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芷江龙津风雨桥游玩攻略简介(芷江龙津风雨桥)

沈芳蕤 2023-11-29 04:22:28

摘要: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修复的风雨桥为世界最大的侗乡风雨桥,该桥还获上海世界吉尼斯记录。这座横跨于湘江支流舞水河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四百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修复的风雨桥

为世界最大的侗乡风雨桥,

该桥还获上海世界吉尼斯记录。

这座横跨于湘江支流舞水河的芷江龙津风雨桥,

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

历经沧桑四百余年,

旧时叫龙津桥,

俗称江西桥,

因桥像条乌龙横卧舞水之上。

又号称乌龙桥,

是居住于此的侗苗同胞渡河

和避风雨遮太阳、

送阴凉避暑热、

唱歌跳舞、谈情说爱,

劳累了的侗苗民们晚上憩闲谈的游玩之地。

然而芷江地处黔滇门户、全楚咽喉、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初期,

国民党政府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

亭悉数撤除,

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

通行汽车,

并增设人行道。

芷江机场是主要基地,

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

因此,

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

几乎每周都遭到日机的轰炸,

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番进行轰炸,

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

它却依然横卧在舞水之上,

保障我抗日军民通行,

1945年8月21日,

它终于迎来了震惊世界的芷江受降。

桥长廊过道两侧全部设置店面,

整桥采用现代装饰材料饰面,

隐含着当代园林建筑风味,

桥身增设了许多体现

侗族建筑艺术的悬挂、县瓜,

柱脚增设石鼓垫层,

楼层观赏厅、亭、廊、柱、枋、

店面上门牌都体现当今

名人书法艺术和木刻艺术,

使整座桥既保留了侗乡建筑文化遗产,

体现了当代园林建筑艺术。

龙津风雨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

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

比广西 三江 的“程阳桥”还长185米。

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

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

隔间建有7处凉亭,亭最高17.99米,

抚扶木栏,登上观赏亭,

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明山叠翠,舞水拖蓝,

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令人神往,浮想联翩。

芷江成了灯的世界,光的海洋。舞水两岸璀璨夺目,民众集聚,热闹非凡

风雨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

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龙津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铁,全系木质结构,卯榫嵌合,四角翘檐,五顶层叠,宝尖冲天。

所谓风雨桥即是廊桥,桥上廊屋鳞次栉比,百物杂陈,往来云集,就是一个集市。风雨桥是侗族村寨标志性建筑。

这个龙津桥是目前侗族风雨桥中的老大,桥长25米,宽12余米,故龙津桥号称“三楚第一桥”。

芷江是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侗”由“人”与“同”组成,取“人求大同”之意,寓意侗乡人民具有爱好和平之美德,这一文化特性体现在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侗族建筑艺术中。

历经沧桑400多年,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的龙津风雨桥,是湘黔古道的重要津渡。

其形“若晴虹将饮,似游龙浮水”,有“三楚第一桥”之称,并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体现了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精神。

如果你足够细心,会发现芷江每个侗寨的鼓楼都不用一钉一铆,层层叠加建成,巧用的是和合、平衡的原理。

常见河边人家,两楼有阳台,原木栏杆,屋柱脚架空或入水,当地人所谓“吊脚楼”,则体现了侗族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理念。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