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郑州到黄山旅游路线(郑州出发自驾皖南6夜宿黄山)
沈芳蕤 • 2024-03-01 22:26:47 • 次
#头条创作挑战赛# 接上文 :黄山二日游的第一篇冬日晴空 黄山美图大赏。
远山如黛,夕阳的光辉勾勒出群山蜿蜒灵动的轮廓线。
“奇峰三十六,仙子结青鬟。日际云头树,人间天上山。九州人共仰,千载鹤来还。遥见樵苏者,披云度石关。”黄⼭,天下名⼭。黄⼭⾃古有名,在《黄⼭图经》⼀书中取36峰,后⼈⼜列36峰,构成36⼤峰,36⼩峰,为黄⼭最著名的72峰。
天气晴好,能见度高,在光明顶之上,我们极目四望,远远近近的山峰逐层显现。太阳渐渐下落,光线变得越来越柔和。
蓝与橙的交融,明亮的太阳渐渐隐于其中。
我一边支起手机拍摄落日的延时视频,一边拿出相机拍下了这一组落日的图片。
当时我们在光明顶的一个小角落里欣赏落日,并不是前文里面最佳落日观赏点,因为那里好的位置已被人架上三脚架,那边没有位置让我固定“八爪鱼”拍手机延时。
我们待的这个角落,一共就三组共七个人,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两个刚刚结束考研的小伙子以及一对松下对酌的情侣,我们在这样的美妙时刻,相互交谈,共赏落日。也呼唤彼此,一起拿起手机拍摄天空另一侧“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我们在山顶的那天是2023.1.6,农历是壬寅年腊月十五,正好是满月,这一轮圆月从黄山光明顶的松枝间,洒下迷人清辉。
这一侧天空的颜色太迷人了,渐变的蓝色,柔和的粉色掺和着淡黄,我无力形容这色泽的美丽,实在是感叹大自然这强大的调色功能。
这轮月亮吸引过多少古人的目光,多少文人墨客都为之留下美妙诗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眼前景色虽不是江月,但这山月之景,也让我与张若虚生出了相似了感慨与疑问。
上图为夕阳,下图为朗月
但不同的是,今晚的月亮开始时不孤单,不算是“孤月轮”,它与太阳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交相辉映,像是短暂碰面交个班。
太阳已经完全下去,月亮越升越高,越来越亮。不是朦胧的柔美,是澄澈的光亮,腊月十五,黄山松枝间的圆月,赋予我们能量,感受自然的美好,感谢生命的美好。
在圆月初现之时,三口自拍留念美妙时刻。
夜色渐浓,这个角落里的我们七人,也逐渐散去。我们的白云宾馆,在光明顶下面大约十分钟的路程。
下山的路上,透过松林看到天空的那抹橘色,也觉得好美。
晚上,儿子和老公都睡得特别香甜,我一直半梦半醒之中。儿子睡觉不老实,把窗帘踢开了个大缝,我看见窗帘缝里漏进亮光,亮如白昼,我以为天亮了,拿手机一看才两点多。外边怎么这么亮,我下床走向窗边,原来是后院的积雪反射空中的月光,皓月当空,竹影婆娑地映在洁白雪地之上。我拉好窗帘,退回自己床边,继续下半场睡眠。
提前定的六点多点的闹钟,准时起来,继续上山,看日出。
我们是按照宾馆发给我们的日出时间提前四十分钟开始上山的,出了宾馆门发现,似乎还是出门晚了。
到了光明顶,看到已经聚集了不少的游人。
最佳观日出的地点,就是在上图那个石台之上,我上去看了看,已无立足之地。下来在栏杆处,找得一个容身之处,支上老公的手机拍延时。
光明顶上,圆月带着与昨夜一样的渐变背景色出现在了天空另一边。昨晚见证圆月上班,现在我们又要目送其下班,日月交替之间,一天一天轮转。
日出之前,我们先赏月落,美好的画面,难忘的体验。
突然,“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好美啊!”四周的人们都赞叹着。
太阳只要一露脸,上升的很快,光线也会从柔和变得特别明亮。
远处的太阳,光线强烈,我是用手机把曝光压得很低,才拍出了它的轮廓,近处的松树已变为剪影。
日出之后,山顶的游客渐渐散去,我们也要回宾馆吃自助早餐去。
朝阳透过松林,带来新一天的美好。
吃完宾馆的早饭,老公说他想再休息一下,毕竟下午他还要开车。我和儿子出发去飞来石。
这是去飞来石的路上拍的两张景色。基本一路下坡,比较好走,我俩专心赶路,没怎么拍照。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书中描述了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的故事。
女娲为了补天,锻造了“高经十二丈、方径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他能说话,能变大变小。
87版《红楼梦》拍摄时,在全国各地挑选符合原著的石头。最终选择的石头是黄山的飞来石。巨石高12米、长7.5米、宽2.5米;其下的岩石平台长12至15米,宽8至10米,厚1.5至2.5米,重约360吨,形态奇特,如此巨石却被竖立在一块长约12-15米,宽8-10米的平坦岩石上,令人惊叹不已。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
快到飞来石的时候,有个小平台,可以远拍飞来石,我让儿子自己先到飞来石处,我远处用手机变焦给他拍了一张照片。上到飞来石上之后自拍,没什么识别度,反正背景都是山。
就是沿着下图这个窄小的石阶上去的,可以想象旺季人多的时候,得是如何拥挤。
从飞来石处回宾馆与老公会合,之后我们便退房,选择从前山下山。
从白云宾馆出发,先到鳌鱼峰。
鳌鱼峰的位置属于黄山中部,从平天罡能攀至峰顶,海拔1773米。鳌鱼峰因山峰形状极像鳌鱼而得名,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首。
登鳌鱼峰,有“独占鳌头”之吉祥说法。
从鳌鱼峰下来,回头回望鳌鱼峰,看见“之”字型陡峭的山路,顿感下来的不易。此刻上山的游客很多,这体力消耗,远比我们昨天后山上感觉大多了。这天是周六,也比昨天周五黄山的游客多了不少。前山上来的大多是跟团来的。
过了鳌鱼峰,不多久就到了百步云梯。
上百步云梯时,十分陡峭拥挤,没有留图,上图里面的下两张,是百步云梯口的“龟”与“蛇”,就是云梯口两侧的大石头,据说叫做“龟蛇守云梯”。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当时莲花峰天都峰都处于封闭修养期,接下来前往最后一处景点,迎客松。
今天的体力,明显有所下降。我走路时,特别是下山的时候,右腿像别着筋了一样,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下,所以进度缓慢。
终于我们到了迎客松。
迎客松
经过的路边还有送客松,好像还有三棵分别叫做“福禄寿”的松树。
迎客松在黄山玉屏楼右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08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1300年,黄山“四绝”之一。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
黄山早就对迎客松实行了“特级护理”,管理人员说,“迎客松是稀世珍宝,照看它要像带小孩一样精心,哪怕是一根枝条和一根松针都不能疏忽”。在迎客松边上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小屋里,常年居住着专职护理员,使它成为全国唯一的配有“警卫”的树木。护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观察迎客松的树干、树皮和松针的变化以及病虫害和天气变化情况,并做好详细的日记。
此处除了迎客松,还有很多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的时代为唐~近代。黄山历史源远流长,秦时谓之黟山,唐天宝年间敕改黟山为黄山。历代文人墨客、风流雅士为神奇险秀的黄山所吸引,纷至沓来,寻幽探胜,创作出大量诗词歌赋,留下众多摩崖石刻作品。
在此处驻足良久,我们分别在迎客松处留影。
我们的黄山之行也接近尾声了,从这边到玉屏索道距离很近。
路上再回望一眼,早上还看日出的光明顶,已经离得很远了。在上图中看见那个小小的白球,便是光明顶气象站的所在。
接下来,我们乘玉屏索道下山,然后坐大巴到汤口镇,和已民宿的老板联系好他前来这里接我们。至此,我们的黄山之行结束。
接下来,我们要去“画里乡村”——宏村。
下篇再见。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