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甘家大院游玩攻略简介(南京220年的大院)
沈芳蕤 • 2023-11-26 16:19:31 • 次
行摄逆旅,谢谢你看我写景的第10天。
一角翘檐、一扇门帘,数不清人来去往。
一条石板路、一弯青砖道,送不尽人事沧桑。
一挑小轩窗、半合雕花门,看不尽花开花落。
占地21000平方米的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筑基于寸土寸金的夫子庙旁,共计九十九间半房屋,现在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小门大院,院里深深
甘家大院的正门位于南捕厅,仅一人半宽。
门前的小巷路寂寥静默,唯有梧桐叶打着旋儿飘零脚下。临街的商铺门房紧闭,宛若站在全熄舞台上的歌星,等待刹那的独束白光,吟唱今夜的天籁之音。
跨进临街的正门,穿过同样窄的小门,视力如同广角镜头一攫友恭堂全景。
屋子坐北朝南,三屏堂门内开,屋内家具器皿均按明清礼节摆放。时光在这里写下注脚,屋顶广漆透赤,墙壁白里泛黄,两边墙上的家族史在柔光灯下无声述说百年的风华正茂。
起屋的工匠深谙光影美学,24h的光影涌动被他定格在蔓延墙角的黑影上,浸透门窗的背影上。一旦光滑进这「舞池」,碰上堂前几尺高的屋墙,就像了然舞曲的转势,变换步法,扑进友恭堂内,挥散堂内浮动的昏暗。
诗书传家,墨香四溢
位于大堂后的二进院子,饱含读书人的爱怜不舍。两间小房门内展览着甘福父子历年收藏的古籍复刻本。真空玻璃柜里的古籍,年年岁岁如旧貌,静静地躺在帛锦上供后人浏览之,诵读之,忘却之。
曾经能惹秦淮贡院学子夜以继日勤笔不辍的文章,如今已被人们淡忘。身处信息富足的时代,让我们产生比当年熬灯油以继晷的读书人幸福的幻觉,殊不知,我们却被缚于信息的茧房,逐渐迷失自我,丢失发声的自由。
昔年桐荫小筑不再焕彩,重建的津逮楼弥漫着荒诞怪异的现代艺术。懂的人要仔细辨别,不懂的人匆匆略过。
曾经坐在楼前揽书听木叶萧萧,下棋谈风花雪月的好景已顺阁楼前的潭水淙淙流去。独留露台上的大爷,随着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小调伸腿踢脚。
墙隅之音,非靡之声
站在二进堂内,前方无数的门堂如同镜子迷宫,只不过这面镜子的尽头高挂着「君子远离庖厨」的牌匾。
突然,耳边隐隐传来一阵小鼓、琵琶、三 弦和着的扬州小调,脚步便不自主的转入右手边的小院内。丹枫火红的正是时节,角门旁的芭蕉青翠依旧。
扣扒着雕花窗望进去,原来是南京白局正在进行音乐合奏排练。穿过说戏人手势的起转承合,那巧织云锦的少女背景浮动变幻,那台下轻敲掌心的呢喃应和,如同老琴最后一指拨玹,清韵悠长。
坐在寿石轩前的台阶上,仰望着枫叶罅隙里的天空,叶影在脸上斑驳摇曳。停歇的小调再起,身心也随它一起飘扬在黛瓦上,遁入巷子里,溜进小门内,收翅在树梢上。
循音而来的游客绕着寿石轩两圈,不得入门,只好遗憾离去。其实,每到周末,南京非遗馆都会在梨园雅韵内开戏,不管是凑巧的游客还是附近的戏痴,掀起了门帘就猫腰坐在台下,听上一曲秦淮小调,以慰屋檐下溜走的无数日光。
戏台上唱的非遗白局,是演给五湖四海的人看的;院子里排练的白局,是关起门来唱给甘家大院听的。早年钟鼎之家的人声沸沸,如今已变成沉默大院里的丝丝竹音,回旋在屋脊上空,又消匿在一墙之外的车水马龙里。
这座闻名南京的「九十九间半」大宅院,曾有饱读圣贤的甘氏族人临水对饮一大白,也曾有旖旎多姿的花旦唱尽窗前月下,也曾在响彻天际的鞭炮声里出嫁迎娶。
现在有关南京、有关甘家宅邸的一切记忆都尘封在民俗博物馆内,静待后人的游览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