侧、工农路西边,为狭窄的巷道,与新夹道十字交会,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笔直,向南通至新华路;北段曲曲折折,在最北端与东西走向的油坊坑连接,能拐进王府山夹道可通向省保明代王府山,古街老巷的韵味很浓。
▲ 明伦巷与新华路交叉口
▲ 明伦巷与油坊坑连接的拐角处
清代老巷
南阳老城区的明伦巷,是一条清代老巷,得名缘于其西侧的清代南阳府文庙。
南阳府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是原州学改成府学,在南阳老城区西北;明代洪武初年重建,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被移到城外的先农坛。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分守汝南道、河南布政使戴明说将府文庙又迁回城内,选在明代唐王府的旧址,也就是今天的王府饭店及其周边区域。
在明清,泮池、大成殿和明伦堂是文庙的常规标志性建筑。南阳府文庙在建国后几经占用和拆改,现今仅仅遗存大型陶塑照壁(现存卧龙岗)、月台、大成殿和六通古碑,复建有泮池和状元桥,为省级文保。
▲ 南阳府文庙的泮池、状元桥和六通古碑
在近四百年悠长的岁月中,明伦堂悄无声息的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幸运的是因之得名的明伦巷却延续至今。
教化众生
“明伦”,直白来说,是明白道理的意思。
“明伦”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在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是乡学还是大学,目的是“明伦”,为了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
乞丐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推广地方学校的祭孔,要求全国各地的府、州、县各级设立文庙,采用庙学结合方式,大成殿的位置或在学的前部、或偏于一侧。新进学员由官员率领,必须先到大成殿拜谒孔子,然后才到明伦堂见教授,开始听学。明代的尊孔也因此达到了鼎盛。
文庙有崇德、报本、教化三大作用。儒学和孔庙相结合,称为庙学,成为祀圣贤、习礼仪、讲经籍、议文事的新场所。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下,更具有教化的作用。 “庙学合一”的规制,在各地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批批的知识分子,也使儒家学说在巩固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确保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还下令全国各省府县文庙明伦堂的左侧,全部设置一块卧碑,刻文明令十二条,大致是:天下学子要以四书、五经为宗旨,习为举业;要立志做忠臣清官,做利国爱民之事;不得交结权势;要专心读书,注意修养;要孝顺父母、尽忠君主、服从官长、尊敬先生;不得结社立盟,不许私自刊刻文章。还有朝廷对全国学子的考试、升降、奖惩办法。
清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仿照明制,另立条款八项,颁布全国,要求各地学宫刻在石碑上。在镇平县,上年纪的老人们仍称县文庙大成殿为“黉学”。在镇平文庙内,不仅幸存有“黉学大殿”、月台、两棵古柏,还有5通古碑,其中就有顺治九年礼部奉题的圣谕八条卧碑。
▲ 镇平县顺治九年的圣谕卧碑
▲ 省保镇平县黉学大殿 2017.02.25
明清地方学校发展的一大成就,是将“庙学合一”制度深入推广到很多偏远的地区,以至于“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根据《大明一统志》,洪武年间前后新建各级儒学(孔庙)304所,重建648所,重修81所,至洪武末年全国各级儒学有1033所。文庙在南阳城就有两处,一处是南阳府文庙,另一处则是南阳县文庙。
正如朱元璋颁布的禁例十二条,“生员不得轻至公门,勾结官府,并须再三劝告父母等人毋得在乡违法非为”,庙学承载着儒家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人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与如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
▲ 2023年八月十四日南阳秋祭孔子诞辰2574年
教化育人
明伦巷本来很寻常,唯一给人有现代化城市的感觉就是在明伦巷与新夹道交叉口的东南角,有一处高大的建筑物,这就是原南阳市人民法院审判厅。审判厅搬走后,被梦想剧场使用,现今已空置。
▲ 南阳市人民法院审判厅落成纪念
▲ 工农路与新夹道交叉口
南阳市人民法院,准确来说是原南阳地区南阳市(县级)人民法院,即如今的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法院的前身,始建于1951年。1994年10月,南阳地区撤地划市,原南阳市划编为南阳市卧龙区,因此更名为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法院。
▲ 卧龙区人民法院
1948年6月,原豫陕鄂第六地委、专署、军分区改为豫西第六地委、专署、军分区。六专署辖南召、南阳(北)、镇平、内乡、淅川、西峡6个县级政权,有专员郭思敬、副专员刘莱。
追根溯源,早在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豫西军区第六行政专员督察公署就在内乡县马山口建立司法科(豫西六专署司法科),配合解放区各级政权,审理所属区域内的刑事、民事诉讼案件,并兼理司法行政事务。此后,南阳解放区各县市相继设立司法科,成为南阳两级法院的前身。
1949年3月14日,豫西六专署和桐柏三专署合并,成立南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豫西六专署司法科改称南阳专署司法科,地址设在专署院内(原南阳市民主街69号)。1949年11月,南阳镇建置撤销,原南阳镇司法科改为南阳县司法科和南阳市司法科。
1951年6月1日,河南省人民法院在南阳设立分院,地址设在原民主街55号,专署司法科同时撤销。随后,各县市先后撤销司法科,成立人民法院。
在清代明伦巷旁,机缘巧合地盖了法院的审判厅,从审判厅又到后来的梦想剧院,如今虽已闲置,但“德治”与“法治”在这里居然完美的相互转换,曾经长期延续着教化育人,这一系列的“接力”耐人寻味。
明伦巷的很多家庭门口也钉有“光荣之家”的标志牌,这在南阳老城区很常见。这一现象,正是因为有凝练着中华传统道德操守的精髓的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才有幸走出一批又一批有着家国情怀的同胞,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延续至今。
典型老巷
明伦巷的北段,正是南阳老城区老巷小道的代表,曲折通幽。
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人们为了尽可能扩大私宅面积,而又不影响街巷通行,也是费劲了心思。有“拐弯抹角”的墙体、外挑的二层檐,甚至还有跨巷楼。也因此留下了完整的明伦巷巷道,保存了明清南阳古城的历史肌理。
▲ 明伦巷拐弯抹角房
▲ 明伦巷外挑檐楼
▲ 明伦巷南段跨巷楼
▲ 跨巷楼下的墙上遗存的门墩
如果你稍微留意,狭小的城区里也并不只有密密麻麻的房舍,在你总是意想不到的角落里,总有各种各样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植物出现。走在明伦巷里,随处可见墙角或墙头生长着地黄、泡桐、构树、苔藓等,让人惊叹种子的生命力。
在明伦巷,各式各样大门,有着美好的寓意,也是古街老巷的一道风景,见证着城市印记,以及长久以来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明伦巷却又真真切切是一条很不起眼的狭窄巷子。拿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路边没有任何商业,也无古民居可寻,还过不了轿车。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走在这僻静的小巷中,大多数人家的大门紧闭,偶尔会碰到有人在敞开的门内安静坐着,喝茶或是做针线活儿。有时,也会幸运听到叮叮咚咚的电子琴旋律和生硬的学唱声,是老人们在自娱自乐吗?十字街头,偶然相遇的熟人,也许会停下来或近或远地搭腔拉家常。
这里深处南阳老城区,却没有都市的喧闹和嘈杂。虽然与繁华街道仅仅隔几步远,或是拐个弯,然而时光在这里似乎流逝的很慢很慢,人们恬淡平和地过着,恰似“陶庐闲自爱,颜巷陋谁知”。
在这个全国到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速发展前所未有的时代,大多数新型道路千篇一律,毫无任何地域特色,让人不辨东西南北。而类似南阳清代明伦巷这样的古街老巷,能够在各地的城市角落里幸运地保留下来,有着独特的烟火气息,为城市增添了些许趣味和魅力。
躬耕南阳 守望故乡
关于南阳的古街老巷,欢迎提供更多的变迁、家族、老宅等信息,也期待有更多的朋友以不同的形式去记录。欢迎投稿!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