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多山旅游路线(龙多山典故巴蜀分界)
沈芳蕤 • 2024-02-24 21:16:48 • 次
在重庆市西北郊,合川区龙凤镇与潼南区龙形镇的丘陵田园间,有一座台拱状方山,以“逶迤如龙蟠曲”而著称“龙多”专名。此山为周围群丘之最高点,山顶海拔624米,山间峰峦秀拔,山侧崖壁耸峭。另有“六脉分支”,向西可衔连潼南境内的青石山(又称‘小龙多山’),堪乃区域屏障之功能!而从龙多山下两侧的龙凤、龙形这两个带有“龙”字的专名集镇来看,此山因信仰而衍生的地名概念已深入标识于当地百姓的心中。所以待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这里便要举办传统登山庙会,四邻县域(重庆合川/潼南/铜梁,四川武胜/岳池/蓬溪等)民众,涌聚到龙多山朝圣祭祀,以求幸运福祉,其宗教影响力在渝西-川东范围具有较高传播。

龙多山位置示意图,部分县级政区仍采用旧版标识。摘自西华师范大学巴蜀古城堡研究所蒋晓春、符永利、罗洪彬等著写的论文《重庆龙多山寨遗址调查报告》。
龙多山即有佛庙禅院(龙佛寺),又立道观祠殿(太清宫),佛、道宗教睦融于山顶,进而“唯屹巴蜀,朝冠各方”!在佛、道两院之间的坡丘上,有一处“脚踏三县”的标识牌,现也作为了龙多山游览景点之一。所谓“三县”,亦是指从隋唐到北宋以来,位居附近的“遂宁、赤水、石照”三县交界处。如今历承千年载,政区沿革也早已更替多次,目前仅是重庆合川与潼南两区交界,北侧如遇天气晴好,也可瞰望四川武胜(合州故地)。

这块标识牌上的“日照”应为石照。石照,古县名。北宋乾德三年(965)改石镜县置,为合州治。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舆地纪胜》卷159合州:石镜县,“《国朝会要》云:乾德三年, 以翼祖嫌名,改为石照”。南宋淳祐三年(1243)移治钓鱼山(今合川市东十里钓鱼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复移治今合川市,明洪武初废入合州。
在新置标识牌旁边,还立有一块九十年代的“脚踏三县”石碑,时间久远,字迹碑面已斑驳不清。而碑文落款则为“龙多山旅游开发区”。可见当年这里就已经纳入了打造阶段。此碑的矗立,也算那会布设的一处人文景点。只是龙多山居处偏远,交通不便,二十多年来都处于沉寂状态,服务于四邻居民朝圣,但也为这里留下了一分静谧之感!

龙多山佛教部分——龙佛寺古佛殿。称其“殿”,实际为一处石质仿木构牌坊式佛龛。外龛高4.25米,宽2.56米,内龛高3.38米,宽2.27米。其内三尊坐佛,衣着与背光基本相同;居中的是释迦牟尼,盘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总高1.50米;右侧弥勒佛亦盘坐在仰莲座台之上,左侧阿弥陀佛则呈垂腿姿态,两者连座高均为1.36米;龛门外两边各有一1.25米高武士;龛楣上左右各刻一飞天;龛内后壁刻有造像记,辩读模糊。佛龛开凿于晚唐,此后历代都曾有过修耸,但以清代最为完善(如对外龛的加造)。

此外龛上还有两副对联,外侧立框上是“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層巒聳翠上出重霄”,是写龙多山佛地之景;内侧立框联,字迹虽有缺损,也可连贯辨认出是“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是说修行者恪守之要。后一联尤其值得咂摸思索。
在古佛殿东侧,也是龙多山东端,有一条古韵悠悠的历史文化艺术长廊,此处堪称即为龙多山摩崖题刻之精髓所在。长廊间不仅有数以千计的摩岩佛像,而且还有众多的题刻珍品。最早的作品为东晋,多数为唐宋,明清亦有遗存。龙多山摩崖造像现存76龛,造像1742座(含千佛龛),因风化和人为破坏,多数残损不全。唐代凿造的“十佛龛”和“弥勒佛龛”为珍贵品。这些栩栩如生、平易近人的佛像,或站或坐,或躺或卧,或手拿念珠,或打坐莲花,他们的体态是那样的丰满,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安详。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官员及宗教信众在龙多山上留下大量摩崖题记。在《合川县志·金石卷》中,收录了龙多山唐代题刻7块、宋代题刻72块、明代题刻3块。因长期缺乏保护,不少题记腐蚀毁损,目前仅存唐、宋、明、清及民国时期碑记34块、100余段,字体包括篆、隶、草、行、楷各体,著名的碑刻有唐代的《分竹颂》,唐代散文家孙樵撰写的《龙多山录》,北宋赤水县人李思题写的《知县程公政事记》、南宋赤水县官员向潜撰写的《张夫人梦佛记》等碑文及历代文人题诗。其中,平阳人姚文孺与资中人张信甫于北宋淳熙年间庚子十月廿四日同游龙多山题诗保存尤为完好。姚文孺题诗为:“林僻鸟常乐,境闲人目清;更登孤绝处,要看万山平。”张信甫题诗为:“滴水活一境,寸崖俱墨林;无心与人接,佳处目知音。”

这是一块镌刻于南宋的摩崖题记,落款时间为“庆元庚申”年间。“庆元”即南宋宁宗的第一个年号(公元1195—1201)。

站在龙佛寺的观景平台眺望山下的合川区龙凤镇(龙多山东北方向),周围地貌空间为一大片丘陵缓坝。

龙多山早在宋代,即修筑了寨墙(相关学术研究部门亦有‘墙石字体’等考古发现)。明代有所重建。至清代时,为抵防白莲教等势力侵扰,当地乡民豪绅于山崖脊线处围修峒寨,并构筑起了一座低丘防御体系。龙多山寨平面大致呈不规则多边形,东北方向较宽,西南方向较窄,总面积约180万平方米。现存寨门4座,东为“永镇”,面朝合川龙凤场镇;南为“瑞映”,下接合川万寿场(今龙多村);西为“太平”,通行潼南檬子坝(今属龙形镇);北为“迎恩”,直达合川二郎场镇。山寨四周环靠场镇,平时居民可在家劳作;战时又能就近及时入寨避乱,补给也较为方便。

龙多山寨之永镇门,方位居东,通达龙凤,进门入寨,沿梯步而上,即可直观龙佛寺 . 古佛殿。 因时间关系,我们此次探寻,4个寨门中只去了分别位于东、西两端的永镇门与太平门。

龙佛寺 . 古佛殿全景,从永镇门进入山寨后的视觉。梯步延展而上,更加体现了对信仰的一种敬畏!

我们从古佛殿,经山腰天池、晚唐千佛龛、道教太清宫后,来到龙多山西侧的太平门探寻,太平门外就是潼南区境内了。其中龙多山最高海拔624米处,就位于道教太清宫。山顶整体地势“西高东低”,龙佛寺.古佛殿及摩崖题刻一带约616米。

太平门外的陡梯步道与砂岩崖璧。龙多山体主要由侏罗系紫红色砂岩、泥岩组成,山顶上环境湿润,植被密布次生针、落叶林业带,崖壁多受流水溶蚀,形成冲沟,并引源出溪流,分岭融注于涪江与嘉陵江两段水系。

太平门下方有古飞仙泉遗迹与飞仙石留存,均位于潼南区境内。其中飞仙泉处还有3方南宋祈雨刻石,这是研究古代龙多山历史地理演变的重要文物史迹。而在整个龙多山地貌形态中,西侧山崖线下方,都是潼南辖地,合川境域则全部位于山上。
潼南境内的龙多山西崖视觉景观。唐代孙樵《龙多山录》文献载:上有一道宫曰至道观,东有大池,即唐武后时放生池。又有天宝十四载韦藏锋祭山题名。中峰有鹫台院,东为佛慧院。院有万竹轩,竹径围尺,暑为之却扇。有东岩,广五十丈,多唐人刻字。又有灵山院,泉自岩出,潴为方池,大旱不竭。其山高明、窈深,变态万状。有驾鹤轩,下视涪水如带,烟云出没,山之伟观也”。

由明代曹学佺所著,当代刘知渐点校的《蜀中名胜记》(重庆府二 . 合州)中,涉及对龙多山的部分文献记载。此类宗教之地,更多典故传世于当今。如:远古巴蜀两国在此的分界线,因缺乏更多的文献与考古佐证,对此也未做更加细致的探寻。

最后通过一张影像地图,展示龙多山的自然风貌概况与地缘环境特征。

主要参考资料——
1、明代曹学佺著,当代刘知渐点校:《蜀中名胜记》(重庆府二.合州),256-257页
2、西华师范大学巴蜀古城堡研究中心 蒋晓春/符永利等著论文《合川龙多山寨遗址调查报告》,收录于《长江文明》辑刊第20期。
3、1990年版《重庆市地名词典》第320页:“龙多山”词条解释。
4、郑书民、丁军等著论文《龙多山摩崖造像及题记保护工程设计》
5、西华师范大学 罗洪彬所著论文《重庆市龙多山摩崖石刻研究》
6、国学大师网.历史地名专栏.“龙多山”、“石照县”词条解释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