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香港历史博物馆攻略(走进博物馆打卡香港历史博物馆)
沈芳蕤 • 2023-11-29 02:14:59 • 次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让公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轻松、愉快的参展体验必不可少。这些年,省一级的大馆已经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一批城市博物馆逐渐兴起,它们以一座城市立足,虽半径不大,但凭借新的展馆、策展理念、服务理念成为当地人的探知休闲地,也深受很多外地博物馆深度爱好者的喜欢,成为小众打卡地。比如说杭州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南山博物馆等。
之前的探馆也做了一些城市博物馆,今天结合亲身经历来说说大湾区的香港历史博物馆。虽然历史类的内容不多,但民俗体验类的设置不少,是一个逛起来非常快乐的博物馆~
我们安排了工作日上午去博物馆参观。坐地铁过去,从九龙站B2口出,沿途路过红磡体育馆。
工作日白天的红磡体育馆没有人
香港理工大学
看到香港理工大学过个马路目的地就到了。
博物馆的二层没有开,进馆后一层的“香港故事”就是我们唯一可以打卡的展览,也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常设展。展览2001年首次对外开放,2020年关闭翻新,新开不久,所以这次一进去就感觉和前几年看到的不太一样。
百年历史
和很多博物馆一样,常设展的主线还是时间——由早到晚。核心有三个时间节点:秦始皇设南海郡、鸦片战争、香港回归。
展览最早的文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石器和鱼骨标本都来自于本土的考古发掘。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这里设置南海郡。根据《汉书》记载,南海郡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香港归番禺县管辖,说明香港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秦朝到清朝,香港这里人口稀少,考古资料不多,2000多年的古代历史展示只用了很小的一圈空间。
在历史外,展览用“香港民俗”这个部分介绍古代香港人的生活。主要就是通过一些场景,让你感受不同于中原的客家文化,比如说结婚、日常生活等。
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不是特别出彩,横向对比,深圳南山博物馆对于古代历史生活也做了还原,南山博物馆的丰富程度高于香港历史博物馆。
南山博物馆超大的一面生蚝墙
南山博物馆VR体验
16世纪,西方开辟了到东方的新航线,随之而来的贸易和传教活动对香港和澳门都有不少影响。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42年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就是:割让香港岛;1860年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和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及新界。
《北京条约》复制品
在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们碰到了一群香港高年级的小学生,有博物馆的讲解员带着他们参观。其实我们很想听听博物馆的馆员是如何看待、讲解这部分历史,但不太懂粤语,只能作罢。
因为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港,凭借自然优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香港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商业、交通等各个行业都随之发展起来。
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张,1895年中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地和赔偿更加助长了日本的气焰,大小掠夺、侵略不断,1937年更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的侵略也影响了香港,1941年12月日本攻打香港,爆发了持续18日的“香港保卫战”,最终不敌日军,经历了三年多的“日占时期”。
香港因为特殊的环境、体制,在动荡的近代史中有着重要作用。很多仁人志士在这里完成国内外中转;很多爱国人士在这里奔走筹钱、救人。甚至一些重要的文物,比如说《五牛图》等,也因为到香港抵押和拍卖而免于流失与国外。
香港回归部分通过一些重要的文件,图片和视频向大众展示香港回归后这20多年来香港的变化。这也是博物馆展览翻新最大的目的。
市民生活
市民生活部分其实贯穿于历史主线中,但因为做的比较突出、体验很好,所以想把它单独拿出来说说。
刚一进博物馆,还没进展厅就能看到两个商业场景:杂货铺和街道。整体用黑色的线图做背景,这是第一层;有些物体用彩色灯条突显,这是第二层;有些部分使用了实物,这是第三层。
上面的小猪猪真的好可爱
除了这两个,展览中也有好几处使用了这种三层的场景复原,比如“永和杂货铺”和“晋源典当行”。
“永和杂货铺”旁边还有一张照片,上面写着2009年杂货铺彻底闭店时候的照片,说明这个杂货铺有百余年历史,服务了一代代人。
展厅中交通发展部分,有一个同样风格的公交站。要是在这里多待一会,你就会发现这个公交站有“四季变换”。花瓣、雨滴、落叶、雪花交替飘落。我们在这里拍了好多张照片,很喜欢这个小小公交站的设计!
还有些场景,也是使用三层复原,但实物占比比较大,所以体验更有真实感。比如说这个茶叶店、王老吉的凉茶店。
有些还原还可以坐进去拍照打开。比如说上个世纪的美发店和冰室。
我真的特别喜欢展览中“冰室”的这组场景。首先整体比较还原,在里面这能拍出来店里点餐的感觉。另外还专门做了两个视频,帮助观众了解冰室。
在里面点菜~
第一个视频是主要是通过采访、老照片、纪录片来讲解冰室的来源和发展;另一个是主角为麦兜的卡通动画。
麦兜用自己的视角、语气为观众介绍冰室的美食及制作秘诀,非常的可爱。真的希望有更多博物馆可以有这样接地气的视频,不要一味把钱花在看起来高大上的数字产品和多媒体交互中。
这个麦兜真的是太可爱了
麦兜专门给博物馆的设计
展厅中还有一些纯实物的复原,里面摆放了很多上世纪的物品。有些我也不太认识~
整体体验下来,感觉展览有不少地方都做了“杂货铺”的场景。杂货铺在香港又叫“士多”,在没有超级大商场的时期,这种开在街边的商店应该非常受欢迎。对标我的记忆就是一个个小卖部。一包辣条、一个小雪糕、一包有卡片的干脆面真的是童年最开心的时光。
现在大陆有不少地方都做了怀旧的街道,有怀旧的景观和零食,但还没有博物馆在里面做这种基础陈设,有点期待有博物馆可以做尝试,在打感情牌的基础上,记录、讲述这段历史。
社教体验
其实从市民生活的设置就可以看出博物馆比较重视公众的参与和体验。除了展厅固定的“场景”,博物馆配套的学习册、课程、讲座都很不错。
从博物馆入口处的牌子上可以看到4月~6月的一些讲座活动,基本是每周都有,且不止一场。除了针对成人的讲座,还有针对孩子的活动。
博物馆的导览提供粤语、普通话、英语三种语言和手语视频导览。
手语导览这种服务在大陆博物馆还是比较少见。这种真心希望可以推广。手语导览、盲文展牌、轮椅路径应该是一个博物馆,尤其是大博物馆的必备。博物馆和考古所及文物库房的区别就是博物馆的文物研究、展陈的目的都是为公众服务,是一座公众服务机构。
博物馆让生活更美好,就应该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让不同的群体都可以乐在其中。
我在展厅门口拿了一本学习册,让我爱不释手,且带回了北京。这个册子给我的感觉是:卡通但不幼稚、生动却不花哨。
册子和展览中的复原场景一样都用了黑色线图为背景,在有些地方用了彩色的文物照片。内容完全贴合展览的每一个单元,可以边看展,边答题。册子的后面还有每个题的答案。
答案这个设计还是挺有诚意的。很多博物馆都有针对孩子的学习册、学习单,有的博物馆甚至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版本,但基本都没有答案,所以在博物馆展厅就会看到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填完学习册给孩子说一些错误的答案。
有些家长好一些,会引导孩子去问展厅的工作人员,但并不是所有都会遇到对文物有了解的人(展厅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安保人员)。如果这个时候有答案,至少家长可以辅导孩子去重温、学习这些正确的知识。因为自己也做针对孩子的文博科普,这个册子真的值得学习。
香港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基于城市的博物馆,“香港故事”更是一个围绕历史上香港人生活的展览。博物馆虽然用“历史”命名,但并没有太多的历史点,在其中可以有很好的体验。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把博物馆作为自己的旅游打卡地,博物馆也在数字化、文创、活动课程等方面努力让更多人有机会触及。虽然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但坚信博物馆可以让大众探知学习、感受美好生活!
#走进博物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