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游玩攻略简介(走进书圣故里)

沈芳蕤 2023-11-23 23:52:40

摘要:绍兴,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古城,老城水道纵横,桥梁连街接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桥乡。远眺绍兴▲漫步蕺山南麓,书圣故里隐匿其中。来到书圣故里,坐一坐乌篷船,感受一回流水行舟断离

绍兴,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古城,老城水道纵横,桥梁连街接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桥乡。

走进书圣故里,感受水墨绍兴

远眺绍兴▲

漫步蕺山南麓,书圣故里隐匿其中。来到书圣故里,坐一坐乌篷船,感受一回流水行舟断离愁,身处尘世入禅心的悠然。

乘坐乌篷船,沿河面悠悠穿过题扇桥、蕺坊桥,咸宁桥、探花桥……古街边人们爽朗的笑声,开心的交谈声,不亦说乎。

乘坐乌篷船▲

那是疫情前,国外一友人出行来华,他久闻中国绍兴大名,我借去杭州之便,择一日陪同他前往了绍兴。

乘坐20分钟高铁,就到达绍兴北站,再搭乘旅游专线前往市中心。天气不错,虽有薄雾但冷暖适中。远处的丘陵和眼前的绿树相映成趣,慢慢摇晃的车子让对面返城的老乡昏昏欲睡,那忧郁的三角眼,上扬的短眉毛,两撇小胡子及稍显黝黑的皮肤,老乡略带皱纹的脸庞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

绍兴北站▲

左顾右盼半个多小时,下车来到了“书圣故里”。

正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迁居之地。进入这一片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和想象中的绍兴一模一样。狭窄的老街,打铁的老铺,脚下的青石板,斑驳的白墙,长满杂草的灰瓦,处处透着一个“老”字。若不是远处的高楼,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小说里的“鲁镇”。

书圣故里▲

看了路牌,便晓得此处名为“蕺山街”。

听当地人讲,老街北端的山上长满了蕺草,正是这种药草,被陶朱公发现,治好了常年困扰越王勾践的口臭之症。

蕺山街▲

蕺山脚下有一座古寺颇有故事。

相传王羲之爱好养鹅和玩珠,一日山上寺庙的方丈前来拜访老友,方丈离开后,王羲之发现一颗至爱的宝珠不见了,便怀疑是方丈所偷,事情迅速传开,方丈名誉受损,忧愤之下竟寻了短见,此时王羲之家的一只大白鹅也死了,家仆剖开白鹅,发现腹中竟吞入了一颗宝珠,王羲之赶忙跑去山上寺庙向方丈赔罪,不料方丈已经圆寂。于是悔恨交加的王羲之为了还好友清白,将自家的宅院捐送庙宇,并亲手题写“戒珠寺”,以警戒后人,同时也戒掉了玩珠的习惯,专心于书法,终成为一代宗师。

史书有《戒珠寺》记载:“本晋右将军王羲之之故宅,或曰其别业也。门外有二池,曰鹅池、墨池。”今存山门、大殿等建筑在民国13年重建。1983年,同时重建寺前墨池。

《戒珠寺》▲

街区内与书圣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譬如洗笔砚的“墨池”

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秋季,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

王羲之洗笔砚的“墨池”▲

书圣为卖扇老妪题字,使其生意兴隆的“题扇桥”。

题扇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昌安门附近戒珠寺前,蕺山街上。提扇桥作为王羲之故里的重要景点之一,它以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精美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晋书》列传第五十中曾记载: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买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题扇桥▲

为躲避老妪再次要求题字的“躲婆弄”等,都有着千百年来传说的故事。

站在石桥上,可见碧波流淌,屋舍俨然,老树从河道旁坚韧地长出,无数次的花开花落,见证着街区的朝朝暮暮。河边洗衣劈柴的老奶奶,满是皱纹的手上也划过了岁月的点点滴滴。好一个绍兴水乡,好一幅灵动的水墨画。

桥上漫步,感受着悠久的历史氛围和浓厚的艺术气息。桥边的古老建筑和青砖黛瓦的屋顶,仿佛将你带回到王羲之生活的年代。古老的题扇桥上布满了绿色的藤蔓,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王羲之的纪念馆,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过程。还可以欣赏到珍贵的书法作品,领略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

躲婆弄▲

绍兴人连市井烟火里也藏着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

书圣故里的魅力不止于街,不止于王羲之的过往,它吸引大众的更是绍兴人的生活方式。

走进书圣故里老街,可以感受到一些有趣的市井生活,这里的人还保存很多老物件,像小人书,老式理发店,书吧、茶室、小饭馆,一些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过的场景等,在街巷内都可以找出来。

有趣的市井生活▲

古式台门,狭窄的通道,这是老绍兴历经沧桑的古建筑,走在街巷上,可以看到民居生活,沿街小贩,领略到老街特色,别有一番风味。饱经岁月洗礼的书圣故里,刻满了时间的印记,漫步其间,流水泛着历史、石板刻着故事、古桥留存着传说、乌篷传颂着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过的场景▲

来到绍兴,不能不到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故居拜访。体会新旧时代大不同。

入口处的石墙上,好似版画的景区全图及先生那标准的持烟凝思半身像绘于其上。景区内游客颇多,但秩序井然。三味书屋内,看到了鲁迅先生幼时读书的学堂,并仔细端详了课桌上那个因上学迟到而被私塾先生骂后,励志刻下的“早”字。那里的每一扇窗,每一道门,都记录着往昔的岁月,耳畔仿佛传来朗朗读书声。

鲁迅故里▲

出了书屋,隔河便是“周家台门”,也就是鲁迅先生家的老宅。

“台门”是绍兴人对大户人家住宅的尊称,也许相当于外省的“府第”吧。厅堂居室内,了解到清末尊儒法古的家庭是如何生活的,不仅有读书习字、琴棋书画,也有洗衣做饭、柴米油盐、更有尊卑贵贱、祖训礼法,这如此种种,都让人体会着新旧时代的大不同。

周家台门▲

百草园不可错过,这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

摸摸那百年古树,看看满园的油菜花,坐在院墙下石凳上的我,想象着一群小孩子在园中打闹,一会儿仰望头顶飞过的鸟儿,一会儿钻进草丛中捉蟋蟀,一会儿躲进月亮门捉迷藏,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情景,真是让每个人留恋与难忘。历史前进着,其中的人们一代接一代,从未停歇,心中想出两句,“今人伫于古人院,古人不知今人来”,一阵微风吹过,还似旧日时光。

百草园▲

最后一景,来到绍兴古城内三座主要小山之一蕺(jí)山。

蕺即蕺草,也称岑草。《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中云:"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该山因多产此草而得名。蕺山又名王家山,源于王羲之故居就在山脚。山上原有王家塔、蕺山亭、董昌生祠、三范祠、北天竺、蕺山书院等很多历史建筑,可见当时盛况非同一般。

蕺山秋日▲

由于历史原因山中古迹大多被毁,仅有摩崖题刻等少许得以保存。

为再现蕺山昔日辉煌,结合蕺山街区保护工程,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已基本完工。蕺山晴眺原是绍兴古城内的主要景观之一,仍是绍兴城内的登高观景的胜地。蕺山以北是绍兴交通密集之地,铁路、公路、水路的对外连接,大多出自城北。

站在山上远眺,以静观动,看到的是不断流动着的绍兴,是绍兴发展的缩影。山上已经修复的主要建筑物有文笔塔、蕺山书院、蕺山亭、冷然池与冷然亭等。

蕺山公园▲

回程已是日落,携带着绍兴黄酒和三味书屋买来的“戒尺”,又搭上了那辆慢慢摇晃的公共汽车。脑中的思绪和窗外的景色倏忽飘过,小桥流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绍兴之旅带给我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也是厚重的历史,更是那淡淡的乡愁。

清 康熙《山阴》

灌木丛篁傍水幽,淡烟晴日漾芳洲,

兰桡摇过山阴道,在昔人传镜里游。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